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治理垫背村“牛奶溪”的钱,像是一块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扶贫办的赵鹏在办公室熬了整整三个通宵,烟灰缸堆成了小山。他把二十家厂子近三年的订单、利润、用工数反复核算比对,最终拟出一份《污染治理成本分摊明细表》,纸张边缘都被他焦虑的手指摸得发毛。

“老李的厂规模最大,年利润最高,按比例分摊一万八;规模最小的两家,各摊八千。这样相对公平。”赵鹏把表格推到会议桌上,声音沙哑,眼里布满血丝。

老李一把抓过表格,只扫了一眼,额角的青筋就跳了起来,猛地将表格拍在桌上:“凭啥我多摊?当年要不是我带他们开厂,垫背村能有今天?现在倒要我当冤大头?!”

林溪没有加入这场争吵。她背着相机,独自钻进了老李的厂子。切割车间里,白色的石粉像浓雾一样弥漫,能见度极低。工人们戴着厚厚的口罩,但口罩外面依旧覆盖着一层白灰。她拍下班组长王哥掀起口罩喝水时,那干裂起皮、沾着白末的嘴唇。

“没办法,天天吃灰,喉咙里老是卡着东西,咳又咳不出来,一个月买润喉糖、止咳药就得花不少钱。”王哥的声音隔着口罩,闷闷的,带着无奈的疲惫。他又带林溪去看仓库角落,那里堆着半人高的石粉废料,“这些,以前图省事,都是偷偷倒进溪里。现在知道不对了,可也没地方处理,越堆越多。”

这些照片,被她精心整理成一本小小的影集。在王乡长组织的村民大会上,王乡长一页页翻开,声音沉痛:“乡亲们都看看!这是老李厂里的真实情况!这粉尘吸进去,是能要人命的!再不清算,咱们村的壮劳力都得倒下!”她翻到后面石雕的照片,“这是咱们村传了几代人的老手艺!以前靠溪水打磨,石头都有灵性!现在水毁了,手艺也要断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了!外地客商都说咱们的石料好,可成品就是没以前光润透亮!”

台下的人群沉默着,空气凝重。突然,一个声音打破寂静:“我出三千!”是在县城开了家小饭馆的村民张勇,“算给我家娃积福!这水再不治,下一代怎么办?!”

仿佛一颗石子投入死水,涟漪荡开。初任班那几个年轻人互相看了看,你五百我三百,很快凑了两千块钱,塞到王乡长手里,眼神里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赤诚。赵鹏适时举起一份刚刚草拟的合作意向书:“县里的建材公司说了,只要咱们的排放达标,他们优先采购咱们的石材,价格比现在高五个点!只要品质稳定,一年就能把设备钱挣回来!”

老李捏着那本小小的影集,看着照片里工人蒙尘的脸和老石匠落寞的眼神,手指微微颤抖,烟头烧到了手指才猛地惊醒。他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哑着嗓子:“……行!我摊一万八!但这销路,你们得给我保证!”

治污的钱总算看到了眉目,可污水处理站选址又卡了壳。溪边的好地都是村民的责任田,谁愿意让出来?王乡长带着林溪、赵鹏,再次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走到溪边张大叔家,还没开口,张大叔的老伴看着照片里浑浊的溪水,先叹了口气:“俺儿子在深圳打工,每次打电话都说,啥时候家里水能变清就好了,他就能放心带孙子回来看看。这地……俺让了,不要补偿。”

有人带头,其他几户观望的村民也陆续松了口。土地问题,终于在朴素的期望中得以解决。

张书记亲自带着县财政所的人下来,现场办公。他用力拍着王乡长的肩膀:“环保局那边,我去沟通!垫背村就作为咱们县‘生态治理’的重点试点,补贴优先批!财政所先特事特办,垫付十万启动资金,让工程队立刻进场,手续后续补!”他又对老杨叮嘱:“村里公益岗位调整出两个名额,专门负责污水处理站的日常维护和记录,算给村民增加点收入。”

开工那天,沉寂的溪边前所未有地热闹起来。王乡长挥动铁锹,挖下第一锹土;张书记为沉淀池奠基碑培土;赵鹏和年轻干部们帮着工人搬运设备、拉警戒线;林溪和初任班的同事们在岸边插上“保护水源,人人有责”的警示牌。老李也穿着洗干净的工装,指挥厂里的工人给车间安装新买的粉尘收集装置,脸上沾着灰,却难得地有了些干劲:“这收集起来的石粉,水泥厂还真收!一天能卖百八十块,够给工人买点劳保用品了!”

最大的那场暴雨过后,清晨的空气格外清冽。林溪特意早起,再次来到溪边。雨水洗刷了空气中的粉尘,天空呈现出久违的湛蓝色。新建的沉淀池里,刚栽下的菖蒲挺立水中,叶片上的水珠在晨曦下闪闪发光。老杨带着几个村民,正小心翼翼地将买来的鲫鱼苗放入溪水中。虽然溪水还泛着淡淡的白色,远未达到清澈见底的程度,但已经能隐约看到水底鹅卵石的轮廓,不再是那令人绝望的、死气沉沉的“牛奶汤”。

王乡长站在溪边接电话,声音洪亮,带着掩不住的喜悦:“张科!您有空一定再来看看!我们的水,开始变清了!真的!”

林溪举起相机,镜头里的王乡长眼角笑出了深深的皱纹;赵鹏正在给设备贴上维护标签;老杨蹲在溪边,专注地看着那些小鱼苗摆尾游向深处;远处的石板材厂区,依稀可见“环保生产”的红色横幅。

她在画本上新的一页,缓缓画下此刻的溪流:溪水泛着淡淡的绿意,岸边的菖蒲初展新叶,人们忙碌的身影倒映在水面,虽不清晰,却充满了希望。她在画页下方,郑重地写下“众人拾柴”四个字。

笔尖落下时,恰逢一束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溪面上,碎成无数片跃动的金色光斑。风里的石灰粉味,终于被泥土和青草的清新气息取代。

林溪知道,治理之路漫长,未来或许还会有反复和新的挑战。但看着身边这些为了同一汪清水而奔波、争吵、又共同努力的人们,她深深地感受到:成长从来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将微薄的力量汇聚成河,冲刷污浊,硬是在看似无路的困局中,共同蹚出一条希望之路。

垫背村的溪水,正和这些缓慢而坚定的努力一起,一点点恢复着它本该有的清澈模样。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