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高二那年春天,小雨在东京国际会展中心迷了路。她穿着借来的职业套装,皮鞋磨得脚后跟生疼。拐角处的指示牌写着”国际环保会议同传间”,箭头指向一条幽长的走廊。

“林小雨様?”一位戴眼镜的女性拦住她,”我是主办方的竹内,令尊说您想观摩同传工作?”

同传间的玻璃房像悬浮在会场上空的透明气泡。小雨贴着墙壁站立,看着里面的译员们戴着耳机,对着麦克风低声细语。他们面前的控制面板闪烁着各色指示灯,宛如精密的仪器。

“那是你父亲负责修理过的同传设备。”竹内小姐悄声说,”他说您对翻译感兴趣?”

耳机里传来英语演讲的同步翻译,但小雨的注意力全在其中一位日语译员身上——那位女士在发言人提到”碳中和”时微微前倾,指尖在术语表上快速滑动,转瞬间就将复杂的专业概念转化为流畅的日语。

会议结束后,小雨在休息室堵住了那位译员。

“苏雅,中日同传。”对方递来的名片上印着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的徽章,”你父亲提过你,说你的日语比他当年还地道。”

苏雅带她去了同传间,让她试听设备。”同传不是翻译文字,”她调整着耳机音量,”而是捕捉思想,再用另一种语言重塑。”

那天晚上,父亲发现小雨在公寓阳台上发呆。他默默递来一杯热牛奶,杯底沉着两颗故乡带来的红枣。

“爸,我想考同传专业。”

父亲的手抖了一下,牛奶在杯沿晃出细小的涟漪。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旧相册——母亲在东京留学时的照片。其中一张特别醒目:年轻的母亲站在国际会议中心前,胸前挂着”实习生”的证件。

“你妈妈当年也这么说过。”

高考前的冬天,苏雅成了小雨的课外导师。每周六,父亲都会骑着自行车送她去培训中心,然后在附近的咖啡馆边等边背法律术语——公司最近接了不少涉外案件,需要他现场翻译。

“你爸真是个天才。”苏雅看着窗外风雪中埋头苦读的身影,”没有系统学习过,仅靠修理设备时的耳濡目染,就能掌握同传的节奏。”

训练远比想象中艰难。小雨必须学会同时听、记、说,还要处理突发的专业术语。有次练习时,她因为紧张把”核废料处理”翻成了”核料理”,羞得三天没敢见苏雅。

父亲知道后,带她去了秋叶原的电器街。在一家二手店里,他买了台老式打字机。”试试这个,”他调整着色带,”我修农机时发现,手忙脚乱时反而要放慢动作。”

奇妙的是,这种需要用力敲击的古老机器真的帮到了小雨。按键的阻力迫使她放慢节奏,错漏反而少了。父亲又改装了耳机,加入了他修理精密仪器时用的降噪功能。

高考结束那天,父亲在考场外捧着一束向日葵——母亲最喜欢的花。小雨奔向他时,发现苏雅也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早稻田大学同传专业的推荐信。

“你爸这半年每周都来求我,”苏雅笑着把信递给她,”说女儿比他更有天赋。”

录取通知书和签证同时到达的那天,父亲在阳台上挂起了那串从家乡带来的竹风铃。夜风拂过,叮咚声里,小雨听见父亲轻声哼着《故乡》的旋律——不再跑调了。

“爸,谢谢你。”小雨站到他身旁,手里攥着母亲那张实习照片。

父亲摇摇头,指向远处东京塔的灯光:”是你妈妈和横山老师搭的桥,我只是…擦了擦灰。”

开学典礼上,小雨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台下除了父亲和苏雅,还坐着特意赶来的横山一家。当她用中日双语致辞时,同传间的玻璃后,几位教授正对着设备点头微笑——那是父亲参与维修过的第三代同传系统。

“语言是翅膀,”结尾时小雨望向父亲,”而今天,我们终于能一起飞翔。”

典礼结束后,父女俩去了母亲曾经实习的会议中心。在母亲当年拍照的位置,父亲支起三脚架。取景框里,穿着学士服的小雨与西装笔挺的父亲并肩而立,中间留着恰到好处的空隙——那是留给母亲的位置,也是留给未来的无限可能。

回程的电车上,父亲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突然说:”下周我要去大阪出差,公司接了新案子。”

小雨惊讶地抬头——父亲以前从不主动报备行程。

“可能…需要个翻译搭档?”他眨眨眼,露出罕见的调皮表情。

车窗外,东京的霓虹渐次亮起。小雨想起苏雅说过的话:最好的同传不是转换语言,而是传递心意。此刻,她终于明白了父亲这些年的所有沉默与爆发,所有严厉与温柔。

“好啊,”她靠上父亲的肩膀,”这次换我带路。”

电车驶过彩虹大桥,车窗倒影中,父女俩的轮廓与城市灯光重叠在一起,像是两个时空终于交汇。而前方延伸的铁轨,正如他们共同选择的道路——时而平行,时而交织,却始终通往同一个方向。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