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冬的气息开始在清晨的霜露和呵出的白气中初现端倪。
李佳意的生活像上紧了发条,在几条并行的轨道上高速运转。
竞赛小组的活动占据了每周二、四的下午和周六上午。
郑老师教学风格极其严苛,节奏快,容量大,布置的习题往往刁钻古怪,旨在锤炼思维而非简单套用公式。
小组里另外几个成员都是常年浸淫竞赛的“老手”,起初对李佳意这个半路插进来的“插班生”并不十分看好。
但李佳意很快让他们改变了看法。
他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和专注,以及源自重生记忆的、对知识底层逻辑的深刻直觉,让他总能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
虽然在一些竞赛特有的技巧和“题感”上还需磨练,但他展现出的潜力和学习速度,连郑老师那古井无波的脸上都偶尔会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
“李佳意,你过来看一下这道题。”一次小组活动,郑老师点名叫他,“你的解法绕了弯路,看看刘明宇的,他的思路更直接。”
刘明宇是小组的领头羊,一个戴着厚眼镜、沉默寡言的男生。
他把自己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推过来。
李佳意仔细看了一遍,立刻明白了关键所在,那是一种他在观看网上视频教学的更高阶的模型中接触过的思维路径,只是被刘明宇用高中生能理解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我明白了,谢谢。”李佳意诚恳地说。
他没有固执己见,而是迅速吸收、内化。
这种不卑不亢、善于学习的态度,也渐渐赢得了刘明宇和其他组员的尊重。
课余时间,他们开始会一起讨论问题,分享各自找到的难题。
另一边,全市德育工作交流会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次重要亮相,校领导非常重视。
李佳意负责的“体系核心运作与观察员培训”部分是整个案例的骨架,必须逻辑清晰、有说服力。
他和赵琳、林晓晓等人开了好几次碰头会,反复打磨讲稿和演示文稿。
李佳意将自己隐藏在幕后策划时那种对流程设计和风险控制的敏锐,完美融入到了讲稿的撰写中。
他不仅阐述了体系如何运作,更重点分析了设计初衷——如何平衡“支持”与“边界”,如何培训观察员在“热心”与“理智”间取得平衡,以及如何建立与学校管理的有效衔接。
“李佳意,你这些考虑太周全了,”赵琳看着修改后的讲稿,由衷赞叹,“感觉比我们当初想的深了很多。”
林晓晓也看着他,眼神亮晶晶的,带着钦佩:“好像没有什么问题能难倒你。”
李佳意只是摇摇头:“只是多想了几步。”
他不能告诉她们,这些“多想几步”的能力,是多少次在真实的社会博弈和商业竞争中付出代价换来的。
在这忙碌的间隙,陈浩和王胖子依然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剂。
两人知道他忙,也不常拉他去网吧,但课间的插科打诨、放学路上短暂的同行,总能让他从紧绷的思绪中暂时抽离。
“佳意,你看你,现在又是竞赛班又是汇报会的,都快成学校名人了。”陈浩勾着他的肩膀,语气夸张,“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兄弟!”
王胖子在一旁憨笑:“佳意一直都很厉害。”
李佳意无奈地扒开陈浩的手:“少来。作业写完了吗?”
“别提这么扫兴的事……”
就在交流会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波折发生了。
这天下午,李佳意正在竞赛小组啃一道复杂的数论题,林晓晓突然出现在活动室门口,脸色有些焦急,对着他招了招手。
李佳意跟郑老师打了个招呼,走出活动室。
“怎么了?”他问。
林晓晓眉头紧锁,低声道:“出事了。高二有个班的观察员,在处理一起同学矛盾时,方法不当,话说的有点重,现在那个被批评的男生情绪很激动,说不公平,要退出体系,还在班里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质疑我们整个小组是为了出风头,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她顿了顿,语气更加沉重:“而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事被德育处那边知道了,王老师刚才找我和赵琳谈话,语气很严肃,说明天的交流会,我们这个案例的汇报……可能要被暂时搁置,先内部整顿。”
李佳意瞳孔微缩。
交流会近在眼前,临门一脚出现这种问题,无疑是沉重一击。
这不仅仅关乎他们小组的心血,更关乎学校层面的声誉。
“那个观察员具体说了什么?矛盾起因是什么?”
李佳意迅速冷静下来,问道。
林晓晓把了解到的情况快速说了一遍。
大致是那个男生习惯开些过火的玩笑,惹恼了几个同学,观察员介入时,可能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语气比较生硬,直接指责男生“行为不当”、“破坏班级和谐”,激化了矛盾。
“现在那个男生觉得自己被针对了,其他一些同学也觉得观察员管得太宽。”
林晓晓忧心忡忡
“王老师说,如果连我们自己培训的观察员都会出问题,那这个体系的可信度就要打问号了。”
李佳意沉默了片刻。
他知道,任何制度在执行层面都可能出现偏差,尤其是在依赖“人”去执行的时候。
这个问题,恰恰印证了他之前在讲稿中强调的“观察员培训”和“介入尺度”的重要性。
“赵琳呢?”他问。
“她在德育处跟王老师进一步沟通。”林晓晓看着李佳意,“我们怎么办?明天就要交流会了……”
李佳意抬眼,看向窗外沉沉的暮色。这是一个危机,但或许,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向学校证明他们具备应对和修复能力的机会。
“走,”他果断地说,“我们去高二那个班看看。直接找那个男生和当事的观察员谈谈。”
“现在?直接去?”林晓晓有些迟疑,“会不会更激化矛盾?”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李佳意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需要第一时间了解真实情况,尝试化解。如果能在交流会前把影响降到最低,或许还有转机。就算来不及,我们也尽了力。”
他的镇定感染了林晓晓。
她点了点头:“好,我跟你一起去。”
两人来到高二的教学楼。找到那个班级时,正是放学时间,教室里人不多,气氛明显有些异样。
那个被批评的男生坐在座位上,脸色阴沉,旁边围着几个似乎在安慰他的同学。
而那个年轻的观察员,一个戴着眼镜的女生,则站在教室角落,眼睛红红的,一脸委屈和无措。
李佳意没有直接走向那个男生,而是先走到了那个观察员女生面前。
“同学,你好,我们是朋辈互助体系项目组的,林晓晓和李佳意。”林晓晓率先开口,语气温和,“我们听说了下午的事情,想来了解一下情况,看看能不能帮上忙。”
那女生看到他们,像是看到了主心骨,眼泪差点又掉下来:“我……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看他老是欺负人,一时着急,说话就重了点……”
李佳意平静地听着,等她情绪稍微平复,才开口:“你的初衷是好的,希望维护班级和谐。但介入的方式,可能需要注意。指责性的语言容易让人产生抵触。还记得培训时强调的‘先倾听,再引导’吗?”
女生低下头,小声说:“记得……我当时太生气了,就忘了。”
“下次注意。”李佳意没有过多责备,然后才转向那个坐在座位上的男生。
那男生看到他们过来,把头扭到一边,哼了一声。
李佳意拉过一把椅子,在他旁边坐下,没有看他,而是看着窗外的操场,语气平淡地开口:“听说你觉得处理不公平?”
男生梗着脖子,不吭声。
“觉得被针对了?”
“……是又怎么样?”男生闷声说,语气很冲。
“能具体说说,你觉得哪里不公平吗?”李佳意转过头,目光平静地看着他,“是觉得观察员不该管,还是觉得她管的方式不对?”
男生被他平静的目光看得有些不自在,嘟囔道:“她上来就说我破坏和谐!我怎么就破坏了?我就是开个玩笑!他们自己开不起玩笑怪我?”
“开玩笑需要双方都觉得好笑才行。”李佳意语气依旧平稳,“如果对方不觉得好笑,甚至感到被冒犯,那就不是玩笑,是冒犯。观察员指出这一点,本身没有错。她的问题在于方式可能过于直接,没有给你足够的解释和沟通空间,让你感受到了不被尊重。这一点,我代表项目组,向你道歉。”
男生愣住了,似乎没料到李佳意会道歉。他张了张嘴,没说出话。
“但是,”李佳意话锋一转,目光依旧平静却带着力量,“用退出体系和散布负面言论来表达不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只会让真心想帮助同学的人寒心,也让那些可能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失去一个渠道。你觉得呢?”
男生低下头,手指绞在一起。
林晓晓适时地开口,声音柔和:“同学之间难免有摩擦,观察员也是学生,也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帮助别人。这次的事情,对我们双方都是一个提醒。能不能给我们,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一起看看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好?比如,观察员为不当的沟通方式道歉,你也试着换位思考,看看自己的玩笑是否真的合适?”
李佳意补充道:“体系的存在,不是为了惩罚谁,而是为了营造一个更彼此尊重的环境。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议,我们也非常欢迎你提出来。”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讲理,一个动情。
男生脸上的抵触情绪明显消散了不少。
他沉默了很久,才闷闷地说:“……她要是好好说,我也不是不听。”
这时,那个观察员女生也鼓起勇气走了过来,对着男生小声说:“对不起,我下午态度不好,说话太重了。”
局面终于出现了缓和迹象。
李佳意和林晓晓又和他们沟通了一会儿,初步达成了一个互相谅解、后续由班级内部进一步沟通解决的意向。
虽然问题不可能立刻完全解决,但至少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也展现了项目组负责任的态度。
离开高二教学楼时,天已经黑了。寒风刮过,林晓晓裹紧了外套,长长舒了口气,心有余悸:“刚才真怕他完全不听我们的。”
“大部分人还是讲道理的,只是需要台阶和正确的沟通方式。”
李佳意看着远处办公楼依然亮着灯的德育处窗户,“走吧,我们去跟王老师汇报一下情况。”
当李佳意和林晓晓将处理过程和结果向王老师汇报后,王老师紧绷的脸色缓和了许多。
他沉吟片刻,说道:“你们能第一时间主动介入,并且有效控制了事态,这很好。这说明你们这个体系,确实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和应对能力。但是,暴露出的观察员培训和管理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
他看了看时间,最终做出了决定:“明天的交流会,你们的案例汇报……照常进行。但是,要把这次事件作为一个反思案例,加入进去,重点说明你们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快速响应、以及后续如何加强培训和完善机制。要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
峰回路转!林晓晓脸上瞬间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李佳意虽然依旧平静,但心中也松了一口气。这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谢谢王老师!我们一定准备好!”林晓晓连忙保证。
走出办公楼,寒冷的夜风似乎也不再那么刺骨。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太好了!”林晓晓忍不住雀跃了一下,随即看向李佳意,眼神充满了感激和依赖,“李佳意,今天多亏了你。要不是你那么冷静,那么快想到直接去沟通,可能就真的……”
“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佳意打断她,不想居功,“你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林晓晓笑了笑,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道:“你讲稿里要加入新内容,来得及准备吗?”
“没问题。”李佳意语气笃定。这种临场调整和危机应对,对他而言并不陌生。
“嗯!我相信你!”林晓晓重重点头,语气里是全然的信任。
全市德育工作交流会如期在市教育中心礼堂举行。
台下坐着来自各个学校的领导、老师,气氛庄重。
轮到李佳意他们学校汇报时,赵琳首先上台,整体介绍了朋辈互助体系的背景和框架,落落大方,赢得了不少赞许的目光。
接着,李佳意走上了讲台。
他穿着干净的校服,身姿挺拔,神情冷静。调整了一下麦克风,他目光扫过台下,没有丝毫怯场。
“各位老师,大家好。接下来由我向大家汇报我们体系的核心运作逻辑,以及……一次我们刚刚经历过的、关于观察员培训与机制完善的考验。”
他开门见山,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将昨天发生的高二事件作为引子,清晰地阐述了体系在设计时是如何考虑介入尺度、风险控制的,接着详细介绍了观察员的选拔标准、系统培训内容(包括沟通技巧、情绪管理、危机识别等),并重点说明了当出现执行偏差时,项目组拥有的快速响应和修复流程。
他将一个“事故”巧妙地转化为了证明体系韧性和生命力的案例。他的讲述逻辑严密,语言精准,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细节,尤其是对“度”的把握和“人”的因素的强调,引发了台下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我们认为,没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它是否具备自我更新和修复的能力,是否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们的朋辈互助体系,正是这样一棵与同学们一起成长的小树,它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经历风雨,才能更加茁壮。”
他的汇报结束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老师交头接耳,频频点头。
回到后台,赵琳和林晓晓都激动地迎了上来。
“李佳意,你讲得太棒了!”赵琳难得地情绪外露。
“真的!台下好多老师都在记笔记!”林晓晓眼睛亮得惊人。
王老师也走了过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容,拍了拍李佳意的肩膀:“好!临危不乱,有理有据!给我们学校争光了!”
李佳意微微笑了笑,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这次危机,反而成了展示他们成果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