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物理教授闯大夏小说完结版章节免费阅读

物理教授闯大夏

作者: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字数:175692字

2025-09-13 18:14:22 连载

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历史古代小说——《物理教授闯大夏》!由知名作家“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创作,以李砚苏明月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本书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75692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物理教授闯大夏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接下来的几天,李砚开始忙着制作水泥。他在那间土坯房的院子里来回踱步,目光扫视着每一个角落,像是在寻找隐藏的宝藏。最终,他的视线落在了墙角一个破旧的陶罐上,那陶罐口沿已经崩裂,罐身布满了细密的裂纹,显然是被人丢弃许久的。但在李砚眼里,这却是制作水泥的关键工具 —— 一个简易的窑炉。

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陶罐从厚厚的积灰中挪出来。陶罐沉甸甸的,沾满了泥土和蛛网。李砚打来一盆水,用破布一点点擦拭着罐身,随着泥土被抹去,陶罐原本的青灰色渐渐显露出来。他又找来几块平整的石头,在院子中央垒起一个简易的灶台,把陶罐稳稳地放在上面,周围用泥土加固,确保它在烧制过程中不会倾倒。

接着,他开始收集柴火。村里的柴火大多是村民们做饭剩下的边角料,或是山上捡来的枯枝。李砚提着一个破旧的竹筐,挨家挨户地询问,幸好村民们大多淳朴,见他一个 “读书人” 模样的人如此辛苦,纷纷把家里多余的柴火送给了他。不一会儿,竹筐就装满了,他一趟趟地往回运,累得满头大汗,后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紧贴在身上,很不舒服。

翠儿每天过来送吃的,看到他弄得满身是灰,头发上沾着草屑,脸上也蹭上了泥土,活像个泥猴,总是忍不住皱起眉头叮嘱他几句:“李大哥,你慢点弄,别累着了。这活儿急不得,身体要紧。”

李砚只是笑笑,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手上的活却没停。他知道,时间不等人。这个时代的生存压力太大了,一天不赚钱,就可能面临饿肚子的风险。早点做出水泥,就能早点赚到钱,才能在这个陌生的时代真正站稳脚跟。

他先把找到的石灰石、粘土和铁矿粉小心翼翼地摊在地上晾晒,确保里面没有水分。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照在这些原料上,反射出淡淡的光泽。李砚蹲在地上,仔细地挑选着,把里面夹杂的碎石、杂草一一剔除。这是个细致活儿,需要极大的耐心,他一干就是几个时辰,直到夕阳西下,才把原料筛选干净。

然后,他按照记忆中水泥制作的配方比例,开始混合原料。他找了一块平整的石板,把石灰石放在上面,用锤子一点点砸碎,直到变成细小的颗粒。接着是粘土和铁矿粉,同样处理成粉末状。他把三种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倒在一个大木盆里,用一根粗壮的木棍反复搅拌。木棍与木盆摩擦,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在寂静的院子里格外清晰。

搅拌均匀后,李砚把混合好的原料小心翼翼地放进陶罐里,直到装满为止。他点燃了陶罐周围的柴火,火苗 “噼啪” 作响,舔舐着陶罐的底部和侧壁。他守在旁边,不时地往火堆里添柴,调整柴火的大小,确保温度均匀。火焰的光芒映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

烧了整整一天一夜,期间李砚只短暂地休息了几次。他的眼睛布满了血丝,嘴唇也干裂了,但他丝毫不敢懈怠。直到陶罐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他才慢慢熄灭了柴火,让原料在陶罐里自然冷却。

第二天清晨,李砚迫不及待地打开陶罐。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石灰味。陶罐里的原料已经变成了一块块烧结后的熟料,呈灰黑色,质地坚硬。他把这些熟料取出来,放在地上冷却。等完全凉透后,他又用锤子把熟料砸碎,再用一个破石臼研磨成粉末。石臼是他从村里一个老木匠那里借来的,已经用了很多年,内壁光滑无比。李砚拿着石杵,一下下用力研磨,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流下,滴落在地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

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熟料终于被研磨成了细腻的灰白色粉末。看着眼前这堆粉末,李砚的心里充满了期待,就像一个等待考试结果的学生。“成败在此一举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按照比例往粉末里加了些水,然后用木棍搅拌均匀。水泥浆很快就变得粘稠起来,散发出淡淡的腥味。

李砚把水泥浆倒入几个用木板做成的模具里,做成了几个小方块,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在院子里晾干。他在旁边插上一根小木棍,用来标记水泥块的位置,防止被人不小心碰倒。

接下来的几天,李砚每天都在观察这些水泥块的硬度。他会用手指轻轻按压,感受它的坚硬程度,还会用小石子轻轻敲击,听它发出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块的颜色越来越浅,硬度也越来越高。

翠儿也很好奇,每天送完吃的,都会蹲在旁边看一会儿,经常过来问他:“李大哥,你这弄的是什么呀?看起来像面粉,又不像。”

李砚笑着说:“这是一种能让石头和砖头粘在一起的东西,等干了以后,会非常坚硬,比你见过的任何粘合剂都好用。”

翠儿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里却充满了好奇。她伸出手指,小心翼翼地碰了碰水泥块的边缘,然后迅速缩了回来,像触摸到了什么神奇的东西。

三天后,水泥块彻底干透了。它们的颜色变成了纯白色,表面光滑而坚硬。李砚拿起一块,用石头使劲砸了一下,只听 “铛” 的一声脆响,石头被弹开了,掉在地上滚了几圈,而水泥块却完好无损,只是表面留下了一个浅浅的印记。

“成了!” 李砚兴奋地大叫起来,声音里充满了激动和喜悦。他成功了,在这个连基本工业都没有的落后时代,他做出了水泥!这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他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底气。

翠儿听到他的叫声,赶紧从屋里跑了出来,看到水泥块居然这么坚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嘴巴张成了 “O” 形:“李大哥,你这东西也太厉害了吧!石头砸上去都没事!”

“厉害的还在后头呢。” 李砚笑着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芒。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让更多的人知道水泥的好处,让它在这个时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他想了想,决定先从村里的地主王大户下手。王大户是柳溪村乃至附近几个村子里最有钱有势的人,家里良田百亩,房屋数十间。最近,他正在盖一栋新的青砖大瓦房,据说要用来给儿子当婚房。李砚从村民口中得知,王大户家盖房用的还是传统的石灰砂浆,不仅凝固慢,而且硬度也不够,遇到下雨天还容易渗漏。如果能让他用上水泥,那效果肯定会立竿见影,到时候不愁打开销路。

第二天一早,李砚揣着一块精心打磨过的水泥块,来到了王大户家。王大户家的大门是用厚重的红木制成的,上面钉着铜环,气派非凡。李砚站在门口,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伸手敲响了铜环。

“谁啊?” 一个粗声粗气的声音从门后传来,接着门被拉开一条缝,一个身材高大的家丁探出头来,上下打量着李砚,眼神里充满了警惕和不屑。

“我找王老爷,有生意要和他谈。” 李砚礼貌地说道。

家丁撇了撇嘴,不屑地说:“就你?也配和我们老爷谈生意?赶紧走吧,别在这儿碍事。”

“烦请通报一声,就说柳溪村的李砚有要事求见,对王老爷盖新房大有裨益。” 李砚不卑不亢地说。

家丁犹豫了一下,见李砚虽然穿着破旧,但气度不凡,不像是一般的村民,便不耐烦地说:“等着。” 然后关上了门。

过了一会儿,门再次打开,家丁面无表情地说:“老爷让你进去。”

李砚跟着家丁走进院子,院子里铺着青石板,打扫得干干净净。几个丫鬟和家丁正在忙碌着,看到李砚,都好奇地打量着他。穿过几进院子,他们来到了一间宽敞的客厅。

王大户正坐在太师椅上,手里端着一个茶杯,悠闲地品着茶。他是个五十多岁的胖子,脑满肠肥,脸上油光锃亮,一看就是个养尊处优的主。他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打量着走进来的李砚,眼神里充满了审视。

听说李砚是来推销东西的,他眼皮都没抬一下,不耐烦地说:“我这里什么都不缺,你赶紧走吧。别耽误我喝茶。”

李砚也不生气,微微一笑,从怀里掏出那块水泥块,递到王大户面前:“王老爷,我这东西你肯定缺。你看,这是我自己做的一种新材料,用它来盖房子,比你用的石灰砂浆好多了,不仅凝固快,而且硬度高,还不怕水。”

王大户瞥了一眼水泥块,那水泥块通体洁白,表面光滑,看起来倒像是块不错的石头。但他依旧不屑地说:“这破石头有什么用?能比得上我的石灰砂浆?我用石灰砂浆盖房子几十年了,从来没出过问题。”

“是不是比得上,试试就知道了。” 李砚自信地说,“王老爷,我不要你钱,我免费给你提供一些,你用在盖房子上试试。如果不好用,我立马就走,绝不纠缠。如果好用,你再考虑要不要用我的。”

王大户一听不要钱,顿时来了兴趣。他心里盘算着,反正不要钱,试试也无妨。要是真不好用,再把他赶出去也不迟。要是真像他说的那么好用,那可就赚大了。

“行,那我就给你个机会。” 王大户放下茶杯,站起身来说,“你跟我来吧。”

李砚跟着王大户来到了盖新房的工地。工地一片繁忙景象,十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着,有的和泥,有的搬砖,有的砌墙。工地上堆放着大量的青砖和石灰,石灰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几个工人正在和泥,他们把石灰、沙子和水混合在一起,用铁锹反复搅拌,弄得满身是泥。

李砚走上前,把自己带来的水泥和水按照比例混合好,水泥浆很快就变得粘稠起来。他对工人们说:“你们用这个试试,看看好不好用。”

工人们看了看王大户,见他点了点头,便半信半疑地拿起李砚调好的水泥浆试了起来。一个工人用泥抹子舀起一些水泥浆,抹在青砖上,然后把另一块青砖砌上去。

“咦,这东西怎么这么黏啊?” 那个工人惊讶地说,“比石灰砂浆好用多了,抹上去就粘住了,不用像以前那样反复调整。”

“是啊,而且手感也不一样,很顺滑。” 另一个工人也附和道,他用泥抹子把水泥浆抹平,动作十分流畅。

王大户站在一旁,双手背在身后,看着工人们用水泥浆砌墙,脸上露出了疑惑的表情。他左看右看,也没看出这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石灰砂浆似乎也差不多。

李砚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王老爷,这水泥的好处,现在还看不出来。等过几天它干透了,你就知道它的厉害了。它的硬度和耐久性,可不是石灰砂浆能比的。”

王大户哼了一声,没说话,但心里却暗暗记下了。他倒要看看,这东西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

接下来的几天,李砚每天都去王大户家的工地看看。工人们用水泥浆砌墙,效率明显提高了不少。以前用石灰砂浆,每天最多能砌三层砖,现在用水泥浆,每天能砌五层砖。而且水泥浆凝固得很快,当天砌的墙,第二天就能继续往上砌,不用像以前那样等好几天。

王大户也看在眼里,心里渐渐开始动摇了。他让管家每天汇报工地的情况,当听到工人们都在称赞这种新材料时,他的眉头舒展了不少。

五天后,李砚再次来到工地。他走到一面刚砌好的墙前,那面墙用水泥浆砌成,看起来平整而坚固。他对王大户说:“王老爷,你可以派人试试这墙的硬度了。”

王大户半信半疑地叫过来一个工人,那工人手里拿着一把大锤子,是平时用来砸石头的。王大户说:“你用锤子砸砸这墙,看看怎么样。”

工人抡起锤子,使劲砸了下去,只听 “铛” 的一声巨响,锤子被弹了回来,震得工人的手都麻了。再看墙上,只留下了一个浅浅的白印,连块砖都没掉下来。

“这…… 这也太厉害了吧!” 王大户惊讶得合不拢嘴,他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坚硬的墙。以前用石灰砂浆砌的墙,别说用锤子砸了,就是用手使劲推,都能晃动几下。

“王老爷,怎么样?我这水泥还不错吧?” 李砚笑着说,眼里充满了自信。

“不错,不错!” 王大户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伙子,你这水泥怎么卖?我盖这房子,全都要了!”

李砚心里暗喜,看来自己的第一步成功了。他想了想说:“王老爷,我这水泥制作不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柴火,价格可能要贵一点。这样吧,一石水泥,我收你五十文钱,怎么样?”

一石水泥大概有一百斤左右,五十文钱虽然比石灰砂浆贵了不少,石灰砂浆一石才二十文钱,但考虑到水泥的性能,这个价格其实并不算高。

王大户犹豫了一下,他算了算,盖这栋房子大概需要五十石水泥,也就是二千五百文钱,相当于二两五银子。而用石灰砂浆,大概需要一百石,也就是二千文钱,看起来是贵了点。但他转念一想,用水泥盖的房子坚固耐用,以后肯定不用经常修缮,省去了很多麻烦和费用,总体来说还是划算的。而且,用这种新材料盖出来的房子,肯定比别人家的气派,说出去也有面子。

“行,就按你说的价。” 王大户拍板决定,“你赶紧再做些水泥来,越多越好,可别耽误了我的工期。”

“没问题,王老爷。” 李砚笑着说,“不过,我这制作水泥需要些原料和工具,现在手头有些紧,能不能先预付一部分定金?这样我才能尽快把原料和工具备齐,加快生产。”

王大户很爽快地从怀里掏出一两银子递给李砚:“这是定金,你赶紧干活吧。要是做得好,以后我还有更多的活儿给你。”

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钱,足够李砚买原料和工具了。李砚接过银子,那银子沉甸甸的,带着温润的触感,他的心里乐开了花。这是他在这个时代赚到的第一桶金,意义非凡。

“谢谢王老爷,我这就去准备,保证不会耽误您的工期。” 李砚揣好银子,兴高采烈地离开了王大户家。

回到土坯房,李砚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正好过来送吃的翠儿。翠儿听到后,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眼睛弯成了月牙:“李大哥,你真厉害!我就知道你一定能成。”

“这还只是开始。” 李砚信心满满地说,“以后,我还要做出更多好东西来,不仅要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要让村里人都能受益。”

有了钱,李砚办事就方便多了。他先去镇上买了些更好的原料,那些石灰石纯度更高,粘土的粘性也更好。他还买了一个更大的陶罐和一些更结实的锤子、石臼,用来提高生产效率。

然后,他请了村里的几个壮汉帮忙。村里的壮汉大多是些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李砚给他们每天二十文钱的工钱,还管一顿午饭,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待遇了,壮汉们都很乐意过来帮忙。

有了人手和工具,李砚很快就制作出了大量的水泥。他把制作过程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砸石头,有的负责搅拌原料,有的负责烧窑,有的负责研磨,整个生产过程有条不紊,效率大大提高。

王大户看到水泥源源不断地送来,质量也和之前的样品一样好,心里十分满意。他经常在其他地主面前炫耀自己盖房子用的新材料,说这东西如何如何坚固,如何如何好用。其他地主听了,都很好奇,纷纷过来参观。

当他们看到用水泥砌成的墙如此坚固,又听说用水泥盖房效率很高时,都动了心思,纷纷向李砚订购水泥。渐渐地,李砚的水泥在附近几个村子都出了名,订单越来越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便干脆在村里租了个大院子,办起了一个小型的水泥厂。

他雇了十几个村民帮忙,还特意请了村里一个读过书的年轻人当记账先生,负责记录订单和收支。翠儿也经常过来给他打下手,帮着烧水、做饭,有时还会帮忙照看一下原料,她做事细心,李砚很放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砚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也赚了不少钱。他不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穷书生。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