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贞观二十三年,秋,未时。

马车穿过一片盛放的桃林,胭脂河的水汽混着桃花香扑面而来——河面泛着淡淡的粉,是岸边的桃花落在水里染的,远处的女儿国城门上,“西梁女国”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亮得温柔,比十四年前唐僧初见时,少了几分隔绝尘世的清冷,多了几分烟火气。

“这就是女儿国?”翠兰掀开车帘,眼里满是好奇。她曾听八戒说过,这里全是女子,连河水都能让男子怀孕,现在见城门下有商贩推着货车进出,还有穿着粗布衣裳的男子帮着卸货,倒有些意外。

八戒挠了挠头,也有些愣:“俺当年过来时,可没这么多男人。看来这十四年,女儿国变了不少。”他手里攥着翠兰给的手帕,想起当年喝了子母河的水,差点生了孩子的糗事,脸上有些发红——那时候他还想着留在女儿国,现在有了翠兰,只觉得当年的想法太荒唐。

唐僧坐在车厢里,指尖轻轻摩挲着“新文牒”上空白的一页——这一页,他早就等着写“女儿国”,可真到了门口,心里却像被胭脂河的水裹住,沉得慌。当年他拒绝国王时说“贫僧已许身佛门,不敢贪恋红尘”,可现在才明白,那不是“不贪恋”,是“怕”——怕自己动摇取经的信念,怕耽误国王的一生,更怕面对自己心里那点不敢承认的悸动。

“师父,到了。”悟空勒住马,声音放轻。他见唐僧脸色发白,知道他在紧张,便多了句嘴,“要是不想见,俺们可以先在城外住下,等您想好了再进去。”

唐僧摇了摇头,深吸一口气:“该见的,总要见。当年我欠国王一句坦诚,这次回来,该还了。”

一、城门变:烟火里的女儿国

刚到城门,就有两个女官迎上来——为首的是当年的侍卫长,姓林,现在头发里掺了些白丝,却依旧身姿挺拔。她看见唐僧,眼里闪过惊讶,随即躬身行礼:“见过唐僧师父。陛下说,您总有一天会回来,让我们若见了您,立刻带您去 palace(宫殿)。”

“陛下……还好吗?”唐僧的声音有些发颤。

“陛下很好,”林侍卫长笑了笑,引着他们往里走,“这十四年,陛下开放了女儿国的城门,允许外邦男子来经商、定居,还办了学堂,教女子读书识字,现在城里的百姓,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走在城里的街上,更觉热闹。路边的商铺挂着五颜六色的布幡,有卖胭脂水粉的,有卖丝绸布匹的,还有卖胡饼、蒸糕的,不少女子穿着襦裙,和男子并肩走着,说说笑笑,没有半点当年的拘谨。

“俺老孙当年过来时,街上的女子见了俺们,都躲着走,现在倒大方多了!”悟空忍不住感叹,指着一家铁匠铺,“你看,那铁匠还是个女子,抡锤子的力气不比俺老孙小!”

沙僧也点头:“陛下是个有远见的人。开放城门,不仅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能消除外界对女儿国的偏见,这才是真正的为百姓着想。”

翠兰走到一家胭脂铺前,拿起一盒桃花膏,老板娘笑着介绍:“姑娘,这是用胭脂河的桃花做的,涂在脸上又嫩又香,很多外邦的女子都来买呢!”翠兰买了一盒,心里想着,回去给唐僧的僧衣缝上点桃花纹,让他也沾沾这女儿国的温柔。

走到 palace(宫殿)前,唐僧停下脚步——宫殿还是当年的模样,只是门口的石狮子旁,多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话,字迹娟秀,想来是国王亲手写的。

“师父,进去吧。”翠兰轻轻推了他一把,“陛下等了您十四年,肯定想听听您的心里话。”

唐僧点了点头,跟着林侍卫长往里走。宫殿里的陈设很简单,没有当年的奢华,御座旁放着一张书桌,上面堆着奏折和账本,旁边还放着一杯刚泡好的桃花茶,热气袅袅。

二、殿内谈:迟来十四年的坦诚

“唐僧师父,别来无恙?”

一个温柔的声音从御座后传来,国王走了出来。她穿着一身淡粉色的宫装,头发挽成简单的发髻,只插了一支玉簪,眼角有淡淡的细纹,却比当年更显从容大气——当年她是娇俏的国王,现在是沉稳的君主。

“陛下。”唐僧躬身行礼,不敢抬头。

国王笑了笑,走到他面前,亲手递过一杯桃花茶:“尝尝吧,这是用今年新采的桃花泡的,比当年你喝的那杯,多了些清甜。”

唐僧接过茶,指尖触到茶杯的温度,心里也暖了些。他抬起头,看着国王:“陛下,当年……是贫僧对不起您。我不该用‘佛门弟子’当借口,拒绝您的心意。”

国王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我早就不怪你了。当年我年轻,以为‘爱’就是要和你在一起,要你放弃取经路。后来我才明白,你的‘道’是取经济世,我的‘道’是守护女儿国的百姓,我们只是走了不同的路,没有谁对不起谁。”

她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本奏折:“你看,这是今年和西域通商的账本,我们的丝绸和胭脂卖了很多钱,百姓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要是当年你留下来了,或许我就不会有心思治理国家,女儿国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唐僧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满是愧疚,又满是欣慰:“陛下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女儿国百姓的福气。贫僧当年……其实是怕。”

“怕什么?”国王轻声问。

“怕我动摇,怕我放弃取经路,更怕耽误你的一生。”唐僧坦诚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对我,可我不敢赌——赌我能兼顾取经和你,赌你能接受一个心里装着众生的丈夫。我太胆小了。”

国王拿起一支玉簪,那是当年她想送给唐僧的,后来一直放在书桌里:“我当年也怕,怕你走了就再也不回来,怕我一个人守着女儿国,守着回忆过一辈子。可后来我发现,女儿国的百姓需要我,我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儿女情长。我开放城门,办学堂,和外邦通商,不是为了忘记你,是为了让自己的‘道’走得更稳,让女儿国的‘道’走得更远。”

悟空和八戒、沙僧站在殿外,听见里面的对话,都没说话。八戒摸了摸怀里的糯米糕,想起翠兰,心里满是庆幸——他当年没像唐僧那样犹豫,现在才能和翠兰一起走接下来的路。悟空则想起当年在五行山的孤独,觉得国王比他勇敢,能把遗憾变成动力,把女儿国治理得这么好。

三、通商困:共解的难题

聊到傍晚,国王留他们在 palace(宫殿)吃饭。饭菜很简单,有胭脂河的鱼、桃林里的鸡,还有翠兰做的糯米糕。国王尝了一块糯米糕,笑着说:“翠兰姑娘的手艺真好,比我们宫里的御厨做的还香。八戒能娶到你,是他的福气。”

翠兰脸一红,小声说:“陛下过奖了,我只是想让大家吃得开心。”

饭吃到一半,林侍卫长匆匆进来,脸色有些急:“陛下,西域的商队来了,可他们带的货物里,有不少劣质的丝绸,还说我们的关税太高,不肯交税,现在堵在城门口,跟百姓们吵起来了。”

国王放下筷子,眉头微蹙:“这些西域商人,去年就想以次充好,这次竟还敢闹事。”

唐僧放下茶杯:“陛下,不如我们去看看。或许能帮着调解,毕竟通商是为了双方好,闹僵了对谁都不利。”

国王点头:“好,那就麻烦师父和几位仙长了。”

一行人赶到城门口时,果然看见一群西域商人围着几个女官,手里拿着劣质的丝绸,大声嚷嚷:“你们女儿国太欺负人了!关税这么高,还不让我们卖货,我们要去找陛下评理!”

“你们的丝绸都是劣质的,要是卖给百姓,会坏了我们女儿国的名声!”女官据理力争,却被商人推得踉跄了一下。

悟空刚要上前,被唐僧拉住:“先问问情况,别冲动。”

他走到商人首领面前,轻声说:“这位施主,我们是从长安来的,想问问你们,为什么要用劣质丝绸冒充好丝绸?关税是两国商量好的,你们为什么不肯交?”

商人首领见唐僧穿着僧衣,身边跟着悟空几人,知道不好惹,却还是硬着头皮说:“我们西域今年遭了灾,好丝绸太少了,只能用劣质的充数。关税太高,我们赚不到钱,只能少交些。”

“遭了灾也不能骗人啊!”八戒忍不住开口,“俺老猪以前也做过错事,可俺知道,骗人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别人不信任你。你们要是真遭了灾,可以跟陛下说,说不定陛下会帮你们,可你们用劣质丝绸骗人,就是你们的不对了!”

国王走到商人首领面前,声音平静:“我知道你们遭了灾,可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这样吧,你们把劣质丝绸留下,我让宫里的织工教你们做优质丝绸,关税我可以给你们减半,但你们必须保证,以后再也不用劣质丝绸骗人。”

商人首领愣了一下,没想到国王会这么宽容,赶紧点头:“多谢陛下!我们保证,以后再也不骗人了,一定用优质丝绸跟你们通商!”

悟空笑着说:“这就对了嘛!有问题好好说,别动不动就吵架,吵架解决不了问题,互相帮衬才是好办法。”

沙僧则去帮商人清点货物,还跟他们说:“要是你们以后再遭了灾,就来女儿国找俺,俺帮你们找活干,赚了钱就能买好丝绸了。”

四、辞国悟:道不同,亦相安

在女儿国住了五天,师徒几人帮西域商人学习做优质丝绸,教女儿国的百姓种耐旱的庄稼,还帮国王整理通商的账本。翠兰则和宫里的女官一起,教女子做糯米糕和棉衣,宫里的女官都夸她手巧,说要跟她学做针线活。

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国王在 palace(宫殿)的花园里摆了宴席,只有他们师徒几人和翠兰。桃花落在桌子上,月光洒在酒杯里,气氛温柔又平静。

“师父,这杯酒我敬您。”国王举起酒杯,“谢谢你当年拒绝我,让我找到了自己的‘道’;也谢谢你现在回来,让我明白了,遗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能把遗憾变成动力,就能走得更远。”

唐僧举起茶杯,和国王碰了碰:“陛下,该说谢谢的是我。是你让我明白,‘道’不是只有一条,取经济世是我的‘道’,守护百姓是你的‘道’,我们虽然走了不同的路,却都在为众生做事,这就够了。”

悟空啃着桃,含糊地说:“陛下,俺老孙以前觉得,只有打妖怪才是‘道’,现在才知道,治理国家、帮百姓通商也是‘道’。以后俺老孙要是再遇到像您这样的人,一定多学学您的从容,少用金箍棒。”

沙僧点头:“陛下,您让俺明白了,和解不是妥协,是互相理解,互相帮衬。就像您和西域商人,您帮他们,他们也会帮您,这样大家都能好好过日子。”

翠兰握着国王的手,轻声说:“陛下,我很佩服您。您没有因为遗憾而消沉,反而把女儿国治理得这么好,让女子也能读书、经商,这是很多男子都做不到的。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做个独立、勇敢的女子。”

国王笑了,眼里满是欣慰:“翠兰姑娘,你已经很勇敢了——你愿意跟着八戒重走取经路,愿意陪他面对所有困难,这就是勇敢。以后你们要是遇到困难,就来女儿国,这里永远是你们的家。”

八戒看着翠兰,心里满是温暖:“俺老猪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到了翠兰,遇到了师父和师兄弟们。俺以前总想着吃好的、喝好的,现在才知道,有你们在身边,才是最好的日子。”

第二天清晨,国王亲自送他们到城门。她递给唐僧一个锦盒,里面装着一支桃花簪:“这是用今年新采的桃花做的,能安神。以后你取经路上要是累了,就看看它,想想女儿国的桃花,想想我们都在为自己的‘道’努力,就有动力了。”

唐僧接过锦盒,躬身行礼:“多谢陛下。贫僧会记住您的话,也会记住女儿国的桃花。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看您,看女儿国的百姓。”

马车驶离女儿国时,国王还站在城门口,手里拿着那支当年没送出去的玉簪,对着他们挥手。唐僧掀开车帘,看着女儿国的影子越来越小,手里的锦盒暖暖的——他终于明白,当年的“拒绝”不是错,当年的“怕”也不是懦弱,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各自的“道”上走得坚定,走得从容,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悟空坐在车辕上,手里拿着国王送的桃花糕,咬了一口,甜香在嘴里散开:“沙师弟,你说咱们下一站去哪?俺老孙还想再帮些百姓,再悟些道理。”

沙僧笑着说:“师父说,下一站去火焰山。那里有大师兄当年借芭蕉扇的故事,也有百姓们的困难,咱们去帮他们,也帮大师兄再悟些道理。”

八戒靠在翠兰身边,手里拿着翠兰做的糯米糕,递给她一块:“翠兰,等咱们重走取经路回来,就回高老庄,俺给你盖个大院子,种满桃花,像女儿国一样美。”

翠兰笑着点头:“好,俺等着。”

唐僧坐在车厢里,手里拿着他的“新文牒”,在上面写下:“女儿国一行,悟‘道有千万条,殊途亦同归;情非执念物,相安即圆满’。贫僧解心结之困,明‘怕’非懦弱,乃为责任;国王显君主之智,知遗憾可化动力,乃为成长。悟空、八戒、沙僧、翠兰各有所悟,皆明‘道’在心中,行在脚下。此乃‘内在真经’之第五页,往后之路,当以坚定践道,以从容处世。”

写完,他放下笔,看向窗外。胭脂河的桃花还在眼前飘,国王的笑容还在心里荡。他知道,下一站火焰山,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有悟空的过往,有百姓的期待,有新的挑战。而这一切,都是他们“归程即起点”的路上,最珍贵的风景。

路还长,悟还多,可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有彼此,有真心,有永不放弃的初心,有敢于面对遗憾的从容。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