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姜远担忧:”师父, 是否闯祸了?”

祖师笑道:”有此慧根,何祸之有?实乃幸事!”

瑶台之上,师徒对坐论道。

祖师问:”这’觉悟’之说,究竟是何道理?”

姜远恭敬道:” 浅见,认为众生皆具佛性。与灵山’寂灭’不同,人本可成佛,之所以未成,只因迷障未破。一旦觉悟,便能明心见性,破除迷障,终证菩提。”

这番见解,既有梦中所得,更得益于祖师教导,使他渐悟真谛。

祖师追问:”这与’道法自然’可相通否?”

姜远恭敬答道,道法常在,悟者自明,迷者自退。觉性亦是如此,明者在前,昧者在后。

此乃两家合流。

祖师沉思良久,问道:”徒儿,此法可有名目?”

姜远拱手道:”师尊,此法名为’禅’。”

祖师以戒尺轻点姜远头顶,欣慰道:”徒儿,论及学问造诣,你已近为师。”

姜远连忙摇头:” 岂敢与师尊相提并论。”

祖师又道:”今日听你这番言语,为师也不瞒你。西方如来曾许你佛陀果位,邀你入灵山修行,你可愿意?”

姜远摆手推辞:”师尊, 对两家学说皆有涉猎,何必入灵山?只愿在洞府侍奉师尊左右。”

祖师含笑点头:”闲暇时将你所悟学说,留在洞府之中。”

姜远恭敬应诺。

祖师携姜远同往后山静室。

不多时,二人入得静室。祖师盘膝而坐,姜远心领神会,知师尊要传授大道,当即跪伏于前。

祖师沉吟道:”徒儿,当真决心修炼金丹大道?”

姜远叩首:” 诚心求此正道!”

祖师追问:”不后悔?”

姜远再拜:”绝不后悔!”

祖师笑道:”徒儿且细想,集齐五位 ,守护元神,可窥大道玄机。但若要炼成金丹,仍需下苦功,比请五位 更为艰难。”

姜远坚定道:” 心意已决,恳请师尊指点!”

祖师挥袖,清风徐来,静室门户紧闭:”徒儿近前细听,此道玄机不可轻传,莫让第三人知晓。”

姜远闻言,跪行至祖师跟前。

祖师问道:”徒儿以为,金丹为何物?”

姜远思索片刻,答道:”可是腹中凝结之物?”

啪!

祖师不知何时取出戒尺,敲在姜远头顶,疼得他抱头呼痛。祖师训道:”什么腹中凝结?金丹岂是外物?人身本自具足,窍窍相通,若只在腹中结丹,是何道理?”

姜远揉着头顶:” 愚钝,见师尊发问,便随口作答。”

祖师摇头笑道:”金丹大道,金者永恒不灭,丹者圆满无缺。怎么到了你口中,倒成了泥丸一般。”

姜远恍然大悟,原来金丹并非实质丹药,而是修行圆满、证得不朽的境界。他再拜道:” 明白了。”

祖师正色道:”现传你口诀,务必谨记,不可外泄。”

姜远叩首谢恩,凝神静听。

祖师俯身附耳,将口诀一一传授。

姜远牢记于心,不敢有忘。

待口诀传授完毕,祖师嘱咐道:”每日诵持此诀,待丹成之日,尚需经历九转之功:立鼎、采药、控火、烹炼、温养等步骤,方能成就金丹大道!”

姜远聪慧,立即明白先前师尊为何让他先集五位 ,问道:”师尊,有了这五位 ,是否省却许多功夫?”

祖师笑道:”正是。但仍需勤修苦练。若无五位 相助,擅自修炼金丹大道,必难成功。内外干扰不断,如何专心致志?炼丹七步中,集齐 时,你已掌握控火之术;采药只需取自身精气,无需外求,对你而言轻而易举。有五位 相助,事半功倍,只需完成剩余五步,金丹可期。”

姜童儿并非不知请五人之难,但师父传授了取巧之法,炼丹时可跳过”采药”与”火候”两步,剩下五步虽需下苦功,却也不算太难。

这全赖祖师恩典。原本修炼金丹大道必须集齐五人同修,若强行独修,必死无疑。

他当即俯身叩拜:”拜谢师父!”

祖师扶起童子:”既入我门下,不必多礼。且坐好,为师这就传授立鼎之法。”

姜远先侍奉祖师入座,自己才恭敬跪坐:”请师父指点。”

“立鼎其实简单。”祖师解释道,”所谓鼎炉并非实物,而是体内炼丹之所,亦称丹台。你头顶苍穹,脚踏厚土,引天地二气入体,自然凝聚鼎炉。”

姜远灵光乍现:”就像金公那样?”

“正是。”祖师点头,”你刚集齐五人,先好生休整。一旦立鼎,便需炼至丹成才可停歇。”

姜远心领神会。

见徒弟面露倦色,祖师温言道:”去吧,请五人耗费数百年光阴,你该歇息了。”

……

回到静室,姜远刚盘膝而坐,突感排山倒海的疲惫自泥丸宫涌来,四肢顿时酸软无力。

他暗自心惊。原以为修炼小有所成不会疲倦,没想到请五人之艰辛被元神之力掩盖。如今五人归位,元神泄气,这才显出真实状态。

“五人终于齐了!”

“待立鼎炼丹,大道可期!”

虽瘫软难起,姜远却满心欢喜。

他本是凡夫俗子,幸得机远大梦初醒,拜在菩提祖师门下。虽不如梦中《西游记》里孙悟空数年得道,也不似天蓬元帅平步青云,只是南瞻部洲一介凡人——在这重权势轻修行的地界,能触及丹道已是莫大造化。

调息间,他对祖师充满感恩之情……

四季风轮转八回,转眼八载春秋。自得祖师真传,姜远并不急于立鼎炼丹。他明白集齐五人时显露的疲倦,意味着元神尚未恢复。如今他每日诵诀听经,闲时与祖师对弈,潜心修养。

这日祖师登坛讲道。姜远坐在 行列中,见洞内多了十余同门,三星仙洞较往日热闹。可惜多数师弟所学皆是旁门,仅一二得授正道。

众 依次向祖师行礼,祖师一一回礼。

祖师开始讲经说法。

不料刚开讲不久,如法从队列中走出,恭敬跪拜。

如法开口道:”师父, 心中仍有一事不明。”

祖师垂目问道:”如法,你有何疑问?”

原来如法是”如”字辈的小 。

如法叩首道:” 入门两年,勤读典籍,却发现各家学说各有千秋。佛经、儒典、墨家著作、阴阳之术……实在难以抉择该专攻哪家。”

祖师答道:”各家自有长处,何必非要分出高下?”

如法摇头:” 精力有限,只能专精一门。”

祖师沉吟道:”千人千面,见解各异。既然你执意要选,不如修习’流’字门 。待你完成我交代的事,再传你此法,届时你自会明白其中利弊。”

如法再次叩拜:” 已挑水两年有余,恳请师父传授’流’字门 。”

祖师确认道:”当真?”

如法坚定点头。

祖师遂将”流”字门 传授给如法。

如法得偿所愿,欣喜退下。

祖师继续讲经。

姜远静立一旁,心知祖师让新 们做些杂务,实则是为他们消除修行障碍。可惜多数 不解其中深意,总是急于求成。

讲经结束后,祖师独留姜远。

祖师问道:”童儿,为何迟迟不开始炼丹?八年休养还不够吗?”

姜远行礼答道:” 感觉精气未足,元神尚弱,恐准备不足耽误大事。”

祖师笑着指向姜远:”其他 最多静修两三年,就坐不住了。你倒沉得住气,一歇就是八年。”

姜远笑道:”修行之事,急不得。”

祖师点头:”罢了,这件法衣赠你,炼丹时可助你一臂之力。”

说着取出一个包袱递给姜远。

姜远展开一看,是件绣着日月星辰的紫袍,光华流转,显然不是凡品。他惊讶道:”师父,这岂止是件普通衣物?”

祖师淡然道:”不过是件衣裳罢了。”

姜远再三拜谢,侍奉祖师回静室后,才自行离去。

……

时光飞逝,转眼半年过去,夏去冬来。

这日,姜远感觉精气充盈,正是开炉炼丹的好时机。他正要去找祖师请示,刚走到门前,清风拂过,房门自开。

祖师端坐室内,抬眼望去,只见姜远头戴金冠,身着紫袍,足踏云履,手持拂尘,双目炯炯有神,俨然一副得道真人的气象。

这童子生得仙风道骨,超凡脱俗。

姜远恭敬跪拜:”师尊, 欲立鼎炉。”

祖师含笑点头:”去吧。立鼎虽易,但需谨记,鼎成之后,修行之路方才开始。”

” 明白。”姜远郑重应答。

祖师闭目不语。

姜远再拜告退。

待其远去,祖师睁眼抚须,面露欣慰:”好徒儿,真是好徒儿!”

……

三星洞内,众 正在古柏下论道。

恰逢姜远经过,众人见他周身仙气缭绕,纷纷惊叹行礼。

姜远还礼道:”诸位师弟,我还要修行,不便久留。”

说罢拂尘轻扬,飘然而去。

众人议论纷纷:”大师兄修的是何等 ?竟有如此仙姿。”

真见开口道:”此乃金丹大道,非同寻常。”

众人好奇追问。

真见正色道:”此道凶险异常,需在生死间与阴阳二神相争,稍有不慎便万劫不复。若无大机远、大毅力,断难成就。”

听罢众人噤若寒蝉,再不敢妄议。

……

姜远寻得一处青苔石台, 调息。

祖师所言立鼎之法,需引天地二气入体。他曾在肺腑间见过类似景象。

默念口诀:”脐下寸三,水火相济,可成鼎炉。”

有心猿意马相助,水火调和并非难事。

姜远凝神静气,等待时机。

从日落到月升,他始终纹丝不动。

直至寅时破晓,姜远猛然睁眼。

玉拂尘挥动间,紫袍鼓荡,天地二气自天灵涌泉分别灌入。

清清天精,浊浊地华,如龙争虎斗,在他体内翻腾。

姜远不慌不忙,运起心猿降天精,意马伏地华,黄婆居中调和。

虽险象环生,终得降服龙虎,鼎炉初成。

天地阴阳二气被四人驯服,缓缓沉入丹田一寸三分之地。两气相冲,动荡难安,如龙虎相争。幸有心猿镇守,方使二气交融。

童子一番调息后,二气渐趋平静。待到日头高悬,他趁机引天火入腹,借心猿之力催动火势,欲铸就丹鼎。

烈焰自丹田燃起,风烟直冲泥丸宫。亏得意马及时护持,保得泥丸无恙。姜童子只觉丹田灼痛难忍。

姜远凝神守志,令火势不熄。

“此火之烈,更胜当年炼金公之时!”

“昔日炼金公,不过风烟迷眼,熏得神志昏沉,险些害了眼疾。如今铸鼎,却是痛入骨髓。”

姜远暗自思量,不肯示弱。他不断吞吐天火,助长火势。待心神稍定,只见丹田处乾坤二气在烈火中渐渐相融。细看之下,木母正在旁煽风助火,难怪火势如此猛烈。

心猿、金公、意马、黄婆各司其职,护他周全。鼎炉将成,只需忍耐剧痛,继续引天火、调肾水,便可大功告成。

……

铸鼎非易事,若非姜远得五人相助,断难成功。

光阴荏苒,转眼半年。童子日日引火不辍,更有木母时时扇风,鼎炉渐具雏形。

这日,姜远终见成效。丹田处现出鼎形,天地二气尽消。正值结鼎关键时刻,他急唤意马引肾水来,欲在火势最旺时现出鼎炉。

不料木母只顾扇风,不听号令。

姜远忙令心猿拉开木母,调来肾水。待水火交融之际,丹田处果然现出一尊宝鼎。细观此鼎,似金似玉,似鼎似炉,真乃”金鼎玉炉”,内蕴造化玄机,非有远人不得见。

金丹大道分七步,这”立鼎”一步,今日功成。

童子自青苔石上起身,身着紫袍,通体无垢,径往三星仙洞而去。

不多时,姜远返回仙洞,直入瑶台。果见祖师端坐法坛,似在等候。

姜远快步上前,伏地跪拜:”劳师父久候。”

祖师笑道:”早料你天资不凡,近日必成。童儿,鼎炉如何?”

姜远答道:”此鼎非金非玉,内蕴造化。虽无火自燃,却是炼丹根基。”

祖师颔首:”善!既成鼎炉,万不可懈怠。成丹之前,精气不得外泄,否则身死道消。”

姜远闻言凛然,谨记于心:” 明白!必当严守精气,早日采药。”

祖师正欲多言,忽有所感,望向洞外:”童儿,采药之事容后再叙。洞外有客来访,随我同去迎接。”

姜远暗惊:何等贵客,竟需祖师亲迎?往常访客,不过遣他接待便是。遂拜道:”遵命。”

祖师开启中门,姜远紧随其后。

行至洞外,姜童子运目远眺,但见天际祥云缭绕。

姜远问道:”师父,来者何人?”

姜童儿奉祖师之命,从静室取来一盘火枣,回到楼台。

祖师施展神通,与镇元子论道说法。姜远与两位道童布置桌椅,摆好丹盘,分设左右两席。祖师带着童儿坐于右席,镇元子则领着两位道童落座左席。

镇元子瞥见盘中火枣,指着祖师笑道:“菩提,你倒是大方,竟拿出这么多枣儿。”

祖师含笑回应:“你远道而来道贺,我岂能吝啬?”

镇元子摆手道:“罢了罢了!既然你这般慷慨,我也添些心意。”

话音未落,他袖袍轻扬,四枚果子稳稳落在丹盘上。大仙自留一枚,祖师得一枚,姜童儿分得一枚,两位道童共食一枚。

姜远垂眸望去,只见那仙果真如初生婴孩,四肢俱全,五官分明。果香沁入泥丸宫,顿觉神清气爽,灵台澄澈,端的非凡品。

他心下了然,此物必是”人参果”无疑。

祖师含笑问道:”镇元道兄,可是你那灵根结了仙果?”

镇元子抚须笑道:”正是,共得三十枚。”

祖师转向姜远道:”童儿当谢过镇元大仙。此果乃天地灵根所结,唤作’人参果’,又名’草还丹’。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再历三千年方得成熟。遇金则落,遇木则枯,遇水则化,遇火则焦,遇土则遁。需以金器击取,闻一闻可添寿三百六十载,食一枚能活四万七千年。”

姜远闻言起身施礼:”谢大仙厚赐。”

镇元子摆手道:”何须多礼,权当尝个鲜罢。”

祖师示意姜远落座。他看着盘中人参果,暗忖此物可助人长生久视。虽心中向往,却想到自己即将证道,长生已是囊中之物,便按下急切之心,静听二位大能论道。

镇元子瞥见自家童子狼吞虎咽的模样,不禁摇头,暗思该去南瞻部洲寻访如菩提童儿这般人物。

两位大仙随即展开论道。姜远凝神聆听,时而唤出元神参悟。镇元子精研太乙玄门,号称与世同君;祖师更是融会贯通,道佛兼修。二人妙语连珠,玄机暗藏。

光阴荏苒,转眼二十载。初时姜远尚能领悟,后来渐觉吃力。再看镇元子的童子,早已昏昏欲睡。

论道终了,镇元子诧异道:”往昔论道只见道佛二法,今次竟有四门?”

祖师笑道:”新增儒、禅二道。儒法得自童儿,融合南洲学说,重在礼德治世;禅法亦是童儿所创,讲究明心见性。”

镇元子惊叹:”菩提道友得此高徒,当真令人艳羡!”

祖师淡然道:”皆是远法。”姜远恭敬行礼,口称师父教诲。

镇元子心生向往,但明白菩提祖师不会割爱,只得作罢。临行前邀祖师日后到五庄观做客,祖师点头应允。

送别镇元子后,祖师回到楼台 ,对姜远嘱咐道:”镇元大仙道法高深,你闲暇时可多去走动。”姜远恭敬称是。

祖师指着盘中两枚草还丹道:”这些都给你。”原来他特意为徒弟留了人参果。姜远推辞道:” 视师如父,岂敢独占仙果?该由师父享用才是。”

祖师却说此果对他无用。姜远坚持道:”师父丹道将成,正好解渴。”祖师笑问:”你可知道草还丹的妙处?”姜远答道:”若论口腹之欲,世间美味多矣。”

祖师摇头笑道:”你这孩子当真固执。既然不吃也罢,专心炼丹也好。”姜远趁机跪求:”求师父传授’采药’秘法。”

祖师扶起他解释道:”采药非外求,而在自身。需集齐五人相助,缺一不可。”姜远追问细节,祖师详细说明需采集”乌精”、”兔髓”、”木液”、”金精”四味,并以黄婆调和,强调分量必须精准。

姜远正疑惑如何计量,祖师解惑道:”此’斤两’非俗世之秤,乃指时辰。我门一两为一载。”并具体说明:”取乌精、兔髓各三两,木液、金精各二两,共需十载光阴。记住,朔风起时便是一载之始。”

姜远豁然开朗,却又想到那些天生灵物何以能速成。祖师察觉其惑,正要细问远由。

姜远道出心中疑惑。

祖师闻言抚须而笑:”痴儿,天地造化各有玄机,丹道与你所修之法迥异。若修丹道,虽可速成却有缺憾。你苦修多年炼就金丹,纵使与丹道修士相较亦不落下风,何必忧心?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姜远恭敬叩首:”谢师尊指点。”

祖师挥袖示意其退下修行。

姜远再拜方退。

待童子离去,祖师凝视丹炉中的草还丹,自语道:”权当解渴之物,改日与老君换枚九转金丹。若有仙丹相助,对这小徒裨益更大。”

……

姜远离了楼阁前往静室,欲调息后着手炼丹第二步。

途中忽遇真见拦路。

真见郑重行礼:”大师兄,师尊二十余年未讲大道,可是有何差池?”

姜远执拂尘还礼:”师弟勿忧,师尊因故友来访论道,故暂未开讲。”

真见神色稍缓:”不瞒师兄,山中 久不见师尊,已有数人私自下山,我阻拦不住。”

姜远摇头:”此事与你无干,师尊必不怪罪。”

真见叹道:”我等在师尊眼中不过过客,唯师兄得传真法。当年入门考验,除师兄外竟无一人通过。”

姜远正色道:”大道至公,从不弃人。”

真见展颜:”师兄所言极是。我尤爱师兄所著’众生皆佛’之论。”

姜远颔首:”既喜禅理,何不参悟?悟时即佛。”

道法佛法皆是修行,不炼丹道若能专修一途,他年亦可证果。只是这师弟沉溺酒色财气,求道艰难。然大道五十,天衍四九,终留一线生机。

正如他当年修道艰辛,而今终见金丹将成。

真见沉思片刻:”如何方能觉悟?”

姜远轻叹:”悟之一字,岂是言语可尽?但得云开见月时,自然明了。”

真见恭声称是,不敢再扰。

姜远遂回静室调息。

……

半载后,童子出关行至生满青苔的巨石前,召来五位 。

此番闻听大仙与祖师论道,元神澄明,正是修行良机。

需依次采取心猿、意马、木母、金公四味灵药,分毫不差。祖师叮嘱,斤两关乎年岁:心猿意马各三两即三载,木母金公各二两即两载。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