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这天,李砚正在水泥厂指挥工人搬运石料。清晨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给整个院子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工人们哼哧哼哧地抬着沉重的石灰石,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石板路上留下了他们踏实的脚印。李砚手里拿着一把木尺,不时地测量着石料的大小,嘴里念叨着:“这块再砸小些,那块纯度不够,挑出来单独放着。”

忽听院外传来一阵马蹄声。这声音不同于村里常见的劣马,那些马跑起来蹄声杂乱,还带着几分虚弱。而这马蹄声,沉稳有力,每一下都像是敲在鼓点上,带着股不容忽视的气势,仿佛能穿透人的耳膜,直抵心底。

“让开让开!都给我仔细看着!别挡着贵人的路!” 随着一声尖细的吆喝,两个穿着皂衣的差役拨开围观的村民,从门口快步走进来。他们腰间挂着铁牌,铁牌在阳光下闪着寒光,眼神倨傲地扫视着院子里的景象,像两只巡视领地的公鸡,最后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李砚身上。

“你就是这水泥厂的主事?” 为首的差役双手叉腰,下巴抬得老高,几乎要仰到天上去,说话的语气带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李砚放下手里的木尺,拍了拍手上的灰,灰尘在阳光下飞舞。他打量了这两个差役一眼,心里暗自嘀咕:自己这小厂子刚有点起色,平日里打交道的都是些村民和地主,怎么就惊动了官府?但他脸上依旧保持着平和的神色,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官爷有何吩咐?”

差役没答话,反而侧身让出条道。一个身穿藏青色锦袍的中年男子缓步走了进来,锦袍的料子一看就价值不菲,上面绣着暗纹,随着他的走动,暗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他面容清癯,颔下留着三缕短须,打理得十分整齐,眼神深邃,像一潭不见底的湖水,虽未穿官服,却自带一股威严,让人不敢轻易直视。身后跟着两个精悍的护卫,他们身材高大,肌肉线条分明,腰间佩着弯刀,刀鞘上镶嵌着简单的纹饰,目光警惕地扫视四周,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在下苏文渊,” 中年男子拱手道,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仿佛每个字都有千钧之力,“听闻柳溪村有位奇人,能造出一种坚如磐石的新材料,特来一观。”

李砚心里咯噔一下。苏文渊?这名字怎么听着有点耳熟?他迅速在原主的记忆里搜索,那些零散的、模糊的记忆碎片像是被风吹过的落叶,渐渐聚拢起来。忽然想起前几日听村民闲聊,说县城里新来的县丞就姓苏,据说曾在工部任职,因遭人排挤才外放至此。工部可是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部门,这位苏大人想必对建筑材料颇有研究。

“原来是苏大人,失敬失敬。” 李砚连忙拱手还礼,态度恭敬了许多,“大人谬赞了,不过是些雕虫小技罢了,让大人见笑了。”

苏文渊摆了摆手,目光却没有离开李砚,而是落在了墙角堆放的水泥块上。那些水泥块整齐地码放着,通体洁白,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可否让在下见识一下你的成果?”

“当然可以。” 李砚连忙让人搬来一块凝固好的水泥板,那水泥板有半人高,一尺来厚,看着就沉甸甸的。又取来一柄铁锤,铁锤是新打造的,闪着冷硬的金属光泽。“大人请看。” 他深吸一口气,双手紧握铁锤,猛地抡起,狠狠砸在水泥板上。只听 “铛” 的一声脆响,像是金属碰撞一般,锤头被弹得老高,震得李砚的手臂都有些发麻,而水泥板上只留下个浅浅的白痕,仿佛只是被蚊子叮了一下。

周围的村民发出一阵惊呼,不少人还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虽然他们早就知道水泥坚硬,村里王大户家的新房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可每次看到这场景还是忍不住惊叹,这简直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苏文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那讶异如同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荡起了圈圈涟漪。他走上前,伸出手指,轻轻摸了摸水泥板的表面,触感光滑而坚硬,不同于石头的粗糙。又俯身仔细查看被砸的痕迹,眉头微微蹙起,像是在思考着什么:“这东西当真只是石头烧出来的?”

“确是如此。” 李砚点头道,语气肯定,“只需石灰石、粘土按比例混合煅烧,再研磨成粉,加水调和便能凝固。过程虽然繁琐些,但原理并不复杂。” 他故意说得简单,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猜忌,在这个时代,过于新奇的东西往往会引来麻烦。

苏文渊却像是没听见,自顾自地围着水泥板转了两圈,脚步缓慢而沉稳。忽然,他停下脚步,抬头看向李砚,眼神里带着探究:“用这东西铺路如何?”

李砚心中一动,像是有一道闪电划过脑海。铺路?这可是个大商机!他之前只想到用水泥盖房子,却没想到铺路这个用途。官道、驿道,哪一条不需要修缮?如果能用水泥铺路,那市场可就太广阔了。他连忙道:“大人有所不知,这水泥不仅坚硬,还防水防潮。若是用来铺设官道,雨天不泥泞,晴天不起尘,而且经久耐用,比石板路更胜一筹。石板路时间长了会松动,还容易长青苔打滑,用水泥铺的路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哦?” 苏文渊转过身,目光锐利地看着他,仿佛要将他看穿,“你可知本县正在筹划修缮通往州府的驿道?那驿道年久失修,雨天泥泞不堪,耽误了不少公文传递和商旅往来。若你这水泥真有如此奇效……”

李砚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心脏在胸腔里砰砰直跳,像是要跳出来一般。他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搭上官府的线,他的水泥生意就能彻底打开局面,从小小的柳溪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定了定神,说道:“大人若信得过在下,在下愿献水泥样品,供大人查验。若合用,再谈合作不迟。在下绝不敢欺瞒大人。”

苏文渊沉吟片刻,目光在水泥板和李砚之间来回移动,像是在权衡着什么。最终,他点了点头:“好。三日后,你带样品去县衙找我。到时候,我会让工部派来的匠人一同查验。” 说罢,他又看了眼正在忙碌的工人,那些工人虽然因为官差的到来有些紧张,但手里的活却没停,整个厂子秩序井然。“你这厂子虽小,倒也像模像样。只是这生产效率…… 怕是难以满足驿道的需求。”

“大人放心,” 李砚连忙道,“只要有足够的订单,我有办法提高产量。我已经琢磨着改进窑炉的结构,用热风循环的原理提高煅烧效率,再做几个简易的研磨工具,肯定能大幅提升产能。” 他简单地解释了一下自己的想法,虽然苏文渊未必能完全听懂,但至少能看出他的诚意和能力。

苏文渊没再多问,只是点了点头,转身带着人离开了。马蹄声渐渐远去,消失在村口的方向。

围观的村民见官差走了,像是瞬间解除了束缚,纷纷围上来道贺。

“李大哥,你可真行啊,连县太爷都惊动了!” 说话的是村里的二柱,他之前帮李砚抬过原料,此刻脸上满是敬佩。

“是啊是啊,以后咱们柳溪村可就出名了!凭着这水泥,咱们的日子肯定能越过越好!”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者捋着胡须,笑得合不拢嘴。

李砚笑着拱手道谢,一一回应着村民们的热情。心里却在琢磨着该怎么抓住这个机会,不能有丝毫差错。

他转身正要吩咐工人准备样品,却见翠儿端着个食盒站在门口,脸颊红红的,像是熟透的苹果,不知站了多久。阳光洒在她的发梢上,镀上了一层金边。

“李大哥,我…… 我给你送午饭来了。” 翠儿把食盒递过来,眼神有些闪躲,不敢直视李砚的眼睛,“刚才那位大人…… 是不是很难相处?”

李砚接过食盒,入手温热。打开一看,里面是两个白面馒头,还冒着热气,旁边放着一小碟咸菜,咸菜切得细细的,看着很爽口。“今天怎么换白面了?平时不都是粗粮吗?”

“俺爹说你要跟官府打交道,得吃点好的补补脑子,别被人糊弄了。” 翠儿低下头,手指绞着衣角,声音细若蚊吟,“李大哥,跟官府做生意,会不会有危险啊?俺听村里老人说,官府的人都不好惹……”

李砚心里一暖,这姑娘看着大大咧咧,每天只是埋头干活,心思倒是细腻。他揉了揉翠儿的头顶,像揉自家妹妹一样,动作自然而亲昵:“放心吧,苏大人看着是个明事理的,不像那种刁难人的官,不会为难咱们。再说了,咱们的水泥质量好,对官府也是好事,他们为什么要为难咱们呢?” 话虽如此,他心里却没底。在这个时代,跟官府打交道,风险和机遇总是并存的,一步踏错,可能就是万劫不复。

翠儿被他这么一揉,脸更红了,像是能滴出血来,连忙低下头,小声说:“那…… 那你也要小心点。” 说完,转身就跑,像只受惊的小鹿,连脚步都有些慌乱。

李砚看着她的背影,忍不住笑了笑,心里的紧张感也缓解了不少。

接下来的三天,李砚忙得脚不沾地。他几乎是住在了水泥厂,亲自挑选原料,每一块石灰石都要仔细检查,确保纯度;监督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料混合到煅烧,再到研磨,都亲力亲为,生怕出一点差错。他要确保送展的水泥样品万无一失,这可是关系到能否和官府合作的关键。

同时,他还利用空闲时间,画了几张改进窑炉和研磨工具的图纸。窑炉的图纸上,他标注了如何设置通风口,如何让热气循环,以提高煅烧温度和效率;研磨工具的图纸上,他设计了一个简易的石磨,用人力或者畜力带动,比单纯用石臼研磨要快得多。他准备等和官府谈妥后就着手改进设备,为大规模生产做准备。

翠儿每天都来给李砚送吃的,见他如此辛苦,眼里满是心疼,却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饭菜做得更可口些,有时还会帮着李砚整理图纸,虽然看不懂上面的符号,但总能把图纸摆放得整整齐齐。

第三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李砚就揣着精心准备的样品出发了。样品被他用一块干净的棉布仔细包裹着,放在一个特制的木盒里,防止在路上被损坏。他骑着村里王大户家借的马,那马虽然不是什么良驹,但也还算健壮,走起路来平稳。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县城。县城比李砚想象的要繁华得多,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卖布匹的、卖粮食的、卖杂货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行人摩肩接踵,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李砚勒住马缰绳,放慢速度,一边走一边打量着周围的景象,心里暗暗感叹,这县城的规模,比柳溪村可大多了。

他按照路人的指引,来到县衙门口。县衙的大门高大雄伟,朱红色的漆门上钉着一排排铜钉,显得庄严肃穆。门口站着两个威武的石狮子,怒目圆睁,像是在守护着什么。李砚翻身下马,把马交给门口的衙役看管,然后递上名帖等候。

名帖是他特意请村里的记账先生写的,上面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

没过多久,一个衙役匆匆跑出来,对李砚说:“苏大人让你进去。”

李砚跟着衙役往里走,穿过几进院子,院子里种着些花草树木,修剪得十分整齐。最后来到一间大堂,大堂庄严肃穆,正上方挂着一块匾额,写着 “明镜高悬” 四个大字。两旁立着 “肃静”“回避” 的牌子,牌子漆黑如墨,上面的字用金粉写就,闪着耀眼的光,让人心生敬畏。

苏文渊正坐在公案后批阅文书,他穿着一身官服,更显得威严十足。见李砚进来,放下手中的毛笔,声音平和:“你来了。样品带来了?”

“带来了,大人请看。” 李砚将水泥样品呈上,双手捧着木盒,递到公案前。

苏文渊接过样品,打开木盒,仔细端详了片刻,又让人取来工具测试了一番。一个看起来像是匠人的老者,用锤子敲了敲,又用刀子划了划,还把样品放进水里泡了一会儿,然后对苏文渊点了点头,低声说了几句。苏文渊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不错,确实是好东西。本县决定,驿道修缮工程,就用你的水泥。”

李砚心中一喜,像是一块石头落了地,连忙道谢:“多谢大人信任!在下定不会辜负大人的期望!”

“不过,” 苏文渊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驿道所需水泥数量巨大,绵延数百里,你这小厂子怕是难以供应。而且价格方面,县衙的预算有限,你得给个实在价。”

“大人放心,” 李砚连忙道,“我已经有了扩大生产的计划,只要资金到位,我立马招人扩建厂房,添置设备,保证不会耽误工期。至于价格,给官府供货,我愿意让利,一石只收四十文。这已经是成本价了,再多就亏本了。” 他知道,和官府做生意,利润可以少赚点,但一定要把关系打好,信誉最重要。

苏文渊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个价格很满意:“好。你先回去准备,三日后,本县会让人去你那里签订契约,预付三成定金。到时候,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和你对接,监督生产进度和质量。”

“是,谢大人!” 李砚喜滋滋地离开了县衙。他没想到事情会这么顺利,看来这位苏大人确实是个办实事的官员,不像那些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

回到柳溪村,李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大家都欢呼雀跃,像是过年一样热闹。“太好了!这下咱们可有活干了!”“跟着李大哥,准没错!” 纷纷表示愿意到水泥厂帮忙。

李砚趁机宣布,要扩大生产,招收更多的工人,工钱也比原来提高了一成。这个消息更是让村民们喜上加喜,要知道,在村里种地,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能在水泥厂干活,不仅离家近,工钱还高,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消息一传开,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跑来报名,水泥厂一下子热闹起来,报名的人排起了长队,从院子里一直排到了村口。李砚亲自挑选工人,优先选择那些手脚麻利、老实本分的人,还特意招了几个懂点木工活的,让他们负责制作新的设备。

他按照自己画的图纸,指挥着工人们改建窑炉,制作新的研磨工具。工人们干劲十足,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脸上都带着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在帮李砚,也是在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

翠儿也天天过来帮忙,给工人们烧水做饭,她还发动村里的妇女,一起承担起了做饭的任务。每天饭点一到,院子里就飘起阵阵饭菜香,工人们围坐在一起,大口吃着饭,聊着天,气氛十分融洽。

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李砚的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只是他在大夏朝崭露头角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等着他。而他手中的物理知识,就是他最锋利的武器,将帮助他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三天后,县衙的人如期而至,带来了契约和定金。契约上的条款写得很清楚,包括水泥的数量、质量标准、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李砚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没有问题后,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当他接过那沉甸甸的定金时,心里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

有了资金的支持,水泥厂的扩建工程进展得更快了。新的窑炉建了起来,比原来的大了好几倍,烧出来的熟料质量也更稳定;石磨也制作完成了,用两头牛拉着,研磨效率比原来提高了十倍不止。工人们各司其职,生产流水线渐渐形成,每天都能生产出大量的水泥。

苏文渊也派人来视察过几次,看到水泥厂的生产情况后,对李砚更加信任了。他还把李砚的水泥推荐给了其他县的官员,渐渐地,李砚的水泥名声越来越大,不仅在本县有名,周边几个县的人都知道柳溪村有个李砚,能造出一种坚硬无比的新材料。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李砚忙得不可开交,但他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他知道,自己离实现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随着水泥的名声越来越响,前来柳溪村参观的人也多了起来。有其他地方的地主,想给自己的庄园添置些坚固的建筑;有县城里的商人,盘算着把水泥运到更远的地方去售卖;甚至还有一些落魄的匠人,希望能在水泥厂谋个差事。

李砚来者不拒,只要是真心想合作或者寻求机会的,他都会热情接待。对于那些想购买水泥的,他根据数量多少给出不同的价格,量大从优;对于那些想来干活的匠人,他会先考察他们的手艺,合适的就留下来,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上。

这天,一个穿着体面的商人带着两个随从来到了水泥厂。商人姓赵,是邻县最大的杂货商,听说了水泥的名声,特意赶来。

“李老板,久仰大名啊!” 赵商人一见到李砚,就热情地拱手道,“早就听说柳溪村的水泥是个好东西,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砚笑着回礼:“赵老板客气了,请里面坐。”

两人来到水泥厂的会客室,这是李砚特意收拾出来的一间屋子,里面摆着几张桌椅,虽然简单,但收拾得干净整洁。

“李老板,实不相瞒,我这次来,是想跟你谈谈合作的。” 赵商人喝了口茶,开门见山地说,“我想把你的水泥运到州府去卖,那里的有钱人多,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李砚心中一动,州府可比县城繁华多了,市场也更大。但他也有些顾虑:“赵老板,水泥这东西怕潮,运输起来不太方便,而且路途遥远,运输成本也不低。”

赵商人笑了笑:“这个李老板放心,我有专门的运输队伍,车厢都是经过改造的,防潮性能很好。至于运输成本,我会核算进去,保证不会让李老板吃亏。” 他顿了顿,又说,“我愿意以一石四十五文的价格收购,而且每次至少要五十石,你看怎么样?”

这个价格比给官府的高,而且需求量也大,李砚没有理由拒绝。“好,赵老板爽快,我答应你。”

两人当下就签订了协议,赵商人预付了一部分定金,约定半个月后过来提货。

送走赵商人,李砚心里乐开了花。这意味着他的水泥已经走出了本县,向着更广阔的市场迈进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就在赵商人离开后没几天,水泥厂遇到了一个难题 —— 石灰石的供应跟不上了。原来,村里后山的石灰石虽然不少,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大量开采,表层的优质石灰石已经所剩无几,再往下开采,不仅难度大,而且质量也不如之前的好。

工人们都急坏了,纷纷来找李砚想办法。“李大哥,这可怎么办啊?没有石灰石,咱们这水泥可就做不出来了,到时候耽误了官府的驿道工程,那可是大罪啊!” 二柱急得满头大汗。

李砚也皱起了眉头,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他沉思了片刻,说道:“大家别慌,我想想办法。”

他知道,石灰石是制作水泥的关键原料,不能断供。他决定亲自去周边的村子看看,有没有新的石灰石矿。

接下来的几天,李砚骑着马,带着两个熟悉地形的工人,走遍了附近的大小村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叫王家村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处储量丰富的石灰石矿。

王家村的村长是个老实巴交的老汉,听说李砚想开采他们村的石灰石,有些犹豫。“李老板,这石头是咱们村的宝贝,要是被挖没了,以后可怎么办啊?”

李砚耐心地解释道:“村长放心,我们只会合理开采,不会过度挖掘。而且,我们会给村里一定的补偿,每吨石灰石我们付两文钱,还会优先雇佣村里的人去矿上干活,工钱照付。”

村长听了,心里盘算了一下,觉得这是个不错的 deal,既能给村里带来收入,又能让村民有活干,便答应了下来。

解决了石灰石的供应问题,水泥厂又恢复了往日的忙碌。李砚还特意从矿上挑选了一些优质的石灰石,确保水泥的质量不受影响。

随着驿道修缮工程的推进,水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李砚的水泥厂开足马力生产,每天都有大量的水泥被运走。看着一条条平整坚固的水泥路面逐渐延伸,李砚的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苏文渊对驿道的进展非常满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李砚:“李砚此人,不仅有奇思妙想,更有实干精神。有了他的水泥,咱们县的驿道必将成为全州乃至全国的典范!”

李砚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州府。州府的知府大人听说了他的事迹,特意派人送来一块牌匾,上面写着 “巧夺天工” 四个大字,这对李砚来说,是莫大的荣誉。

翠儿看着李砚取得的成就,心里由衷地为他高兴。她每天依旧来水泥厂帮忙,只是看着李砚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崇拜和爱慕。

这天晚上,水泥厂的工人们都下班了,院子里安静了下来。李砚正在灯下核算账目,翠儿端着一碗热腾腾的汤走了进来。

“李大哥,很晚了,喝点汤吧,暖暖身子。” 翠儿把汤放在桌上,轻声说道。

李砚抬起头,看着翠儿,笑了笑:“谢谢你,翠儿。”

他拿起汤碗,喝了一口,汤的味道很鲜美,是他喜欢的味道。“这段时间辛苦你了,每天都这么晚才回去。”

翠儿低下头,脸颊微红:“不辛苦,能帮上李大哥就好。”

沉默了片刻,翠儿像是鼓足了勇气,抬起头看着李砚:“李大哥,你以后…… 还会离开柳溪村吗?”

李砚愣了一下,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看着翠儿期待的眼神,认真地说道:“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但至少现在,我不会离开。这里有我的事业,还有…… 你们。”

翠儿听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桃花。“嗯。”

夜色渐深,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照亮了两人脸上的笑容。李砚知道,他在这个时代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了柳溪村这片土地上。而他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砚的水泥厂规模越来越大,他还在县城开了一家店铺,专门销售水泥和一些水泥制品,比如水泥砖、水泥瓦等。这些水泥制品因为坚固耐用,深受人们的喜爱,生意非常火爆。

李砚并没有忘记村里的乡亲们,他用赚来的钱,给村里修了一条水泥路,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他还盖了一所学堂,请了一位先生来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村民们都很感激李砚,把他当成了村里的恩人。他们都说:“李老板是咱们村的福星,有了他,咱们的日子才过得这么好。”

李砚看着村里的变化,心里也很欣慰。他知道,自己不仅实现了在这个时代立足的目标,还为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然而,树大招风。李砚的成功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县城里有个姓钱的地主,一直想垄断当地的建筑材料市场,看到李砚的水泥生意如此红火,心里很不是滋味。

钱地主派人去水泥厂捣乱,一会儿说水泥质量有问题,一会儿又说水泥厂污染环境,想让李砚的生意做不下去。

李砚知道后,并没有慌乱。他相信自己的水泥质量没有问题,也相信村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还邀请钱地主派人来参观水泥厂的生产过程,让他们亲眼看看水泥是如何制作的。

钱地主的阴谋没有得逞,反而因为自己的无理取闹,惹得大家很不高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来水泥厂捣乱了。

李砚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的名字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他知道,这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创造出更多的奇迹,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而柳溪村,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也因为李砚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他们永远不会忘记,是那个叫李砚的物理系教授,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未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