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林羽被手机闹钟惊醒时,窗外的天刚泛起一层浅青色的微光。
他猛地坐起身,胸口的伤口还带着隐隐的刺痛,但比昨天已经轻了不少 —— 昨晚用苏瑶带来的新药处理伤口时,他特意多涂了一层消炎软膏,此刻皮肤传来淡淡的清凉感,让原本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些。他摸了摸嘴角的肿包,虽然依旧有些麻木,但至少能正常张开嘴说话了。
昨天晚上他几乎一夜没睡,不是因为伤口疼痛,而是因为对今天的期待和紧张。他翻来覆去地想象着苏瑶工作室的样子,想象着自己第一次接触 “人工智能项目” 的场景,甚至在脑海里演练了无数遍和苏瑶见面时该说的话。他怕自己表现得太笨拙,怕跟不上苏瑶的节奏,更怕辜负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
他从床底下翻出那个铁盒子,拿出苏瑶给的 5000 块钱,小心翼翼地数出 800 块,放进贴身的口袋里 —— 今天早上要先去给房东交房租,剩下的钱他打算留一部分买双新鞋,再买点像样的衣服。昨天苏瑶说工作室在科技园区,那里的人肯定都穿着整洁的正装,他总不能还穿着那件沾满水泥灰的工装去。
洗漱时,他特意用冷水仔细洗了脸,又对着镜子理了理头发。镜子里的少年脸色依旧有些苍白,但眼神里没了往日的麻木,多了一丝从未有过的光亮。他看着镜中的自己,在心里默默打气:“林羽,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一定要抓住,不能搞砸。”
七点整,林羽准时出门。他没有骑那辆破旧的电动车,而是选择坐公交 —— 昨天晚上他查了路线,从城中村到江城科技园区需要转两趟公交,全程大约一个半小时。他特意提前出发,就是怕路上出意外迟到。
公交站台上已经有不少人了,大多是穿着校服的学生和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林羽站在人群边缘,手里紧紧攥着那 800 块房租,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泛白。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格子衬衫,领口有些变形,袖口还沾着一点没洗干净的水泥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突兀。有几个上班族路过时,下意识地往旁边挪了挪,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嫌弃,这让林羽的头埋得更低了。
第一辆公交到站时,人挤得像沙丁鱼罐头。林羽被人群推着挤上车,胸口的伤口被人撞了一下,传来一阵刺痛。他只能尽量往角落挪,避免再次被碰到。公交车缓缓行驶,窗外的景色渐渐从低矮的城中村房屋,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商业区。林羽看着窗外掠过的玻璃幕墙大厦,心里充满了陌生感 —— 这些地方他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靠近这里。
转乘第二辆公交时,林羽遇到了一个小插曲。一个老奶奶上车时没站稳,差点摔倒,林羽下意识地伸手扶了一把。老奶奶感激地笑了笑,问他要去哪里,林羽轻声说 “去科技园区”,老奶奶眼睛一亮:“小伙子是去那边上班啊?真厉害,那可是咱们江城的高科技地方!”
这句简单的夸奖,让林羽的心里泛起一阵暖流。这是他第一次因为 “要去某个地方” 而被人称赞,而不是因为 “能干活”“能吃苦”。他看着老奶奶慈祥的笑容,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上午八点半,林羽终于到达了江城科技园区。站在园区门口,他忍不住停下脚步,抬头望去 —— 入口处的巨大石碑上刻着 “江城科技创新园区” 八个金色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门口的保安穿着整齐的藏青色制服,站姿笔直,认真地检查着进出人员的证件;园区里的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种着高大的香樟树,树叶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
这里的一切都和他熟悉的环境截然不同 —— 没有城中村的泥泞小路,没有建材市场的水泥灰尘,没有桥洞下的潮湿霉味。来往的人们穿着整洁的西装或休闲装,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脚步匆匆却不失从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自信的神情。林羽站在门口,感觉自己像个闯入者,与这里的一切格格不入。
他按照苏瑶发的地址,找到了 “瑶光智能研发工作室” 所在的大楼。这是一栋十层楼高的白色建筑,外墙是玻璃幕墙,阳光透过玻璃照进去,能看到里面明亮的办公区域。大楼门口挂着 “江城创新科技孵化中心” 的牌子,旁边还有几家公司的 logo,都是林羽从未听过的科技公司。
林羽深吸一口气,走进大楼。大厅里宽敞明亮,地面铺着光洁的大理石,倒映着天花板上的水晶吊灯;前台的工作人员穿着统一的职业装,笑容温和地询问每一位访客的来意。林羽走到前台,有些紧张地说:“您好,我找瑶光智能研发工作室的苏瑶小姐,我们约好九点见面。”
“请问您贵姓?有预约吗?” 前台工作人员微笑着问。
“我叫林羽,有预约的。” 林羽连忙回答。
前台工作人员在电脑上查了一下,点了点头:“好的,林先生,苏小姐已经跟我们打过招呼了。您可以乘坐电梯到八楼,出电梯左转,第三个门就是瑶光智能的工作室。”
“谢谢。” 林羽道谢后,转身走向电梯。电梯里只有他一个人,镜面墙壁映出他有些局促的身影。他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口,又擦了擦手上的汗 —— 他怕自己的紧张会被苏瑶看出来。
电梯门打开,八楼的走廊宽敞明亮,地面铺着浅灰色的地毯,踩上去没有一点声音。走廊两侧的工作室门口都挂着木质门牌,上面刻着公司名称和 logo,设计简洁而有格调。林羽按照前台的指引,找到了 “瑶光智能研发工作室” 的门牌 —— 那是一块浅白色的木质门牌,上面用黑色字体刻着工作室的名字,旁边还画着一个小小的灯泡图案,看起来既专业又不失温馨。
他站在工作室门口,犹豫了足足一分钟,才鼓起勇气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 里面传来苏瑶熟悉的声音,温柔而坚定,像一股暖流,瞬间抚平了林羽心里的紧张。
林羽推开门走了进去。工作室的面积比他想象中要大一些,大约有六十平米左右,被分成了办公区和休息区两个部分。办公区靠墙的位置放着四排白色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专业书籍和文件,书脊上印着《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实战》《用户体验设计》等字样,大多是林羽从未听过的书名;中间是四张拼接在一起的白色办公桌,每张桌子上都放着一台银色的笔记本电脑,旁边还有一些电子设备,比如平板电脑、智能音箱、传感器等;桌子之间的空隙里放着几盆绿色植物,叶片鲜嫩,给整个空间增添了一丝生机。
休息区在工作室的角落,放着两张浅灰色的沙发和一个圆形的茶几,茶几上摆着一个白色的咖啡机和几个精致的杯子,旁边还有一个小冰箱,上面贴着几张可爱的便签纸。整个工作室的装修风格简洁明亮,以白色和浅灰色为主色调,搭配着绿色的植物和温暖的灯光,让人感觉既专业又舒适。
苏瑶正坐在靠近窗户的办公桌前,对着电脑专注地工作。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衬衫,头发扎成一个低马尾,脸上戴着一副细框眼镜,比昨天多了几分知性优雅。阳光透过玻璃照在她身上,在她周围镀上了一层淡淡的光晕,看起来像一幅温暖的画。
听到开门声,苏瑶抬起头,看到林羽,立刻露出了温柔的笑容:“林羽,你来了!比约定时间早了十五分钟呢,快坐!”
林羽站在门口,有些局促地环顾着四周,一时间忘了说话。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办公环境 —— 干净、明亮、充满科技感,和他之前待过的建材市场、电子厂车间完全是两个世界。他甚至不敢随便走动,怕自己身上的灰尘弄脏了这里的地板。
“怎么站着不动呀?是不是觉得这里很陌生?” 苏瑶看出了林羽的局促,笑着站起身,走到他身边,“我第一次来科技园区的时候,也跟你一样,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新鲜,也很紧张。不过没关系,慢慢就习惯了。”
“苏小姐,您的工作室…… 真漂亮。” 林羽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语气里带着由衷的赞叹,“比我想象中还要好得多。”
“谢谢你的夸奖,这里是我去年租下来的,花了不少心思布置呢。” 苏瑶笑着指了指旁边的一张空办公桌,“那张桌子以后就是你的位置了,你可以把自己的东西放在那里。对了,我给你准备了一些办公用品,在抽屉里,你可以看看有没有需要的。”
林羽走到那张空办公桌前,拉开抽屉 —— 里面放着一套崭新的笔记本、中性笔、文件夹,还有一个印着 “瑶光智能” logo 的保温杯。这些东西虽然不贵重,但看得出来苏瑶很用心。他拿起那个保温杯,手指抚摸着上面的 logo,心里一阵温暖。
“谢谢您,苏小姐,您太细心了。” 林羽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没想到苏瑶会为他准备这么多东西。
“不用这么客气,我们以后就是同事了,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苏瑶笑着说,“你先坐一会儿,我把手里的这部分工作处理完,就跟你详细介绍一下项目的情况。你要是渴了,茶几上有咖啡机,旁边还有茶叶和咖啡粉,你可以自己泡一杯。”
林羽坐在椅子上,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苏瑶桌上的电脑屏幕吸引。屏幕上显示着密密麻麻的代码和一些复杂的图表,图表上标注着 “用户行为数据模型 V2.1”“算法优化进度” 等字样,还有一些跳动的曲线和数字,他一个都看不懂。但他能感觉到,这些看似冰冷的代码和数据背后,藏着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
他好奇地拿起书架上的一本《用户体验设计》,翻开第一页,里面满是专业术语,比如 “用户画像”“场景分析”“交互逻辑”,看得他一头雾水。他翻了几页,看到里面有一些手绘的界面设计图,画得非常细致,连按钮的大小、颜色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他想起自己在建材市场给客户搬瓷砖时,客户总会对瓷砖的颜色、尺寸挑三拣四,那时他觉得客户 “麻烦”,现在才明白,这或许就是 “用户需求” 的一种体现 —— 就像设计界面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一样,卖瓷砖也要考虑客户的喜好。
这个念头让林羽心里一动。他虽然不懂技术,但这三年来在底层摸爬滚打,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 —— 有像张胖子那样刻薄的老板,有像李老三那样喜欢嘲讽别人的工友,有像王阿姨那样不近人情的房东,也有像修车老人那样善良的陌生人。他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生活场景下需求也会变化。比如张胖子最看重 “利益”,所以会想方设法克扣工资;修车老人最看重 “善意”,所以会免费帮他给电动车打气。这些 “人情世故” 积累的经验,会不会对苏瑶的项目有帮助?
“在看什么呢?看得这么入神。” 苏瑶的声音突然传来,打断了林羽的思绪。
林羽连忙合上书本,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就是随便翻翻,想了解一下您说的‘用户体验’是什么意思。不过里面的内容太深奥了,我好多都看不懂。”
“没关系,这些书本来就是给有基础的人看的。” 苏瑶走过来,坐在林羽对面的椅子上,“我给你准备了一些更基础的资料,适合新手入门。不过在看资料之前,我先跟你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我们的项目吧,这样你更容易理解。”
苏瑶从抽屉里拿出一张 A3 大小的白纸,用黑色马克笔在纸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我们这个项目叫‘瑶光智能家居 AI 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要打造一个‘智能管家’,让家里的所有家电都能‘听懂’用户的需求,并且主动为用户提供服务。比如,早上用户起床前,系统会自动把窗帘拉开,让阳光照进来;用户下班回家前,系统会提前把空调调到合适的温度,把热水器打开,让用户回家就能洗个热水澡;晚上用户睡觉后,系统会自动关闭不必要的家电,节省电费。”
林羽看着流程图,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么说,有了这个系统,人们的生活就会变得特别方便?尤其是那些工作忙的人,或者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肯定很需要。”
“对,这就是我们研发这个系统的核心目标 ——‘便捷’和‘人性化’。” 苏瑶点了点头,眼神里充满了热情,“现在市场上虽然也有一些智能家居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灯泡,但它们大多是‘单点智能’,比如智能音箱只能控制音乐播放,智能灯泡只能调节亮度,不能相互配合,也不能主动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的系统,就是要打破这种‘单点智能’的局限,实现‘全屋智能联动’,让家电真正‘懂’用户。”
“那这个系统需要用到很多高科技吧?比如您之前说的‘人工智能’‘算法’之类的。” 林羽问道,他对这些词汇充满了好奇。
“是的,核心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算法。” 苏瑶耐心地解释,“简单来说,算法就像系统的‘大脑’,需要通过分析大量的用户数据,来‘学习’用户的生活习惯。比如用户每天早上七点起床,算法通过分析数据发现这个规律后,就会在每天早上七点前自动做好准备;如果用户某天因为加班熬夜,早上八点才起床,算法也能通过实时数据调整,不会再按之前的时间操作。”
林羽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头。他虽然还是不太理解算法的具体原理,但他能明白一个关键 —— 数据很重要。就像他之前在建材市场工作时,张胖子会通过记录每天的销售数据,来决定第二天进什么货、进多少货;如果数据记录不准确,张胖子的决策就会出错。这个系统的算法,应该也需要准确的用户数据才能 “学习” 到正确的习惯。
“苏小姐,那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不是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 林羽问道,这个问题让他想起了自己昨天的思考。
苏瑶有些惊讶地看着林羽,眼里露出一丝赞赏:“你说得很对!数据是算法的‘粮食’,没有足够的、准确的用户数据,算法就无法‘学习’,系统也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我们目前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收集和整理用户数据,然后基于这些数据优化算法。”
她从桌上拿出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递给林羽:“这里面是我之前收集的一些测试数据,包括用户的作息时间、家电使用频率、温度偏好等,你可以先看看,了解一下我们需要收集哪些类型的数据。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协助我整理这些数据,把它们按照不同的类别录入到数据库里。这个工作虽然看起来基础,但非常关键,数据整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算法优化效果。”
林羽接过文件夹,打开后看到里面是一张张打印整齐的表格,每张表格上都记录着详细的数据。比如 “用户作息表” 里,记录了不同用户的起床时间、睡觉时间、三餐时间,甚至还有午休时间;“家电使用表” 里,记录了用户每天使用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电的具体时间和时长;“环境偏好表” 里,记录了用户喜欢的室内温度、湿度、光线亮度等信息。
他翻看着这些表格,心里渐渐有了思路。他发现,这些数据虽然看起来杂乱,但其实可以按照用户的年龄、职业、家庭结构进行分类。比如表格里有一位 50 岁的退休教师,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使用空调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上,温度设定在 26℃;还有一位 25 岁的程序员,每天凌晨一点睡觉,中午十二点起床,使用空调的时间大多在晚上,温度设定在 24℃。这两位用户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如果把他们的数据混在一起分析,算法很可能会 “学” 到错误的规律。
“苏小姐,我有个想法。” 林羽抬起头,看着苏瑶,眼神里带着一丝紧张,也带着一丝期待,“这些数据是不是可以按照用户的年龄、职业进行分类?比如把退休老人、上班族、学生分成不同的群体,然后针对每个群体单独整理数据。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分开整理的话,数据可能会更有规律,后续算法学习起来也会更准确。”
苏瑶愣住了,随即眼睛亮了起来。她之前一直专注于数据的 “完整性”,却忽略了数据的 “分类性”。林羽的这个想法,正好切中了当前数据整理工作的痛点 —— 如果把不同群体的用户数据混在一起,算法很容易被 “干扰”,比如把程序员的熬夜习惯当成 “异常数据”,或者把老人的规律作息当成 “通用规律”,导致学习结果出现偏差。
“林羽,你这个想法太重要了!” 苏瑶的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她拿起笔在纸上快速记录,“我之前确实没考虑到按群体分类,一直觉得只要数据量足够大,算法就能自动识别规律。但你说得对,不同群体的生活习惯差异太大,分开整理能让数据更有针对性,后续算法优化的效率也会更高。”
她看着林羽的眼神里,多了一丝惊喜和认可:“没想到你第一次接触数据整理,就能发现这么关键的问题。你虽然没有专业知识,但对‘人’的理解比很多学技术的人都透彻,这正是我们项目需要的。”
被苏瑶这么夸奖,林羽的脸颊微微发烫,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这是他第一次因为 “想法” 而被人认可,而不是因为 “能干活”。他之前还担心自己帮不上忙,现在看来,他的那些 “底层经验”,或许真的能为这个项目带来不一样的价值。
“我只是随便想的,可能还有很多不周全的地方。” 林羽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一点都不周全,反而很关键。” 苏瑶笑着说,“这样吧,我们今天就按照你的思路,先把现有的测试数据按‘年龄 + 职业’分成几个群体:18-30 岁青年群体(包括学生、上班族)、31-50 岁中年群体(主要是上班族)、50 岁以上老年群体(包括退休人员)。你负责整理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数据,我负责整理中年群体的数据,我们先试试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说着,苏瑶打开自己的电脑,调出一个数据管理软件:“这个软件是我自己开发的,专门用来整理用户数据。你看,左边是数据分类目录,右边是数据录入界面,每个字段都有提示,比如‘起床时间’需要精确到分钟,‘家电使用时长’需要记录开始和结束时间。你先熟悉一下软件的操作,有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
林羽凑到电脑前,认真地看着苏瑶操作。苏瑶一边演示,一边耐心地讲解:“比如这条数据,用户是 22 岁的大学生,每天早上十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你就在‘年龄’栏填 22,‘职业’栏填‘学生’,‘起床时间’栏填 10:00,‘睡觉时间’栏填 24:00…… 还有这里,‘空调使用记录’需要按天填写,每天使用几次,每次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要记录清楚,不能遗漏。”
林羽听得很认真,手里拿着笔记本,把关键操作步骤一一记下来。他虽然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但因为有明确的目标(按群体分类整理),加上苏瑶讲解得很细致,很快就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
“我大概明白了,苏小姐,我现在可以试试吗?” 林羽问道。
“当然可以,你用旁边的那台电脑,我已经把测试数据拷贝过去了。” 苏瑶指了指旁边的电脑,“遇到不懂的地方别着急,慢慢琢磨,或者直接问我,不用不好意思。”
林羽坐在电脑前,打开数据管理软件,开始尝试整理数据。他先从青年群体的数据开始,拿起苏瑶给的测试数据表格,一行一行地核对信息,然后在软件里逐字录入。一开始他的速度很慢,经常因为看错数字或者填错字段而返工,但他没有着急,而是耐心地一点点调整。
苏瑶坐在旁边,一边整理自己负责的数据,一边时不时关注林羽的进度。看到他虽然速度慢,但每一条数据都录入得很认真,没有敷衍了事,心里暗暗点头。她之前邀请林羽加入,一部分是出于报恩,另一部分是觉得林羽 “善良、勇敢”,或许能在用户沟通方面帮上忙,没想到他在数据整理上也有这么强的耐心和细致度。
上午十一点左右,林羽终于完成了青年群体的 100 条数据录入。他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伸了个懒腰,胸口的伤口传来一阵轻微的拉伸感。他看着屏幕上整齐排列的数据,心里充满了小小的成就感 ——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 “技术相关” 的工作,虽然只是基础的数据录入,但对他来说,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苏小姐,我把青年群体的数据整理完了,您要不要检查一下?” 林羽站起身,走到苏瑶身边。
苏瑶停下手里的工作,打开林羽整理的数据文件,仔细检查起来。她随机抽查了 20 条数据,发现每条数据都准确无误,而且林羽还在 “备注” 栏里标注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 “用户每周五晚上会熬夜到凌晨两点(可能是周末放松)”“用户周三下午没有使用空调(可能是外出)”。这些备注虽然简单,却能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重要参考。
“做得非常好!” 苏瑶抬起头,笑着说,“不仅数据录入准确,还加了这么实用的备注,比我预期的还要好。看来按群体分类整理的方法确实可行,你标注的这些特殊情况,正好能帮算法识别‘异常数据’,避免误判。”
听到苏瑶的肯定,林羽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他之前所有的紧张和担心,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他突然觉得,这个看似陌生的 “科技领域”,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接近 —— 只要他肯学、肯用心,就能慢慢跟上节奏。
“中午我们去楼下的餐厅吃饭吧,那里的饭菜味道还不错,而且价格也不贵。” 苏瑶看了看时间,站起身说,“下午我们再一起整理老年群体的数据,顺便讨论一下后续的用户数据收集计划。”
“好的,听您的安排。” 林羽点头答应。
下楼的时候,林羽特意放慢了脚步,仔细观察着科技园区的环境。中午的园区比早上更热闹,很多穿着正装的年轻人从各个办公楼里走出来,三三两两地朝着餐厅的方向走去。他们有的在讨论工作,嘴里时不时冒出 “算法”“模型”“迭代” 等专业词汇;有的在分享生活趣事,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林羽跟在苏瑶身边,听着他们的对话,心里对这个领域的好奇越来越浓。
餐厅在园区的负一楼,面积很大,装修得简洁明亮。里面有十几个窗口,提供不同种类的饭菜,从家常菜到西餐简餐都有。苏瑶问林羽想吃什么,林羽犹豫了很久,最后点了一份最便宜的番茄炒蛋盖饭 —— 他还是习惯省着花钱,虽然苏瑶给了他钱,但他总觉得不能随便乱花。
苏瑶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别总点这么简单的,你现在还在养伤,需要多补充营养。我再给你加一份红烧肉和一份排骨汤,就当是对你上午工作的奖励。”
不等林羽拒绝,苏瑶就已经走到窗口点好了菜。看着苏瑶端过来的饭菜,林羽的心里一阵感动。他想起自己在建材市场的时候,张胖子从来不会关心他吃不吃饭,更别说给他加菜了。而苏瑶,只是认识几天的人,却对他这么照顾。
“苏小姐,谢谢您,总是让您破费。” 林羽的声音有些沙哑。
“不用这么客气,我们是同事,互相照顾是应该的。” 苏瑶笑着说,“而且你上午帮了我这么大的忙,提出的分类方法解决了我之前的难题,这顿饭就算是我谢谢你的。”
吃饭的时候,苏瑶跟林羽聊了很多关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事情,比如现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的竞争对手、未来的应用前景等。林羽虽然很多都听不懂,但他还是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苏瑶也很有耐心,每次都用通俗的语言给他解释,还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让他更容易理解。
比如林羽问 “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苏瑶笑着说:“其实人工智能更多的是‘辅助’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比如我们的智能家居系统,是帮人们节省做家务的时间,让人们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再比如工厂里的智能机器人,是帮工人做那些危险、重复的工作,减少工伤事故。真正需要创造力、情感交流的工作,比如医生、老师、设计师,人工智能是很难取代的。”
林羽听着苏瑶的解释,心里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又深了一层。他之前总觉得人工智能是 “高高在上的科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现在才明白,人工智能其实就在身边,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下午回到工作室,两人继续整理老年群体的数据。有了上午的经验,林羽的速度快了很多,而且更加熟练。他发现老年群体的生活习惯普遍比较规律,比如大多早上六点起床,晚上九点睡觉,使用空调的频率比青年群体低,而且温度设定普遍偏高(大多在 28℃左右)。他把这些发现都记录在备注里,还特意标注了几位老人的 “特殊需求”,比如 “用户有高血压,需要在早上七点提醒吃药”“用户眼神不好,希望系统语音提示更清晰”。
苏瑶看到这些备注时,眼睛亮了起来:“林羽,你观察得太仔细了!这些‘特殊需求’正是我们系统需要重点考虑的。老年群体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用户群体,但很多产品都忽略了他们的需求,比如语音提示太模糊、操作步骤太复杂,导致老人不会用。我们的系统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肯定能受到更多老人的欢迎。”
“我之前在城中村的时候,经常看到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连打电话都要找年轻人帮忙。” 林羽想起了自己的邻居王爷爷,“他们不是不想用新科技,而是新科技‘不适合’他们。如果我们的系统能更‘照顾’老人的需求,肯定会有很多老人愿意用。”
“对,这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人性化’。” 苏瑶的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很多公司做智能家居,只追求‘技术先进’,却忽略了‘用户适配’。我们要做的,是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用户,都能轻松使用我们的系统,真正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而不是麻烦。”
傍晚六点,两人终于完成了所有测试数据的整理和分类。看着电脑里整齐排列的三大群体数据,苏瑶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了张照片,笑着说:“这是我们项目的第一个小里程碑,必须记录一下。林羽,今天谢谢你,没有你的帮助,我至少要花三天才能完成这些工作,而且还想不到按群体分类的方法。”
“我也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主要还是靠您的指导。” 林羽不好意思地说。
“别这么谦虚,你的贡献很重要。” 苏瑶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林羽,“这是你今天的工资,500 块。虽然不多,但这是你应得的报酬,也是对你工作的认可。”
林羽愣了一下,连忙摆手:“苏小姐,不用了,您之前已经帮了我很多了,我不能再要您的钱了。而且我今天只是做了点数据录入的工作,不值这么多钱。”
“这是你应得的,必须拿着。” 苏瑶把信封塞进林羽手里,语气坚定,“你现在需要钱生活,而且你的工作也为项目创造了价值,这 500 块只是对你今天工作的回报。以后你正式加入项目,我还会给你发更高的工资,不会让你吃亏的。”
林羽握着手里的信封,心里一阵温暖。信封里的钞票带着淡淡的油墨香,这是他靠 “脑力” 赚来的第一笔钱,比他在建材市场搬一天砖赚的钱还多,而且更有意义。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笔工资,更是苏瑶对他的认可和信任。
“谢谢您,苏小姐。” 林羽的声音有些沙哑,他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激。
“不用谢,我们是合作伙伴嘛。” 苏瑶笑着说,“时间不早了,你今天也累了,早点回家休息吧。明天我们开始制定用户数据收集计划,可能需要去小区里找居民做调研,你有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我明天一定准时到。” 林羽坚定地说。
离开工作室的时候,夕阳已经落到了高楼的缝隙里,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橙红色。林羽走在科技园区的小路上,手里紧紧攥着那个装着 500 块钱的信封,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他抬头看着远处的高楼大厦,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科技从业者,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 “被世界抛弃的蝼蚁”。他找到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遇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甚至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路过一家服装店时,林羽停下脚步,走进店里,花 200 块买了一件浅灰色的休闲衬衫和一条黑色长裤。试穿的时候,他看着镜子里穿着新衣服的自己,突然觉得陌生又熟悉 —— 陌生的是这整洁的穿着,熟悉的是眼神里那丝从未熄灭的倔强。
他又去鞋店买了一双黑色的运动鞋,花了 150 块。穿上新鞋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的脚步都轻快了很多,仿佛卸下了身上的重担。
回家的路上,林羽特意绕到了城中村的超市,买了一些水果和营养品 —— 他想给父亲寄过去,虽然父亲在监狱里可能吃不到,但这是他的一片心意。他还买了一袋面粉和几个鸡蛋,准备明天早上给自己做一顿像样的早餐。
回到出租屋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林羽打开门,虽然房间依旧破旧,但他的心情却和昨天完全不同。他把今天赚的 500 块钱放进铁盒子里,又拿出苏瑶给的资料,坐在床边认真看了起来。
资料里是苏瑶整理的 “智能家居用户需求调研问卷”,上面列着几十条问题,从用户的基本信息到生活习惯,再到对智能家居的期待,都写得非常详细。林羽看着这些问题,想起了今天整理数据时发现的用户差异,突然有了一个想法 —— 或许可以在问卷里加一些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问题,比如针对老人加 “是否需要语音提醒吃药”,针对上班族加 “是否需要根据加班情况调整家电使用时间”。
他把这个想法记在笔记本上,准备明天跟苏瑶商量。做完这一切,他躺在床上,虽然身体很累,但心里却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只是他在科技领域的第一步,后面还有很多困难和挑战等着他。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苏瑶的指导,有自己的努力,还有那份对未来的憧憬。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里探出头来,洒下淡淡的月光。林羽看着窗外的月亮,嘴角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他知道,从明天开始,他的人生将会翻开新的一页,而这一页,一定会比过去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