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这天,周水冬如往常般下地干活,远远的有个妇人向她走来,她看去,是她三妹周水霞。

她连忙擦了擦汗,定眼一看,没看错,是她三妹,这不年不节的,她怎么来了?

周水冬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她娘家在西尾村,现在改名叫西尾大队,嫁到了隔壁乌连大队,她三妹不一样,就嫁在本村,她这过来,是娘家出事了?

周水霞擦了擦汗:“这大太阳,大姐,你这有水不?”

周水冬拉着她去了地头的树荫下,在树枝上解下来一个竹筒,递给她:“喏,水,你怎么过来了,不用下地了?是不是出事了?”

周水霞喝了一口水,连忙解释:“没什么事,我们大队有两个泼妇打架,我趁着打架看热闹去了,我偷溜出来找你说说话,我怎么听说,你婆婆病了好一阵了?是要不中用了吗?”

病了那么长时间,基本就是大病。

“呸呸呸!”周水冬连呸几声,把晦气呸走:“你瞎说什么呢,我婆婆好着呢,就是年纪大了,小病了一场,很快就好了。”

周水霞不信:“小病这么多天不下地?我听人说十来天没下地了。”

周水冬算了一下日子:“哪有,算上今天九天没下地。”

周水霞斜她:“差不多,这么多天不下地,还是小病?你婆婆那个人只要能动就不会在家歇着。”

周水冬:“她只是没下地挣工分,家里的活她有做的,还上山去挖野菜,逮了几条鱼回来呢。”

周水霞有点失望,她还以为大姐的婆婆要过不去了,她这一走,大姐肯定会分家,不知道能分多少家底。

“她就这么歇着吃白饭,你们就忍着?”

周水冬赶紧左右张望了一下,她大伯哥就在她前头干活呢,见周围没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你瞎说什么,我婆婆不是那样的人,你跑过来找我就是说这些?”

周水霞这才想起自己的目的,讪笑了声:“不是不是,我是想问问你,你大丫看好人家了没有。”

周水冬:“没,大丫年纪还小,我慢慢看。”才十六周岁,她有的是时间。

周水霞:“还小啊,虚岁都18了,你要拖到她20变成老姑娘啊?”

这话周水冬不爱听:“20就老姑娘了?”

周水霞:“那是,到时候好人家都被抢光了,你可是亲妈,不能耽误了孩子。”

周水冬明白了:“你给谁家说亲?”

周水霞笑着指了指自己:“你觉得我家的大石怎么样?他和大丫同岁,我又是大丫的亲姨妈,肯定会对大丫好,到时候她嫁进来,就等着享福吧!”

周水霞是偷溜出来的,不能待太久,她回去了,留下周水冬接下来干活都心不在焉。

不是她自夸,她大女儿能干、勤快、手巧,还会照顾弟妹,不管嫁去哪户人家都是好媳妇,要说缺点,就是有的时候脑筋不开化,听不懂人话似的,但怎么说也是优点多过缺点。

她之前还拜托过她二嫂,问她周边有没有适龄的好男儿,可惜她二嫂不应承。

说孩子的户口是跟着当妈的,要是城镇户口的男人娶了乡下户口的媳妇,孩子跟着乡下的户口走,到时候没有粮本,也没有那些票据,只能买高价凉,日子要难过许多,所以大丫要嫁到公社就只能往下找,比如说前头没了妻子的鳏夫、身体有残缺的残疾人,或者是家里负累很重的,那样的人家周水冬又瞧不上,她只能把视线放回他们周边这几个村子。

她也看了不少人,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没想到三妹会过来说她想聘大丫做她大儿媳。

她是亲姨妈,亲上加亲,婆媳关系不用担心了,所以周水冬有些心动。

但是她跟杨四河一说,杨四河不同意:“你三妹家条件太差了,我不答应。”

他说的很直白:“她家房子少,她儿子结婚要和兄弟挤一间房,彩礼我不说高的,就按照我们大队的行情,她掏的出来吗?”

周水冬被他说的有些恼羞成怒:“能有单独一间房的人有多少?我们加把劲,帮他起间房也快。”他们的房子基本是泥砖房,泥砖是自己砌的,梁是山上砍的,屋顶的稻草自己编,只要人力够,不用费多少钱。

杨四河呵呵了:“她家人口少么,一直没起房是她家人懒么,是那点钱他们都拿不出来!”

周水冬气急,狠狠捏了他胳膊一把:“你是个男的,你不知道有个恶婆婆日子有多难过,算了,我不跟你说,我去跟妈说。”

杨四河被捏的龇牙咧嘴:“你就去吧,妈同意了我也不会同意!”

把大丫嫁给周水霞家,那完全是血亏。

杨巧映也不同意,先别说什么家庭条件,那可是亲表兄妹,血缘关系太近了!

现在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有不少人家这么亲上加亲,但杨巧映知道近亲结婚的危害,虽然生的儿女不是百分百出问题,但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去赌那个几率?

“我觉得亲戚之间的关系不要掺杂别的,没有亲上加亲,她也是疼爱外甥女的好姨妈,亲上加亲之后,她不单单是姨妈还是婆婆,当婆婆之后,儿子和外甥女闹矛盾了,你觉得她会倾向儿子还是外甥女?”

到时候别婆媳关系没处好,还少了一个疼爱她的姨妈。

“老四说的也对,我们家没想让大丫头去攀高枝,我就希望她找个跟我们差不多的人家,平时能吃个六七分饱,过年过节能吃点鸡蛋肉腥,天冷了不用跟别人借衣服才能出门。”

周水冬:“……”

她算是听出来了,她男人和婆婆都嫌弃她三妹家穷,她娘家的条件跟三妹家差不多,是不是他们也嫌弃她娘家穷?

看着她的脸色,杨巧映知道她心里不服,但她没敢嚷嚷。

周水冬拉着一张脸回了房间,杨四河看到她的脸色就知道妈的意思了:“妈也不同意是吧,你死心吧。”

周水冬用力摔上门:“死心?那你给找个好人家出来啊,你要拖到大丫成老姑娘了才上心是不是?”

杨四河觉得自己头疼:“我怎么没上心了?”

周水冬:“你给她找个好人家啊,我说的你又不同意。”

杨四河看着她,抹了一把脸,上前去拍了拍她胳膊:“我知道你是为大丫着想,别上火,大丫还小呢,要不我再和我二哥说说,看他有没有办法。”

虽然二嫂说没有找到合适的,但杨四河没有死心,要是有个捧铁饭碗的女婿,那多美啊。

不仅说出去有面子,还有实惠。

周水冬这下不说别的了:“你早就该和二哥说了,二嫂到底隔了一层,没有她二叔对亲侄女这么上心。”

杨四河点头:“妈药吃完了不是要去公社吗,我跟她一块儿去。”

因为有求于人,他早早就张罗起来要给二哥带什么。

院子里的豆角长的又好又密,他摘了一大把,院子里种最多的是红薯,这是好东西啊,红薯可以当粮食,上头的红薯叶可以当菜可以当猪食鸡食,他特意挑嫩的掐了一大把。

“我们上回不是耙回来不少松针,这个引火方便,也给二哥带一些。”

“妈,这回带多少鸡蛋?带6个还是8个?我觉得多带点吧,带8个好点。”

“家里还有几个大南瓜,带几个过去吧。”

“红薯多带点,我们要留在那里吃一顿呢。”

……

杨八海看着他,纳闷:“四哥,你要跟二哥借钱啊?”

杨四河白了他一眼:“去去去,瞎说什么呢?”

杨八海:“是我瞎说吗,之前都是妈张罗这些的,这回你这么积极,一看就有问题。”

杨四河瞪眼:“你就不许我想我二哥了?他有半个月没回来了,我去看看他怎么了?”

杨八海摸了摸自己胳膊上的鸡皮疙瘩,冲他竖起一个大拇指,四哥这张嘴真能吹。

杨巧映看着这一幕有点无奈。

其实她想自己一个人去公社,这样她“偷渡”点东西回来方便,但是家里其他人都不同意,一定要有一个人陪她一起去看大夫,这时候杨四河主动站出来了。

这回,是四个人一块儿出发的。

杨七菊、杨八海要去上学,杨巧映和杨四河先去看大夫,然后再去杨二川那里,而杨七菊、杨八海中午放学了,就去他们二哥那里吃饭。

刘大夫还记得杨巧映,因为她那时候说,药贵点也没关系,看她衣着打扮也不是什么殷实人家,这让他印象深刻。

仔细把脉过后,刘大夫:“你这阵子调理的挺好,我再给你开多几服药,吃完了,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就下个月再来一趟,记得不要太劳累。”

抓了药,他们走到了杨二川住的房子门前,这个点,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家里一个人都没有。

杨四河把东西放下:“妈,你在这等我,我去二哥厂里一趟。”

杨巧映:“你去吧。”

杨巧映没有老二家的钥匙。

原主不讨人嫌,很少过来,更没有拿他们家的钥匙。

“哟,杨奶奶啊,怎么来了不进屋里坐?”有邻居认出杨巧映了。

“我晚点进去,建军奶奶,你这是去哪啊?”

“去副食店买了点东西,你等会,我给你搬张凳子。”

“不用不用,我刚到,我儿子去他厂里找他二哥去了,很快就回来了。”

来回推拒了几回,杨巧映屁股底下到底是坐上了邻居家的凳子。

她拉着杨巧映的手,十分热情:“我也好久没看你来了,照我说啊,你平时有空了就该多过来坐坐,这是你亲儿子家呢。”说着,她压低了声音:“你不来都不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杨巧映一下子来了精神:“怎么了?发生什么了?”

建军奶奶左右张望了下:“你儿媳的弟弟昨个儿又过来了一趟,我恍惚听着,是要借钱呢,这是他这个月第三回过来了,都不知道借了多少钱走,这女人嫁了人之后啊,就要顾婆家,这哪能一直贴娘家呢,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原来是这样,杨巧映看热闹的心一下子淡了下去:“要借钱想必是遇到难事了,亲姐弟,就是要互相帮衬的。”

这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杨巧映的二儿媳妇叫叶知琴,她是大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而她这个弟弟是个早产儿,是个药罐子,她爸妈就这么两个孩子,唯一的儿子身体又不好,自小就告知叶知琴以后要多顾娘家,叶知琴对此并无异议,当她大了以后,她妈就把她的工作给了她,并且约定好她的工资一半都要给回娘家,以后嫁人生孩子了也不会改变。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所以当初叶知琴当大姑娘的时候行情并没有很好,看上去她有一份工作,但她这份工作只有一半的工资,而且因为她娘家这种情况,女婿也要多出力,所以叶知琴最终找了乡下来的杨二川,由她爸出面给他找了份临时工,之后又找机会买了一个正式工,自那之后他们就是双职工家庭了。

不知情的外人看起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夫妻两个双职工,住在厂里分配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很实惠,下面只有一女两子,以他们的工资养家绰绰有余,但他们周围的人都不会误会。

叶家简直是个无底洞。

叶知琴的弟弟叫叶知书,体弱多病,到底时候平安长大了,只是这样的身体没法出去工作,只自家做点糊火柴盒之类的手工,娶妻多年,只有一子,按理来说这样也不错,但他妻子临产的时候摔了一跤,难产,身体给搞坏了,时不时就要病一场,所以叶知琴娘家是她爸一个人上班拿工资,却养着两个病号,但凡变天,他们两个总有人要病一场,加上就一个独孙,怕他身体不好,时不时就要花大价钱买奶粉、麦乳精给他补身体,家里的钱不够了怎么办?

找女婿家借。

等下个月再还。

从这点上来说,叶家还是很讲究的,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而建军奶奶就住在隔壁,看着叶知琴这么顾着娘家是很看不惯的,每回杨巧映过来她都要说几句闲话。

杨巧映之前没想起来,她这么一说就回忆起来了,兴致顿时就淡了下去。

叶家的情况在刚开始说亲的时候是摆明了说的,说她这份工作是接她妈的班,只要她还在领工资,这份工资就有一半是给娘家的,这点很多镇里的人都不能接受,而杨二川同意了,叶家没收一分钱彩礼,就是打着女婿以后要多顾杨的主意,而原主当初答应了,后来也没有后悔。

毕竟她的儿子从乡下人变成了捧铁饭碗,她有三个孙辈也变成了城镇户口,不用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