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林默走到工坊中央的空地上,蹲下身,用木炭在青砖上画了个简单的炉子轮廓:“靠收废铁不是长久之计,咱们得自己冶铁。” 他手腕一动,木炭在砖上划出一道竖直的长线,“建一座竖炉,高二丈,内径三尺,从下往上分炉膛、炉腰、炉喉三层,这样能让铁料和燃料充分接触,温度也能升得更高。”

秦六凑过来看,手指点在炉膛的位置:“炉膛得耐得住高温,不然烧不了几次就塌了。早年我在长安见过官营冶铁坊的炉子,用的是耐火砖,可那玩意儿咱们买不起,也没地方烧。” 他的语气里带着担忧,毕竟冶铁不是打铁,炉子是根本,一旦出问题,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得打水漂。

“不用耐火砖,咱们自己配耐火材料。” 林默从怀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羊皮纸,展开来,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材料配比,“粘土、石英砂、铁矿粉,按五比三比二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适量的水和草木灰,揉成泥坯,阴干后烧制,耐温能到千五百度,比普通耐火砖还好用。” 他指着羊皮纸上的注释,“粘土负责粘性,把材料粘在一起;石英砂熔点高,能抗高温;铁矿粉能增加泥坯的密度,减少缝隙;草木灰则能让泥坯烧制后更结实,不容易开裂。”

秦六拿起羊皮纸,借着窗外的天光仔细看,越看眼睛越亮:“这配比倒像是《考工记》里提过的‘陶旊之法’,只是多了铁矿粉和草木灰。” 他早年在官坊做过学徒,对耐火材料略知一二,知道石英砂确实是耐高温的好东西,只是价格不低,寻常工坊用不起。

“石英砂不用买,渭河滩有的是。” 王二柱突然拍了下大腿,眼睛瞪得溜圆,“前几年我去渭河边上给人修水车,看见滩上堆着不少白花花的砂子,当时还纳闷是什么,现在想来,就是石英砂!” 他又挠了挠头,“粘土的话,城南的老陶窑有现成的,掌柜的跟我还算熟,咱们多给些钱,肯定能买着好的。”

林默点点头,把羊皮纸递给秦六:“那咱们就分工:秦师傅你负责调配耐火材料,琢磨泥坯的烧制火候;王哥你带几个伙计去拉粘土、挖石英砂,顺便收些干净的铁矿粉;我来画详细的竖炉图纸,确定炉膛、炉腰、炉喉的具体尺寸,还有进风口和出铁口的位置。”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咱们先做小的试验炉,一尺高,先试材料配比和烧火的方法,没问题了再建大炉。”

接下来的半个月,工坊彻底变成了 “战场”。秦六在院子里搭了个临时的小窑,每天蹲在窑边,盯着里面的耐火泥坯。第一次试验,他按林默给的配比揉了泥坯,可烧制时温度没控制好,泥坯烧得太硬,敲开后里面全是细缝,根本经不起高温;第二次,他减少了烧制时间,泥坯倒是没裂,可硬度不够,用手一掰就碎。

“是不是草木灰加少了?” 林默蹲在窑边,看着刚取出来的碎泥坯,指尖捻了点粉末。秦六也皱着眉:“我按配比加的,可烧出来就是不对劲。” 两人对着碎泥坯琢磨了半天,林默突然想起现代陶瓷烧制的 “陈腐” 工艺:“泥坯做好后,别马上烧,先阴干三天,让里面的水分慢慢蒸发,再陈腐两天,让材料充分融合,或许能好。”

秦六半信半疑地试了,这次做好的泥坯阴干后,表面光滑,没有之前的裂纹;陈腐两天后,用手敲击,发出 “咚咚” 的闷响,比之前结实了不少。烧制时,秦六又按林默的建议,用松木做燃料,控制火候从低温慢慢升温,烧了整整一天一夜。取出泥坯时,通体呈青灰色,敲上去声音清越,用铁锤砸了一下,只留下个浅浅的印子,没裂!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