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余生解铃人》第 11 章:跨境迷雾里的微光

解铃坊的暖气片上烘着橘子,甜丝丝的香气混着修鞋胶水味,在屋里漫成团暖融融的雾。林晓雨对着电脑屏幕啃面包,全麦面包的碎屑掉在键盘上,像撒了把白芝麻。屏幕上是条来自海外的求助信息,英文夹杂着中文,看得人脑袋发懵。

“‘我在国外留学,中介卷了学费跑路,签证快到期了,救救我’。” 她用手指点着屏幕上的单词,“这语法错得离谱,但意思大概是这样。IP 地址显示在南半球,时差跟咱们这儿差十二个小时呢。”

陈宇刚把摄像机电池充满电,接口处还冒着点热气。他凑过来看了眼,眉头皱成个疙瘩:“跨境诈骗?这可不太好处理。咱们连人家具体在哪个国家都不知道,怎么帮?”

赵大爷往紫砂壶里续着热水,茶叶在水里舒展成嫩绿色的芽:“先别急着下结论。你看他写的‘青藤市老乡’,说明是咱这儿出去的孩子。把信息再捋捋,看看有没有线索。”

老太太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在世界地图上找,手指划过非洲大陆时停住了:“会不会在这儿?我隔壁老王家的孙子就在非洲挖矿,说那边骗子可多了,专坑中国人。”

张老头的画眉鸟突然扑腾起来,鸟笼撞在墙上 “哐当” 响。他赶紧把鸟笼挂稳,骂了句 “一惊一乍的”,转身从抽屉里翻出本泛黄的通讯录:“我有个老战友在出入境管理处,退休前管过留学签证,问问他说不定有办法。”

林晓雨把求助信息截图翻译好,用翻译软件翻来覆去核对了五遍,生怕弄错一个词。窗外的雪下得正紧,雪花打在玻璃上,像无数只小手在轻轻叩门。

*** 三天后的傍晚,解铃坊的门被推开时带进股寒气,张老头裹着件军大衣,眉毛上还挂着霜,像位老神仙。他把份打印资料往桌上一摔,纸页上的咖啡渍晕成朵褐色的花:“查着了!这孩子叫李明,青藤市三中毕业的,去年通过‘环球留学’中介去了南半球的桑坦国,读所谓的‘名校预科’。”

“桑坦国?” 陈宇在地图上戳了戳那个不起眼的小国,“我查了下,这国家的教育体系根本不被咱们教育部认可,所谓的‘名校’就是个皮包公司。”

赵大爷的手指在资料上敲着,停在 “中介负责人王浩” 的名字上:“这名字有点耳熟。去年处理校园贷案子时,好像见过这号人物,当时他还是放贷团伙的马仔,怎么摇身一变成留学中介了?”

林晓雨突然想起王涛仓库里的账本,有页记着 “桑坦国项目”,后面跟着串模糊的数字。她翻出当时拍的照片,放大后隐约能看清 “收李明学费 15 万” 的字样,墨迹旁边还有个小小的铃铛印记 —— 是解铃坊的标记,不知道是谁画上去的。

“这就对上了。” 老太太拍着大腿,棉裤上的绒毛飞起来,“王浩就是个二道贩子,把人骗到国外,收了钱就跑路,跟当年的传销套路一模一样!”

雪越下越大,解铃坊的玻璃窗上凝起层白雾。林晓雨在玻璃上画了个笑脸,指尖的凉意顺着胳膊爬上来:“李明说他护照被中介扣了,身上的钱也花光了,房东明天就要赶他走。咱们得想办法联系上当地的华人社团,先让他有个落脚点。”

*** 陈宇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解铃坊时,雪花在他头发上化成了水,像刚洗过没擦干。他把电脑往桌上一放,屏幕上是个视频通话窗口,里面的男生脸色蜡黄,眼下的乌青比熊猫还重,背景里的房间狭小得像个鸽子笼。

“我真的没办法了,” 李明的声音带着哭腔,网络卡顿让他的脸忽明忽暗,“昨天去中国大使馆,门口的保安说要预约,可我签证后天就到期了,再不走就成黑户了!”

赵大爷把摄像头转了转,让李明能看清解铃坊的环境:“孩子别怕,我们是青藤市的‘余生解铃人’,专门帮人解决难题的。你先说说,身边有没有认识的华人?或者学校里的中国老师?”

李明的眼睛亮了下,突然拍了下大腿:“我们班有个助教是华人,她说她老公在当地开中餐馆!我之前怕麻烦她,没好意思说……”

林晓雨赶紧记下助教的名字和联系方式:“你现在就联系她,说你是青藤市来的,遇到点困难需要帮忙。我们这边已经联系了国内的反诈中心,他们会跟桑坦国的警方对接。”

陈宇把王浩的资料截图发给李明:“你看看是不是这个人,要是有他的其他信息,比如住址、银行账号,都告诉我们,越多越好。”

视频通话突然卡了下,李明的脸变成了马赛克:“我…… 我有他的车牌号!上次他带我去银行转账,我偷偷拍了张照片……”

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月亮从云里钻出来,把解铃坊的影子拉得老长。林晓雨看着视频里李明重新燃起希望的脸,突然觉得这跨越半个地球的连线,像根细细的线,一头系着绝望,一头系着希望。

*** 张老头的老战友带着两位警官走进解铃坊时,晨光正好照在 “余生解铃人” 的牌匾上,金粉闪得人眼睛发花。老战友的军大衣上还沾着雪,说话时带着浓重的鼻音:“王浩这小子早就上了通缉名单,涉嫌多起跨境诈骗,没想到躲在桑坦国接着祸害人。”

穿警服的年轻人打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的思维导图密密麻麻:“我们查到,王浩在桑坦国注册了家空壳公司,专门对接国内的留学中介,把学生骗过去后,就卷款跑路,再换个国家重操旧业。光是去年,就有二十多个中国学生被骗。”

老太太端来刚煮好的姜汤,碗沿的热气模糊了眼镜片:“那李明能回来吗?我听他说身上就剩几十块钱了,连机票都买不起。”

警官往姜汤里吹了吹气:“我们已经协调了航空公司,给李明安排了回国的机票,费用由反诈基金承担。至于王浩,桑坦国警方已经布控了,估计过两天就能抓到。”

林晓雨突然想起什么,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对了,这是王浩在国内的同伙,就是之前那个‘环球留学’中介的员工,我在他们公司门口拍的。”

警官的眼睛亮了:“这个线索太重要了!我们正愁找不到国内的窝点,有了这照片,就能顺藤摸瓜一网打尽!”

*** 一周后的解铃坊,窗台上的橘子被换成了腊梅,暗香浮动在空气里。林晓雨正在整理李明的感谢信,字迹歪歪扭扭的,却透着股劫后余生的激动:“我已经平安到家了,爸妈抱着我哭了好久。谢谢你们,让我知道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都有人在关心我……”

陈宇把摄像机里的视频导出来,是李明在桑坦国中餐馆帮忙的画面,他穿着围裙端盘子,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旁边的中餐馆老板娘对着镜头竖大拇指,用生硬的中文说:“中国好人多!”

赵大爷把新修的皮鞋往架子上摆,鞋跟处的补丁比之前更隐蔽了:“这就叫‘人间自有真情在’。不管走多远,遇到多大的坎,只要有人帮一把,就总能过去。”

老太太在给海外求助平台的界面贴窗花,红色的福字倒着贴,寓意 “福到”:“我跟张姐她们商量好了,以后每周三晚上开线上答疑,专门帮海外的留学生解决问题。你看这界面,我让张磊加了个铃铛图标,一眼就能认出是咱解铃坊的。”

张老头的画眉鸟唱起了新编的调子,据说是跟视频里的桑坦国民歌学的,虽然跑调跑得没边,但听得人心里暖洋洋的。他得意地晃着脑袋:“咋样?这鸟比某些翻译软件还厉害,一听就知道是啥意思。”

林晓雨摸出颗薄荷糖放进嘴里,清凉的味道混着腊梅的香气,在舌尖漫开。她看着窗外重新热闹起来的街道,突然觉得解铃坊就像个小小的灯塔,不管是近在咫尺的烦恼,还是远在天涯的困境,只要有人需要,这束光就会一直亮着。

陈宇举起相机,拍下这温馨的一幕 —— 老人们围坐在桌前研究海外求助信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像盖了层金色的被子。林晓雨站在旁边,手里的薄荷糖包装纸在风里轻轻晃动,像个小小的铃铛。

门楣上的风铃突然响了,清脆的声音里,带着跨越山海的回响。林晓雨知道,又有新的故事要开始了,而他们,会带着这份温暖和勇气,继续做那个解铃的人。<|FCResponseEnd|>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