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驻月第 35 天,虹湾的白昼已消耗 5 个地球日,剩余 10 天。太阳的高度角稳定在 55 度,太阳能板功率计停在 17.1 千瓦,比昨日微降 0.1—— 这是月球自转带来的细微变化,赵启明在控制台的备注栏里添了一笔:“需记录每日同一时刻功率波动,为黑夜供电预案提供数据。”

实验舱内,李昂正蹲在氦三装置下方,用扳手拧着冷却管的固定螺栓。核裂变发电机的备用管线在他脚边摊开,管壁上还沾着虹湾特有的玄武岩粉末。“老赵,冷却系统的夜间模式参数调好了,” 他头也不抬地说,“白天靠太阳能驱动主泵,流量 2.5 升 / 分钟;等黑夜来了,核裂变只能带得动副泵,流量降到 1.8,刚好够维持设备保温 —— 周深他们月背黑夜就是这么干的,昨天传的参数特管用。”

赵启明盯着屏幕上的能量曲线,当前比 0.94,比清晨启动时高了 0.02。“把副泵的压力阈值再降 0.1 兆帕,” 他指尖在触摸板上滑动,“月背黑夜的温度比咱们这边低 15℃,他们的参数到咱们这儿得打个折。对了,吴悠那边的水循环滤芯该换了吧?昨天生态舱的水质检测显示,总溶解固体量快到警戒值了。”

生态舱里,吴悠正将新换的滤芯塞进过滤装置。透明的管道里,月面收集的冷凝水正缓缓流过,经过多层过滤后,变得清澈见底。“刚换完,” 她对着通信器喊,“这是第三批滤芯了,按每天消耗 1.2 升计算,剩下的刚好够撑到黑夜结束 —— 第二批人来的时候,可得让他们多带点活性炭,咱们的 3D 打印机打不了这种吸附材料。”

过滤装置旁的培养箱里,绿豆芽已长到 4.5 厘米,真叶边缘的绿色比昨日更深。吴悠用滴管往土壤里滴了两滴营养液,液体渗入时,她忽然注意到箱壁上凝结的水珠:“哎,你们发现没?白天生态舱的湿度比黑夜高 8%,是不是太阳能板的冷凝水回收效率更高?”

李昂刚从实验舱出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我记着呢,昨天测了,白天回收量是黑夜的 1.3 倍。周深说月背黑夜只能靠核裂变余热回收水汽,效率更低,他们正琢磨着用藻类舱的废气冷凝 —— 陈悦算过,每升废气能凝出 0.3 毫升水,积少成多。”

通信器突然响起,周深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电流杂音,像是穿过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虹湾,听到请回答。月背黑夜第五天,水循环系统出了点小问题 —— 过滤芯的堵塞速度比预期快,你们白天换芯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赵启明示意吴悠接话,自己则调出水循环的白天数据:“吴悠刚换完,让她跟你说。”

“周深?是我,” 吴悠的声音透着专注,“我们白天换芯时发现,太阳能板带来的高温会让水中的矿物质结晶更快,所以堵塞主要在前端滤网;你们黑夜温度低,结晶应该在后端 —— 试试把滤网的孔径从 5 微米调到 8,可能会慢点堵。”

通信器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是陈悦的声音:“我们刚拆了滤网看,还真是后端堵得厉害!吴悠你这招管用,这就去换备件。对了,我们的藻类舱夜间供氧稳定在 91%,比昨天高 0.3%,林小满说这得归功于你们前天发的‘LED 光谱调整方案’—— 白天的光照数据,改改参数就能用在黑夜的补光灯上。”

“互相抄作业呗,” 吴悠笑起来,“你们月背黑夜的藻类抗寒数据,我们白天也在试 —— 把培养箱温度调低 2℃,看看能不能让豆芽长得更结实。”

实验舱里,赵启明的能量曲线突然出现一个小波动,从 0.94 掉到 0.93。他迅速切换到能源监测界面,发现是生态舱的过滤装置启动了大功率清洗模式,短暂分流了太阳能板的供电。“吴悠,清洗模式调成间歇式的,” 他对着通信器说,“白天设备多,供电得匀着用。”

“收到,改成每 30 分钟洗 1 分钟,” 吴悠的声音顿了顿,“说起来,等黑夜来了,所有设备都靠核裂变,怕是得排个供电优先级 —— 氦三装置保温、水循环、氧气过滤,哪个都不能停。”

李昂正往冷却管上缠保温棉,闻言接话:“月背黑夜早就排好了,周深给的表我存着呢:第一优先级是核裂变发电机自身散热,第二是氧气过滤,第三是水循环,最后才是通信和照明。咱们到时候照着装就行,省得临时手忙脚乱。”

通信器里传来周深的笑声:“那表是林小满熬了两个黑夜做的,她算过,核裂变的输出功率在夜间稳定在 8.5 千瓦,刚好够这四个优先级同时运转 —— 多开一盏实验舱的灯都可能跳闸。对了,你们白天的氦三实验,能量比能冲到 0.95 吗?我们黑夜模拟了 50 组参数,发现当磁场梯度维持在 0.05 特斯拉 / 厘米时,成功概率最高。”

赵启明调出磁场参数,当前梯度正是 0.05。他推动注入控制杆,等离子体的嗡鸣声略微升高,屏幕上的曲线开始缓慢爬升 ——0.93、0.94、0.95。

“成了,” 他松了口气,“你们的模拟比我们盲试省了两小时,回头让吴悠分你们半箱豆芽当谢礼。”

“别,” 周深的声音带着调侃,“你们白天的豆芽到了月背黑夜,怕是得冻成冰碴子。我们更需要你们的太阳能板夜间维护手册 —— 等月背白昼来了,那 15 天的日照可不能浪费。”

生态舱里,吴悠刚测完水质,过滤后的水 pH 值稳定在 7.2,符合饮用标准。她看着培养箱里舒展的豆芽,忽然想起出发前训练时,教官说的 “月球生存的真谛”:不是征服昼夜,而是学会和昼夜合作 —— 白天用太阳的能量冲刺,黑夜用核裂变的余温守成,像潮汐一样,有涨有落,却从未停过。

“李昂,” 她对着实验舱喊,“把白天的水循环数据整理一下,发给月背。他们黑夜攒的经验,咱们白天用;咱们白天摸的规律,他们黑夜试 —— 等 22 天后第二批人来了,说不定能搞出个‘全周期生态手册’。”

李昂正给扳手做防磁处理,闻言点头:“早整理好了,连带氦三实验的供电波动表一起发。对了,地球今早发了条短讯,说第二批人带的水循环备件里,有个‘月球土壤滤芯’,说是用咱们发的土壤成分数据做的,吸附效率比地球产的高 20%。”

赵启明看着屏幕上稳定在 0.95 的能量比,又看了眼窗外逐渐西斜的太阳。还有 10 天白昼,足够了。他忽然觉得,所谓的 “昼夜交替” 从来不是阻碍,而是一种默契 —— 虹湾的白天推着月背的黑夜往前走,月背的黑夜又为虹湾的白天铺路,就像此刻管道里循环的水,不管在白昼还是黑夜,都朝着同一个方向流动。

通信器里,陈悦的声音带着点兴奋:“我们刚算出月背黑夜的氧气自给率:藻类舱 + 应急氧气瓶,刚好够支撑到白昼,误差不超过 0.5 小时!”

“我们白天的氧气自给率 94%,” 吴悠立刻报数,“等黑夜来了,估计得降到 85%,得靠核裂变驱动的制氧机补。”

李昂收拾着工具,忽然笑了:“你看,咱们现在连呼吸都在跟昼夜较劲,等氦三实验成了,能源自由了,说不定能在月球上造个‘永昼舱’—— 白天黑夜都亮堂堂的,想种豆芽种豆芽,想搞实验搞实验。”

赵启明没说话,只是在能量曲线的末端画了个箭头,指向 1.0。屏幕的反光映在他脸上,像落了一层虹湾的阳光。

还有 10 天。但他知道,不管剩下多少天,只要白天的太阳还在,黑夜的核裂变还转,这循环就不会停。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