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万历七年六月初七,江陵的稻田刚泛出青黄,天空却突然暗了下来。不是乌云蔽日,而是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天蔽日地从西北飞来,翅膀扇动的声音像狂风过境,听得人头皮发麻。

徐光启正在军屯查看”矮脚黄”的长势,抬头就见蝗虫群压了过来,瞬间就把田埂边的柳树啃成了光杆。”不好!”他心里咯噔一下,抄起旁边的竹竿就往田里跑,”快!拿竹筐、扫帚来!”

军户们反应过来,纷纷抄起农具扑向蝗虫。可这些虫子太多了,黑压压的一片落在稻穗上,转眼间就啃光了半亩地,连稻秆都嚼得只剩纤维。王承祖抡着镰刀劈砍,却怎么也赶不走蜂拥而至的蝗群,急得青筋暴起:”他娘的!这是要绝俺们的活路啊!”

“别硬拼!”徐光启大喊,”用烟熏!把稻草点燃,加些艾草,浓烟能熏走它们!”

军户们连忙抱来稻草,在田埂上点燃。浓烟滚滚升起,果然逼退了不少蝗虫,可更多的蝗虫还在往这边飞,远处的民田已经成了白茫茫的一片——那是蝗虫啃光庄稼后露出的土地。

傍晚时分,蝗虫暂时退去,留下满目疮痍的田野。徐光启召集乡民和军户在打谷场议事,地上铺着的草席上,密密麻麻摆满了打死的蝗虫,足有半人高,散发着刺鼻的腥气。

“先生,这可咋办啊?”一个老农哭倒在地,”俺家就指望这三亩稻子给孙子治病,现在全没了…”

“听说西乡的张大户家里有’灭蝗药’,要一两银子一包!”有人喊道,”可俺们哪有银子买啊!”

徐光启心里一沉。所谓”灭蝗药”,不过是硫磺和草木灰的混合物,成本极低,张文昌却趁火打劫,这是把灾民往死路上逼。他对赵勇道:”去张府看看,若是真有药,先赊来救急,钱我来想办法。”

赵勇去了不到半个时辰就回来了,气得浑身发抖:”那姓张的根本没安好心!他说’药只卖给出得起价的’,还让家丁拿着鞭子赶求药的百姓,说’蝗虫是上天派来收罪的,穷鬼就该饿死’!”

“混账!”王承祖攥紧了拳头,刀鞘在石碾子上磕出火星,”俺现在就去把他的药抢来!”

“不可。”徐光启按住他,”抢药只会让他倒打一耙,说咱们’聚众作乱’。现在要做的是自救。”他转向众人,”蝗虫怕烟、怕火、还怕草木灰。咱们分个工:青壮年去割艾草、收集草木灰;妇女儿童编竹笼,在田边挖沟,把蝗虫赶到沟里烧死;军户们负责巡逻,防止蝗虫再次大规模侵袭。”

李贽拄着拐杖赶来时,正看见徐光启在教乡民们调配”灭蝗药”——半斤草木灰混二两硫磺,再加些辣椒面,用水调成糊状,刷在稻秆上就能驱赶蝗虫。”光启这法子好。”老参议蹲在旁边,用手指沾了点药糊闻了闻,”比那些骗人的’神药’管用多了。”

“参议怎么来了?”徐光启连忙扶他,”您身子刚好,这蝗虫多脏,快回去歇着。”

“老夫哪歇得住。”李贽指着远处的炊烟,”已经让人把布政司的存粮拿出来煮粥,先让大家垫垫肚子。灭蝗得靠力气,饿着肚子可不行。”他从袖中掏出份塘报,”武昌府也遭了蝗灾,巡抚大人让各地自救,朝廷的救济粮至少得半月才能到。”

徐光启接过塘报,心里更沉了。半月时间,足够蝗虫啃光全县的庄稼。他突然想起《农政全书》里记载的”养鸭灭蝗法”,苏州一带曾用鸭群捕食蝗虫,效果极好。”钱六!”他喊道,”去周边的鸭场看看,把能买到的鸭子全买来,越多越好!”

“买鸭子?”钱六愣了,”这时候哪有闲钱买鸭子啊?”

“账记在我头上。”徐光启道,”一只鸭子一天能吃两斤蝗虫,比人管用多了。等灭了蝗灾,鸭子还能杀了给大家补身子。”

军户们闻言,纷纷回家牵鸭子。王承祖甚至把家里刚孵出的小鸭子都抱来了,毛茸茸的一团跟在他脚边,引得孩子们直笑。到第二天清晨,打谷场竟聚集了上千只鸭子,嘎嘎叫着被赶到田里,果然争相啄食蝗虫,场面颇为壮观。

可张文昌的动作更快。他让人在县城门口贴出告示,说”蝗虫乃天降惩戒,需用’祈福’化解”,要乡民们凑钱去城隍庙”请神”,每人至少交五十文,否则”必遭天谴”。

“这狗东西!都这时候了还想着骗钱!”王二柱气得当众撕了告示,”俺爹就是去年信了他的’祈福’,把买药的钱捐了,最后活活病死的!”

乡民们群情激愤,竟要去砸城隍庙。徐光启拦住他们:”砸庙没用。他不是要’祈福’吗?咱们就去看看,这’神’到底帮谁。”

他带着军户和乡民赶到城隍庙时,张文昌正穿着绸缎长袍,假模假样地跪在神像前烧香。见徐光启进来,他阴阳怪气地说:”徐先生也来求神?可惜啊,神明只保佑敬神的人,可不管刁民的死活。”

“是吗?”徐光启走到神像前,指着供桌上的祭品,”这些猪头、糕点,怕是用灾民的救命钱买的吧?与其求神,不如把钱拿出来买鸭子、买药材,实实在在灭蝗。”

“你敢亵渎神明!”张文昌跳起来,”等蝗灾加重,看你怎么向朝廷交代!”

“交代?”徐光启扬声道,”我会向朝廷如实禀报:江陵百姓如何团结灭蝗,而有人如何趁火打劫、愚弄乡民!”他转向围观的百姓,”大家说,是信这泥塑的神像,还是信咱们自己的双手?”

“信自己!””打死蝗虫!””不能让姓张的骗钱!”乡民们的呐喊震得神像都在颤,张文昌带来的家丁吓得缩在角落里,连香烛都碰倒了。

张文昌见势不妙,偷偷往后门溜,却被王承祖堵住。”想跑?”王承祖一把揪住他的衣领,”先把你骗的钱交出来!不然就把你扔去喂蝗虫!”

张文昌吓得魂飞魄散,只得让人把收来的银子全拿出来,足足有三百多两。徐光启用这笔钱买了更多的鸭子和药材,还雇了灾民去修补被蝗虫毁坏的田埂,总算稳住了局面。

七日后,蝗虫群终于过境,江陵的庄稼虽损失了三成,却保住了大部分收成。徐光启让人把打死的蝗虫收集起来,用盐腌了分给百姓——这东西虽难看,却是难得的荤腥,能补充体力。

傍晚的打谷场上,军户们支起大锅,煮着蝗虫汤,混着新收的小米,香气飘出老远。王承祖端着碗汤递给徐光启,碗里飘着几只炸得金黄的蝗虫:”先生尝尝,脆得很!”

徐光启犹豫了一下,捏起一只放进嘴里,果然香脆,带着点泥土的腥气。他看着周围欢笑的乡民,突然觉得这味道并不难吃——这是战胜灾害的味道,是活下去的味道。

李贽坐在旁边,用拐杖拨弄着炭火:”光启你看,百姓就像这田里的稻子,不管遇到蝗虫还是干旱,只要有人帮一把,总能扎根活下去。”

徐光启望着远处重新泛绿的稻田,夕阳给稻穗镀上了层金边,几只鸭子在田埂上悠闲地踱步,啄食着漏网的蝗虫。他知道,蝗灾虽过,可灾后的补种、粮价的稳定,还有无数难题等着他。但只要这双手还在,这颗为民的心还在,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就像那些被蝗虫啃过的稻秆,只要根还在,总能抽出新的穗子。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