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归雁还巢
青溪村的晨雾像一层薄纱,笼罩着连绵的青山和蜿蜒的溪流。李老汉背着竹筐刚走到村口的老石桥,就看见一辆黑色的越野车碾着晨露驶来,车身溅起细碎的泥点,在青石板路上留下两道浅浅的痕迹。
“这是啥车?看着怪洋气的。”李老汉眯着眼睛嘀咕,竹筐里的野菜都忘了整理。
越野车在石桥边停下,车门打开,下来一个穿着休闲装、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他约莫二十五六岁,皮肤白净,眉眼俊朗,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身上带着一股城里人的斯文气,却又透着几分与这片山水相融的踏实。
“李伯,是我啊,子墨。”年轻人笑着走上前,声音清朗。
李老汉愣了半天,才认出眼前的人:“哎哟!是子墨少爷?你可算回来了!”
李子墨,青溪村老李家的独苗。十年前,他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后来留在上海创业,开了家小有名气的科技公司,成了村里人眼中“有出息的城里少爷”。这十年里,他只回过两次家,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村里人都以为他早就扎根城市,不会再回来了。
“回来看看,以后就不走了。”李子墨接过李老汉肩上的竹筐,顺手帮他提了起来。
“不走了?”李老汉眼睛瞪得溜圆,“子墨少爷,你在上海好好的,回来干啥?咱这穷乡僻壤的,哪能留得住你这样的大人物?”
李子墨笑了笑,没直接回答。他环顾四周,晨雾中的青溪村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泥墙黛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溪边的杨柳抽出了新绿,远处的梯田层层叠叠,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可这份熟悉的宁静里,也藏着挥之不去的贫瘠——狭窄的村道坑坑洼洼,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田地里的庄稼还是老法子种植,守着好山好水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三年前,父亲病重,李子墨赶回来时,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只是拉着他的手,望着窗外的青山流泪。父亲走后,母亲独自留在村里,每次打电话都说“家里一切都好”,可他从堂兄的只言片语里得知,母亲常常半夜起来咳嗽,却舍不得去镇上看病。这次回来,他是真的下定决心,要守着母亲,守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子墨少爷回来了!”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整个青溪村。村民们纷纷涌到村口,围着李子墨问长问短。有人羡慕他在城里的成就,有人好奇他为啥突然回来,还有人悄悄议论,说他肯定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
“子墨啊,你咋突然回来了?上海的日子不好过?”村支书李建国挤到跟前,他是李子墨的本家叔叔,皮肤黝黑,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手里还拿着一把沾着泥土的锄头。
“建国叔,我在上海挺好的。”李子墨笑着说,“就是想妈了,也想回来看看村里的情况。咱青溪村守着这么好的山水,不能一直穷下去,我想回来,和大家一起做点事,把村里的经济搞起来。”
这话一出,村口瞬间安静了下来。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神里满是惊讶和怀疑。在他们看来,李子墨是“喝过洋墨水”的少爷,细皮嫩肉的,哪懂种地和搞经济?再说,青溪村穷了一辈子,祖祖辈辈都没能摆脱贫困,一个年轻人回来,能有啥本事?
“子墨少爷,你有这份心是好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叹了口气,“可咱这地方,山高路远,没资源没产业,想搞经济,难啊!”
“是啊,子墨,你在城里好好的,别回来遭这份罪了。”有人附和道。
李子墨没有辩解,只是笑着说:“我知道难,但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建国叔,我想先在村里转转,了解了解情况,以后还要多麻烦你和大家。”
李建国看着李子墨坚定的眼神,心里有了几分动容。他知道李子墨是个有主意、肯吃苦的孩子,当年考上大学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是他自己打工挣学费,从没向家里伸过手。“行!子墨,你想转就转,有啥需要叔帮忙的,尽管开口!”
接下来的几天,李子墨每天都背着双肩包,走遍了青溪村的每一个角落。他爬上村后的青山,查看山上的植被和矿产;他沿着溪流一路向下,考察水质和灌溉条件;他走进村民的家里,和老人、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想法;他还去了周边的村镇,调研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
通过调研,李子墨发现,青溪村虽然偏远,但资源并不匮乏:村后的青山上长满了野生的茶树和果树,溪流清澈见底,适合发展生态养殖;村里有大片闲置的梯田,土壤肥沃,适合种植有机农作物;而且青溪村风景优美,远离城市喧嚣,很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最大的问题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
这天晚上,李子墨把母亲安顿好,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渐渐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先改善村里的交通,再发展有机种植和生态养殖,打造青溪村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最后结合山水风光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种植+养殖+旅游”的产业链,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致富。
可这个规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改善交通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产业需要技术和市场,更重要的是,要让村民们相信他、支持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子墨,夜深了,早点休息吧。”母亲端着一杯热茶走出来,放在他面前,“妈知道你想为村里做点事,可别太为难自己。不管成不成,妈都支持你。”
李子墨握住母亲的手,眼眶有些湿润:“妈,您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事做好,让您和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他知道,自己的返乡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青溪村闯出一条致富路。
第二章 破冰之路
要发展经济,交通是第一要务。青溪村的村道还是几十年前修的土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不堪,晴天尘土飞扬。外面的物资运不进来,村里的农产品也拉不出去,交通不便成了制约青溪村发展的最大瓶颈。
李子墨首先把目标放在了修路这件事上。他算了一笔账,要把村里的主干道修成宽四米的水泥路,再修几条通往梯田和山脚的支路,总共需要近两百万元。这笔钱,对刚创业起步的李子墨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他先是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又向上海的朋友借了一部分,凑了一百万元。可还差一百万,这让他犯了难。
“子墨,要不咱先修主干道,支路以后再说?”李建国看着李子墨愁眉不展的样子,提议道。
“建国叔,修路就得一次修到位,不然以后还要返工,更浪费钱。”李子墨摇了摇头,“我再想想办法。”
他想到了向政府申请补贴。第二天一早,他就骑着摩托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赶到了镇政府。他找到了负责乡村振兴的副镇长王浩,详细说明了青溪村的情况和自己的发展规划,希望能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
王浩是个年轻有为的干部,一直很关注农村的发展。听了李子墨的介绍,他对这个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很有好感:“李子墨同志,你返乡兴村的精神很值得鼓励。青溪村的情况我们也了解,交通确实是个大问题。不过政府的补贴资金有限,我会帮你申请一部分,但可能达不到你想要的数额。”
“谢谢王镇长!不管多少,都是对我们的支持!”李子墨连忙道谢。
从镇政府回来后,李子墨又召集了村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开会,提议让村民们自愿集资,参与修路。可会议开了一半,就吵了起来。
“子墨少爷,我们不是不想修路,可我们实在没钱啊!”一个村民代表叹了口气,“家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哪有闲钱集资?”
“是啊,修路是好事,可受益的是全村人,凭啥让我们先出钱?”有人质疑道,“万一钱花了,路没修好,或者修好了也没啥用,我们的钱不就打水漂了?”
还有人说:“子墨,你在城里挣了大钱,要不你就全包了呗?我们跟着沾光就行了。”
面对村民们的质疑和抱怨,李子墨没有生气。他理解村民们的顾虑,他们穷怕了,不敢轻易冒险。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手头不宽裕,也担心钱打了水漂。”李子墨站起身,语气诚恳地说,“修路的钱,我已经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向朋友借了一部分。政府也会给我们补贴一部分。剩下的钱,我希望大家能自愿集资,多少不限。我向大家保证,每一笔钱都会公开透明,专门用于修路,我会定期向大家公布开支情况。路修好了,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后我们的农产品能拉出去卖个好价钱,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比啥都强。”
他顿了顿,又说:“如果大家实在没钱,也可以出工出力,我会按照市场价给大家算工钱。我李子墨今天在这里发誓,一定要把路修好,一定要让青溪村富起来!如果做不到,我就永远留在青溪村,不再回城!”
李子墨的话,让会场安静了下来。村民们看着他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有了动摇。李建国首先站了起来:“我相信子墨!我先集资一万元!我家那两个小子,也来出工!”
有了村支书的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我集资五百!”“我出工!”“我家出一千!”……虽然集资的数额不多,但大家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
最终,村民们集资了二十万元,加上政府补贴的三十万元,修路的资金终于凑齐了。
修路工程很快就开工了。李子墨亲自担任工程监工,每天天不亮就到工地,晚上很晚才回家。他和工人们一起吃盒饭,一起干活,皮肤晒黑了,手上磨出了茧子,完全没有了城里少爷的架子。
村民们也很积极,男人们跟着工程队修路,女人们则负责给工人们送水、送饭。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可修路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一天下午,工程队在修一段山路时,突然发生了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几块大石头滚了下来,砸坏了部分已经修好的路基,还伤了一个工人。
消息传到村里,村民们都慌了。有人说:“这下完了,山体滑坡,这路怕是修不成了!”还有人说:“我就说不该修路,这下出了事,还得赔钱!”
受伤的工人被送到了镇医院,李子墨垫付了所有的医药费。他赶到滑坡现场,看着损坏的路基,心里也很着急。但他知道,现在不能退缩。
他立刻联系了专业的地质工程师,前来勘察地形,制定解决方案。工程师建议,在滑坡路段修建挡土墙,并加固山体,虽然会增加一部分费用,但能确保道路的安全。
李子墨没有犹豫,立刻同意了工程师的方案。他又拿出了自己的一部分备用资金,用于修建挡土墙和加固山体。
那段时间,李子墨压力巨大,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既要盯着工地,又要安抚村民的情绪,还要照顾受伤的工人。母亲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脸庞,心疼得直掉眼泪,却也只能默默为他做好饭菜,照顾好他的生活。
在李子墨的坚持和村民们的支持下,滑坡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三个月后,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终于修到了青溪村的每一个角落。
通车那天,村里放起了鞭炮,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老汉拉着李子墨的手,激动地说:“子墨少爷,谢谢你!这辈子能走上这么好的路,我死也瞑目了!”
李子墨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他。
第三章 生态农业的萌芽
路修好了,李子墨立刻开始着手发展生态农业。他知道,青溪村的土壤和水质都很好,没有污染,适合种植有机农作物和发展生态养殖。
他首先成立了青溪生态农业合作社,号召村民们加入合作社,把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们可以在合作社打工,领取工资,还能享受合作社的分红。
可一开始,愿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并不多。大家对“有机种植”“合作社”这些新鲜名词一知半解,心里充满了顾虑。
“子墨,啥叫有机种植?不用化肥农药,庄稼能长得好吗?”“把土地流转给你,万一你亏了,我们的土地和工钱都没着落咋办?”“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不用你教,也能种好庄稼!”
面对村民们的疑问和不信任,李子墨没有放弃。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有机种植的好处:有机蔬菜和水果价格高,市场需求量大,而且对身体有益;合作社统一管理,会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产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村民们加入合作社,不用承担风险,还能稳定增收。
为了让村民们放心,他还承诺,只要加入合作社,保底工资每月不低于两千元,年底还有分红。他还自己掏钱,邀请了农业大学的教授和专家,来到村里给村民们讲课,传授有机种植技术。
村里的老党员李石柱,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李子墨的。他家里有五亩地,一直种着玉米和红薯,收入微薄。他说:“子墨是个踏实肯干的孩子,我相信他!我把我的地都流转给合作社,我也来合作社打工!”
有了李石柱的带头,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村民也陆续加入了合作社。很快,合作社就流转了两百多亩土地。
李子墨根据青溪村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制定了详细的种植计划:一部分土地种植有机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生菜、菠菜等;一部分土地种植有机水果,比如草莓、蓝莓、樱桃等;还有一部分土地种植优质水稻和小麦。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他从外地引进了优良的种子和种苗,购买了有机肥和生物农药,还安装了滴灌系统,实现了节水灌溉。他还在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每一批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扫码,了解农产品的种植、施肥、采摘等情况。
合作社的工人们,都经过了专业的培训,严格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进行操作。李子墨每天都会到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指导工人们进行田间管理。
可就在农作物长势正好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病虫害,让大家都慌了神。有机蔬菜的叶子上,出现了很多蚜虫和菜青虫,眼看着就要蔓延开来。
“子墨,快用农药吧!不然这些蔬菜就全毁了!”工人们着急地说。
“不行!用了农药,就不是有机蔬菜了,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李子墨坚定地说。
他立刻联系了农业专家,专家建议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比如释放瓢虫、草蛉等天敌,或者使用糖醋液、黄板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
李子墨按照专家的建议,立刻行动起来。他派人去外地购买了大量的瓢虫和草蛉,释放到田间;又组织工人们制作了很多黄板和糖醋液,安放在蔬菜地里。
那段时间,李子墨和工人们一起,每天都在田间忙碌,观察病虫害的防治情况。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病虫害终于得到了控制,有机蔬菜又恢复了生机。
村民们看着长势喜人的蔬菜和水果,心里渐渐踏实了下来。他们越来越佩服李子墨的远见和能力,也越来越信任他。
除了种植有机农作物,李子墨还利用村里的溪流和闲置的山坡,发展了生态养殖。他在溪流里养了鱼和虾,在山坡上养了鸡和鸭。这些家禽家畜,都是散养的,吃的是天然的饲料和合作社剩下的蔬菜叶子,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为了打开市场,李子墨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资源,联系了各大超市和农贸市场,与他们签订了供货协议。他还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建立了青溪村有机农产品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把青溪村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第一批有机蔬菜和水果成熟后,很快就销售一空,而且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出了一倍多。合作社的村民们,第一次拿到了可观的工资和分红,脸上都乐开了花。
“子墨,真没想到,我们种的蔬菜能卖这么高的价钱!”李石柱拿着分红,激动地说,“跟着你干,有奔头!”
“是啊,子墨,我这一个月的工资,比我以前种一年地挣的还多!”一个村民笑着说。
看到村民们的笑容,李子墨心里也很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生态农业的种子,已经在青溪村生根发芽。
第四章 乡村旅游的崛起
有机农业发展起来了,李子墨又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青溪村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有清澈的溪流、连绵的青山、古老的石桥和错落有致的民居,还有淳朴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宝贵资源。
他的规划是,以有机农业合作社为基础,打造“采摘+体验+休闲”的乡村旅游模式。游客可以到合作社采摘有机蔬菜和水果,体验农耕生活;可以沿着溪流散步、钓鱼,欣赏自然风光;可以住在村民家里,品尝地道的农家菜,感受淳朴的乡村风情。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李子墨又投入了一部分资金,修建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设施;还对村里的民居进行了改造,打造了十几家精品民宿,民宿的装修风格融合了现代元素和乡村特色,既舒适又有格调。
他还组织村民们成立了旅游服务队,对村民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接待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他还挖掘了村里的民俗文化,比如舞龙舞狮、剪纸、刺绣等,准备在节假日期间为游客表演。
为了宣传青溪村的乡村旅游,李子墨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了很多青溪村的美景、美食和民俗文化的视频和图片,还邀请了一些旅游博主和网红来到村里体验,通过他们的镜头,向更多的人展示青溪村的魅力。
一开始,来青溪村旅游的游客并不多。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即使知道了,也担心交通不便、设施简陋。
可李子墨没有放弃。他坚持做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他要求民宿的房间必须干净整洁,农家菜必须新鲜美味,村民们必须热情好客。他还经常和游客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
慢慢地,青溪村的口碑越来越好。来过的游客都对这里的美景、美食和淳朴的民风赞不绝口,纷纷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青溪村。
周末和节假日,青溪村变得热闹起来。停车场里停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游客们在田间采摘蔬菜和水果,在溪边钓鱼、嬉戏,在民宿里品尝农家菜,在村里的小路上散步、拍照。村民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忙着接待游客,虽然辛苦,但心里很充实。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民宿、餐饮等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有机农产品的销售。很多游客在采摘完蔬菜和水果后,还会购买很多带回家,或者通过线上渠道再次购买。
村里的年轻人,也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纷纷回来创业。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做起了旅游纪念品生意,有的加入了合作社,成了技术骨干。青溪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空心村”了,它变得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可就在乡村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青溪村沉重的打击。疫情期间,旅游业停摆,游客锐减,合作社的农产品也因为交通管制,无法及时运出去,很多蔬菜和水果都烂在了地里。
村民们都慌了,有人开始抱怨:“早知道就不搞什么乡村旅游了,现在好了,血本无归!”还有人说:“子墨,这疫情啥时候才能过去啊?我们一家人都靠合作社和民宿挣钱,现在没收入了,可咋活啊?”
李子墨的压力也很大,合作社和民宿都面临着亏损,他自己也背负着巨额的债务。但他知道,越是困难的时候,越不能放弃。
他立刻调整了发展策略。针对疫情期间的情况,他推出了“线上采摘”和“农产品配送”服务。游客可以通过网络,预订合作社的蔬菜和水果,合作社负责打包配送上门。他还和周边城市的社区合作,建立了农产品直销点,让居民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新鲜的有机农产品。
同时,他还利用疫情期间的空闲时间,对民宿和旅游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培训旅游服务队的人员,提升服务质量。他还拍摄了很多青溪村的美景和美食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为疫情后的旅游复苏做准备。
在李子墨的努力下,合作社和民宿虽然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并没有倒闭。村民们也渐渐稳定了下来,跟着李子墨一起,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
几个月后,疫情得到了控制,旅游业渐渐复苏。因为前期的宣传和准备工作做得充分,青溪村的乡村旅游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甚至比以前更火爆。很多人都想在疫情后,找一个安静、美丽的乡村放松心情,青溪村成了他们的首选。
乡村旅游的崛起,让青溪村的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村里盖起了新的楼房,买了新的汽车,孩子们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李子墨看着青溪村的变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自己的返乡之路,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让青溪村富了起来。
第五章 风波与成长
青溪村的发展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很多媒体的关注。很多记者慕名而来,采访李子墨和青溪村的村民,报道青溪村的发展故事。李子墨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还获得了很多荣誉。
可树大招风,青溪村的成功,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
邻村的村支书张富贵,就是其中之一。张富贵所在的红旗村,和青溪村相邻,自然条件也差不多,但这些年来,红旗村一直发展不起来,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远远不如青溪村。张富贵看着青溪村的发展,心里充满了嫉妒,总想找机会破坏青溪村的发展。
这天,张富贵找到了几个在青溪村合作社打工的红旗村村民,偷偷给他们塞了钱,让他们在青溪村的有机蔬菜和水果里,偷偷喷洒农药,然后向有关部门举报,说青溪村的有机农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
这几个村民被钱迷了心窍,竟然真的照做了。他们趁着夜色,偷偷潜入合作社的田间,在一部分蔬菜和水果上喷洒了农药。
几天后,有关部门收到了举报,派人来到青溪村,对合作社的农产品进行了抽查。结果,果然发现了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媒体纷纷报道,说青溪村的有机农产品是“假有机”,欺骗消费者。很多超市和农贸市场都停止了和青溪村合作社的合作,线上订单也锐减。游客们也不敢再来青溪村旅游了,民宿和农家乐都空了下来。
村民们都慌了,有人愤怒地说:“是谁这么缺德,竟然做出这种事!”还有人说:“这下完了,青溪村的名声全毁了,以后可咋发展啊?”
李子墨也懵了,他一直严格要求合作社的工人,按照有机种植的标准进行操作,怎么会出现农药残留超标呢?
他立刻成立了调查小组,对合作社的田间管理、农药使用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很快,就查出了是那几个红旗村的村民搞的鬼。
李子墨又气又急,他立刻向有关部门说明了情况,提供了相关的证据。有关部门经过调查,证实了李子墨的说法,对那几个村民进行了处罚,还为青溪村的有机农产品正了名。张富贵也因为教唆他人破坏生产经营,受到了相应的处分。
虽然事情真相大白了,但青溪村的名声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消费者和游客,对青溪村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还是心存疑虑。
李子墨知道,要重新赢得大家的信任,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他立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合作社工人的管理和培训,建立了更严格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每一批农产品都要经过多次检测,确保没有农药残留;他还邀请了消费者代表和媒体记者,来到青溪村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到有机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他还推出了“假一赔十”的承诺,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同时,他还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了详细的调查结果和整改措施,向消费者和游客道歉,争取大家的谅解。
在李子墨的努力下,慢慢地,消费者和游客又重新信任了青溪村。超市和农贸市场恢复了合作,线上订单也渐渐多了起来,游客们也纷纷回到了青溪村。青溪村的发展,又回到了正轨。
经过这件事,李子墨也成长了很多。他明白了,乡村振兴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自己坚守初心,勇于面对,团结带领村民们一起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也更加注重合作社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工人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工人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他还和周边村庄的村支书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交流发展经验,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除了外部的挑战,内部的矛盾也渐渐显现出来。随着合作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村里的收入越来越高,一些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有人开始贪图享乐,不愿意再辛苦工作;有人开始争权夺利,想在合作社和村里担任职务,谋取私利;还有人因为分红不均,产生了矛盾和纠纷。
李子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要让青溪村持续发展下去,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们的思想素质。
他在村里成立了村民学校,定期组织村民们学习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文明礼仪等知识;他还制定了村规民约,规范村民们的行为;他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比如运动会、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他还经常和村民们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村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他告诉村民们,青溪村的发展,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团结一心,共同把青溪村建设得更好。
在李子墨的努力下,村民们的思想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村里的矛盾和纠纷也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明白了,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让青溪村持续发展下去,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
第六章 扎根与传承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李子墨回到青溪村已经五年了。
这五年里,青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整齐的楼房取代了破旧的泥瓦房,村里的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到了五百多亩,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畅销全国。乡村旅游也发展得如火如荼,每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成为了国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村民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李子墨也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少爷了,他变得更加成熟、稳重,脸上也多了几分沧桑。他已经完全融入了青溪村的生活,学会了说地道的家乡话,习惯了吃农家菜,爱上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他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他的爱人叫陈雨欣,是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也是李子墨邀请来的农业专家。在共同的工作和生活中,两人相互欣赏、相互支持,渐渐走到了一起。陈雨欣不仅在有机种植技术上给了李子墨很大的帮助,还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这天,李子墨和陈雨欣在村里的小广场上举办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村民们都来为他们祝福,村里的孩子们围着他们唱歌跳舞,场面十分热闹。
婚礼上,李子墨看着身边的陈雨欣,看着眼前的村民们,心里充满了幸福感。他说:“五年前,我回到青溪村,只是想为村里做点事。没想到,在这里,我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还收获了爱情和大家的信任。青溪村已经成了我的家,这里的村民们已经成了我的亲人。我会永远留在青溪村,和大家一起,把青溪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繁荣!”
村民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婚后,李子墨和陈雨欣一起,继续为青溪村的发展努力着。他们制定了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扩大有机农业的种植规模,引进更多的优良品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升级乡村旅游设施,打造更多的旅游景点和特色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加强与周边村庄的合作,形成产业集群,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他们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传承。他们在村里设立了奖学金,鼓励村里的孩子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后回乡创业;他们还邀请了很多年轻的大学生和创业者,来到青溪村实习和创业,为青溪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他们还把自己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成为青溪村未来的接班人。
村里的年轻人,也没有辜负李子墨和陈雨欣的期望。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有的成为了合作社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了民宿和农家乐的经营者,有的成为了村里的干部,为青溪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一年,青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李子墨也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乡村振兴带头人”。很多地方的政府和乡村,都纷纷组织人员来到青溪村参观考察,学习青溪村的发展经验。
李子墨和陈雨欣,也经常被邀请到各地去讲课,分享自己的返乡创业经历和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让更多的乡村变得美丽、繁荣,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天,夕阳西下,李子墨和陈雨欣带着他们的孩子,沿着溪边的小路散步。夕阳的余晖洒在金色的稻田上,洒在清澈的溪流里,洒在错落有致的民居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近处的村庄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子墨,你看,我们的家乡多美啊!”陈雨欣笑着说,眼里满是幸福。
李子墨握住陈雨欣的手,看着身边玩耍的孩子,看着眼前的美景,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回到青溪村,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改变了青溪村的命运。
他相信,在自己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青溪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而他,也会永远扎根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乡村振兴事业,让青溪村的故事,一直传承下去。

维C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