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汉高祖时期
刘邦盯着屏幕上闪烁着的“大结局”三个字,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他的思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脑海中不断闪现着剧中的情节和角色。
他回想起主角们在唐人街的冒险经历,那些充满悬疑和刺激的场景让他心跳加速。他们解开一个又一个谜团,与各种恶势力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破案。
刘邦不禁感叹编剧的巧妙构思和导演的精湛技艺,将这样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他也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考着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会有类似的遭遇。
然而,当他看到“大结局”这三个字时,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失落感。他意识到这个故事已经结束了,那些让他着迷的角色和情节将不再延续。
西汉
汉武帝时期
“蛮夷之地,尚有汉风,然纲常不举,当扬天威!”
刘彻看完电影,把玩着腰间的玉玺,对霍去病笑道:“你看那海外街巷,虽杂以番邦建筑,却有汉式牌坊、春联,可见我大汉声威,竟远播至此。” 但随即脸色一沉,“只是那‘唐人’称自己为‘唐’,而非‘汉’,倒是忘了本。”
对案件中的追凶情节,他更关注“秩序”:“那黄兰登、坤泰二吏,为争功而厮打,警局如同市井,可见番邦吏治废弛。若换作我大汉廷尉,早将此二人罢黜!” 看到唐仁和秦风在夜市逃亡,他抚掌道:“这二人虽狼狈,却有几分张骞通西域时的机敏。尤其那少年秦风,观微知著,堪比东方朔之智。”
谈及黄金劫案与黑帮(闫先生),他眼中闪过厉色:“一群商贾私藏黄金,豢养打手,竟能令官府忌惮?此等‘地下王国’,若在大汉,朕必派绣衣直指(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官)持节查办,抄没其财,以充军饷。” 最后,他望向西域方向:“海外有此等遗民,或可遣使安抚,若其愿归,赐爵赏田;若不从,便以楼船军护其周全——让番邦看看,汉家天子,能护四海子民。”
唐朝
唐太宗时期
“智破奇案,可见人心,然教化未及,当思长远。”
李世民靠在龙榻上,听完最后秦风与思诺的对话,对长孙无忌笑道:“这故事倒有趣,密室杀人如棋局,那少年秦风以逻辑破局,不凭刑讯,不依鬼神,比隋时酷吏高明多了。”
他对唐人街的态度更显包容:“华夷杂居,本是常事。长安西市亦有波斯、大食商人聚居,只要他们守我唐律,敬我礼仪,便可共处。那唐人街有祠堂、会馆,可见子民未忘祖宗,这点甚好。” 但看到思诺的“完美犯罪”,他眉头微蹙:“此女借养父之爱行杀戮,看似无辜,实则深谙人性之恶。可见教化之功,不仅在朝堂,更在市井。若地方官能广设义学,传孔孟之道,或可少些此类阴私。”
宋朝
宋太祖时期
“法度紊乱,行事孟浪,当以礼制之!”
赵匡胤握着杯酒,看完唐仁在警局外狂奔的镜头,摇了摇头:“成何体统!杀人案自有官府审理,那唐仁、秦风一介草民,竟敢私闯案发现场,追凶打斗,简直视律法如无物。” 他对宋代的司法体系颇为自信,“我大宋有提点刑狱司,有《宋刑统》,断案讲究‘人证、物证、口供’三者俱全,哪容得百姓自行其是?”
谈及颂帕工坊的密室,他更关注“规矩”:“密室杀人?定是熟人作案。宋代查案,必先查死者亲眷、邻里、仇敌,层层排查,何来‘找不到凶手’的道理?那黄兰登只信监控,不查人情,可见其办案粗疏。”
对唐人街的市井烟火,他还算满意:“商铺林立,百姓安乐,倒有几分汴京瓦子的气象。只是那街头追凶、黑帮火并,太过暴戾——若在开封,金明池边敢如此喧哗,早被开封府尹拿下了。” 最后,他对赵普说:“治国当以‘仁’‘礼’为先。那电影里的番邦,看似繁华,实则缺了教化。你看那思诺,小小年纪便知构陷他人,皆是因为‘礼崩’而‘乐坏’啊。”
明朝
明太祖时期
“奸佞作祟,民不聊生,当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朱元璋眼中闪过狠厉:“最毒妇人心!此女以日记作伪证,借养父之手杀人,比胡惟庸的谋反计更隐蔽。若在大明,朕必命三法司会审,撬开她的嘴,让其供出所有同党,凌迟处死!” 最后,他对刘伯温说:“海外‘唐人’若不安分,便设‘海禁’,断其往来!朕治国,宁严勿宽,宽则滋生奸恶,严才能保百姓安宁。”
清康熙帝(玄烨):“西学东渐,人心叵测,当兼容并蓄,亦需警惕。”
康熙帝看完电影,正把玩着自鸣钟(当时的西洋玩意儿),对李光地笑道:“这电影里的铁车(汽车)、电灯,与西洋的奇器颇有相似,只是更精巧些。可见‘格物致知’之道,后人又有精进。” 他对科技向来好奇,“可令南书房的传教士研究其原理,看看能否仿造。”
对唐人街的多元文化,他并不意外:“满汉一家,蒙回共处,本是我大清常态。那唐人街有华人、有番邦,只要各安其俗,互不侵扰,便无需干涉。” 但对案件中的“密室”和“逻辑推理”,他更看重“实证”:“秦风的法子,与西洋算学中的‘演绎法’相似,从一因推多果,有理有据。比那些只信鬼神的断案者强。”
谈及思诺的“完美犯罪”,他沉吟道:“此女看似天真,实则深谙人心。朕见多了宫中的阴私,知道最无害的表象下,往往藏着最深的算计。可见‘人心’二字,最难揣摩。” 最后,他看向地图:“海外华人,亦是朕的子民。若其受番邦欺凌,可令驻洋商队(清代广州十三行)交涉。但他们若敢勾结外夷、触犯国法,朕也绝不姑息——恩威并施,方是驭民之道。”
每个皇帝的评价,都像一面镜子:秦始皇看到“失控的秩序”,汉武帝看到“待扬的国威”,唐太宗看到“未竟的教化”,宋太祖看到“缺失的礼制”,明太祖看到“需严惩的奸恶”,康熙帝看到“可借鉴的西学与需警惕的人心”。他们的视角,本质上是用各自时代的“治国逻辑”,解读这个现代故事里的人性、秩序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