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小说,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林晚秋

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

作者:喻雾潇

字数:121072字

2025-09-13 19:25:28 连载

简介

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是由作者“喻雾潇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年代类型小说,林晚秋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121072字。

重生七零:系统引航绿色农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八月末的清晨,天刚蒙蒙亮,林家的院子里就挤满了人。林晚秋背着母亲连夜缝补好的蓝色帆布书包,书包带子上还缝了两块耐磨的补丁,手里攥着缝在衣角里的学费——那是合作社分红时特意留出来的崭新纸币,还有家里卖鸡蛋攒下的零钱,叠得整整齐齐,沉甸甸的,却也暖得人心发颤。

“晚秋,到了学校要照顾好自己,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冻着。”王秀兰拉着女儿的手,指腹反复摩挲着她粗糙的掌心,眼眶红红的,手里还塞给她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这里面是我给你腌的芥菜和晒干的槐菊,芥菜配粥吃解腻,槐菊泡水喝败火,比买的茶叶便宜,你在学校别乱花钱。”

林建国站在一旁,手里提着一个刷了新漆的木箱,里面装着被子、脸盆和几件换洗衣物,语气故作沉稳,却难掩不舍:“到了大学要好好读书,别惦记家里,合作社的事有我和你哥盯着,秋播的小麦用了你说的施肥法,长得比往年壮实多了。”他说着,还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条,“这是家里的电话,有事就打过来,长途贵,说重点就行。”

林卫东则拍着胸脯保证,袖口挽得老高,露出结实的胳膊:“妹妹放心,我每天都会去田地里转两圈,浇水、除草都盯着,农科所的技术员来了我也会好好招待,还会把他们说的技术要点记下来,等你放假回来,保证让你看到满田的好庄稼!”

周围的社员们也纷纷上前叮嘱,王大伯挤到前面,塞给她一袋子用油纸包着的炒花生,花生壳还带着淡淡的焦香:“晚秋,这花生是自家种的,炒的时候放了点盐,路上饿了吃,到了学校跟同学好好相处,要是有人欺负你,就给家里捎信,大伯去帮你说理!”李婶则从兜里掏出几个热乎乎的煮鸡蛋,用手帕包好递过来:“路上带着吃,补身子,别饿着肚子赶路。”

林晚秋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每个人的眼神里都满是关切,心里暖得像揣了个小火炉。她强忍着眼泪,一一应下,声音有些哽咽:“爸、妈、哥,还有各位叔伯婶子,你们放心,我到了学校肯定好好读书,放假就回来帮大家侍弄庄稼。合作社的事就辛苦你们了!”

村口的拖拉机已经等着了,车身还特意擦了灰,车斗里铺了两层麻袋,这是村支书特意安排送林晚秋去县城火车站的。林晚秋跟大家一一告别,挨个握了握他们的手,才坐上拖拉机。随着“突突突”的轰鸣声,拖拉机缓缓开动,她趴在车斗边缘,看着熟悉的村子渐渐远去,村口的老槐树、合作社的田地、家里的屋顶……一点点变小,心里既有对大学的憧憬,也有对家乡的不舍。

拖拉机在土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县城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人,大多是背着行李去外地求学或工作的人,空气中弥漫着方便面和烟草的味道。林晚秋拿着皱巴巴的车票,在人群中挤了半天,才找到自己的座位。刚坐下没多久,火车就“呜”地一声长鸣,缓缓开动了。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河流和村庄,她拿出母亲给的布包,打开一角,里面的槐菊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她想起了家里的田埂、合作社的庄稼,还有社员们忙碌的身影。

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了华北农业大学所在的城市。走出火车站,一股陌生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高楼、汽车、穿着时髦的行人,都让林晚秋有些局促。她正站在原地张望,一眼就看到了不远处的学校迎新牌,红色的牌子上写着“华北农业大学迎新点”,几个穿着校服的学长学姐举着牌子,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新生。

“同学,是华北农业大学的吗?哪个专业的?”一个戴眼镜的学长快步走过来,笑着问,语气很亲切。

“我是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林晚秋。”林晚秋连忙回答,心里的局促少了些。

“太好了!我也是这个专业的,我叫张强,是大三的,我带你去报到。”学长热情地接过她的木箱,木箱有些沉,他拎了一下才站稳,“咱们专业可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有好几个教授都是全国有名的育种专家,还有两千多亩的实验田和十几个科研项目,你以后有的学了!”

跟着学长来到学校,林晚秋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宽阔的校园里,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错落有致,外墙刷着干净的白漆,窗户明亮;路边种着高大的白杨树,树叶在阳光下沙沙作响,投下斑驳的阴影;校园的东侧就是大片的实验田,里面种着小麦、玉米、棉花等各种作物,绿油油的一片,田埂上还插着写有品种名称的木牌,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

报到手续很顺利,负责接待的老师给了她一张校园卡和宿舍钥匙,还耐心地给她讲解了学校的布局。林晚秋分到了四人间的宿舍,宿舍在三楼,朝南,阳光很充足。另外三个室友已经到了,分别来自河南、山东和河北,都是冲着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来的。大家一见如故,很快就熟悉起来,围坐在宿舍的桌子旁,聊起各自的家乡和对未来的规划。

“我老家是河南农村的,家里种了十几亩地,每年收成看天,遇到旱年就减产,我就是想学好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耐旱的种子,让家里的地多收点粮食,让我爸妈少受点累。”来自河南的室友张芳说着,眼睛里满是坚定,她的手上还有淡淡的茧子,一看就是干过农活的。

“我也是,我爸是山东的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夏天顶着大太阳割麦,冬天冒着寒风浇地,我想让他以后不用那么辛苦,所以就报考了这个专业。”山东的室友李娜性格爽朗,说话声音很大,“以后咱们一起好好学习,争取都能培育出好种子!”

林晚秋听着室友们的话,心里很有共鸣,忍不住说道:“我老家在河北农村,我还组织了合作社,种了改良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这次来上学,就是想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回去改良更多的作物品种,帮助更多的农户致富。”

室友们听了林晚秋的话,都很佩服,张芳拉着她的手说:“晚秋,你太厉害了!还没上大学就组织合作社了,以后我们有不懂的地方,比如怎么选种、怎么施肥,还得向你请教呢!”

开学后的第一周是新生军训,每天站军姿、踢正步、练队列,太阳晒得人头晕,汗水浸湿了迷彩服,虽然辛苦,但林晚秋却觉得很充实。她从小在田里干活,体力比其他同学好,站军姿的时候总能坚持到最后,还被教官表扬了好几次。军训结束后,正式的课程开始了,遗传学、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土壤肥料学……一门门专业课程让林晚秋眼界大开,她就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新知识,笔记本上记得密密麻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标记出来,课后找老师或学长请教。

专业课的老师大多是经验丰富的教授,有的还参与过国家重点育种项目。在课堂上,教授们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会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如何培育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如何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如何根据土壤成分调整施肥方案等,这些都让林晚秋受益匪浅。她还经常在课后找教授请教问题,把合作社种植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小麦分蘖少、玉米叶片发黄等,跟教授们讨论,教授们也很乐意给她指导,还推荐她去学校的实验田帮忙,说“实践出真知,多在田里待着,比在教室里看书更有用”。

学校的实验田很大,分成了多个区域,种着各种改良的作物品种,还有专门的温室大棚,用来培育新品种和进行杂交实验。林晚秋每天课后都会去实验田帮忙,跟着研究员们学习如何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如何记录株高、叶面积、分蘖数等数据、如何进行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在这里,她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设备,比如自动灌溉系统,只要设定好时间和水量,就能自动给作物浇水;还有恒温培养箱,能精确控制温度和湿度,用来培育种子和幼苗,这些都是她在老家合作社里从未见过的。

有一次,林晚秋在实验田帮忙培育小麦新品种,研究员让她观察不同品种小麦的分蘖情况,并记录下来。她蹲在田里,仔细数着每株小麦的分蘖数,忽然发现实验田的小麦分蘖数比合作社里种的多了两三根。她想起合作社里种的小麦,虽然用了系统奖励的超级种子,但分蘖数量还是不如实验田的品种多。她把自己的观察跟研究员说了,研究员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观察得很仔细!这是因为实验田的品种经过了多次杂交选育,分蘖能力更强,而且我们还使用了科学的施肥方法,在小麦分蘖期追施了氮肥和磷肥,促进分蘖生长。你可以把这里的施肥方案记录下来,回去试试用在你们合作社的小麦上,说不定能提高产量。”

林晚秋连忙拿出笔记本,把施肥方案详细记下来,包括施肥时间、肥料种类、用量和方法,还向研究员请教了如何根据土壤情况调整施肥量,比如沙质土壤要多施有机肥,黏质土壤要少施氮肥等。周末的时候,她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把施肥方案告诉了林卫东,让他在小麦分蘖期按照方案施肥,还特意叮嘱他记录施肥后的生长情况。

没过多久,林卫东就回信了,信里说按照她给的方案施肥后,小麦长得更壮实了,叶片更绿,分蘖数量也多了不少,县农科所的技术员来看了,都忍不住称赞“这小麦长得比县里的示范田还好”。林晚秋看着信,心里满是欢喜,她知道,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终于派上了用场,也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的决心。

除了学习和实验,林晚秋还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她加入了学校的“三农协会”,这个协会主要是组织学生下乡调研,帮助农民解决种植难题,还会举办农业技术讲座和农产品展销活动。在协会里,林晚秋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都来自农村,有着相同的目标——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农民致富。大家经常一起讨论如何改良作物品种、如何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何帮助农村发展特色农业,每次讨论都让林晚秋收获满满。

大一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协会组织了一次下乡调研活动,目的地是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村庄——东风村。这个村庄主要种植玉米,但因为品种老化、种植方法落后,加上经常遇到病虫害,产量一直不高,村民们的收入也很低。林晚秋和同学们一起,挨家挨户地走访,跟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种植情况和遇到的难题,还在村里的晒谷场上举办了种植技术培训班,给村民们讲解如何选择优质玉米种子、如何科学施肥、如何防治玉米螟和大斑病等常见病虫害。

林晚秋还把合作社的成功经验分享给村民们,告诉他们成立合作社的好处,比如可以统一采购种子和肥料,降低成本;统一销售农产品,提高售价;还能集中力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村民们听了都很感兴趣,围过来问个不停,有的还拿出纸笔记录,村支书更是拉着林晚秋的手说:“晚秋同学,你说的合作社我们也想搞,就是不知道怎么弄,你能不能给我们详细说说流程?”

林晚秋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成立合作社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包括如何申请注册、如何制定章程、如何分配收益等,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和学校的地址,方便以后继续交流。调研活动结束后,村民们特意给学校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情系三农,助力振兴”,感谢林晚秋和同学们的帮助。学校也对林晚秋的表现给予了表扬,还授予她“优秀志愿者”的称号,把她的事迹写在了学校的宣传栏里。

大一的寒假很快就到了,林晚秋收拾好行李,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她在学校买了一些农业技术书籍和优质种子,想带回家给合作社的社员们看看。经过两天的路程,火车终于到达了县城,林晚秋刚走出火车站,就看到林卫东骑着自行车在等她,车把上还挂着一个布包。

“妹妹,你可算回来了!”林卫东快步走上前,接过她的行李,把布包递过去,“这里面是妈给你煮的红薯,还热着,你路上饿了吧?”他说着,还兴奋地跟她讲合作社的情况,“你上次说的施肥方案太管用了,小麦分蘖多了,长势特别好,估摸着明年开春能有个好收成。还有,咱们合作社的槐菊清润茶,县供销社又下了大订单,今年冬天能多赚不少钱!”

跟着林卫东回到家,王秀兰早就站在门口等着了,看到她回来,连忙迎上去,接过她手里的行李:“晚秋,可算回来了,路上累坏了吧?快进屋歇会儿,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屋里的桌子上已经摆好了饭菜,红烧肉、炒白菜、蒸红薯、玉米粥……满满一桌子都是林晚秋爱吃的,热气腾腾的,香气扑鼻。

吃饭的时候,林建国把合作社的账本拿出来,摊在桌子上,账本的纸页已经有些磨损,上面用铅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字。他笑着说:“晚秋,你看看,这是去年下半年的账本,夏收的玉米和番茄卖了不少钱,秋收的棉花也卖了好价钱,还有槐菊清润茶的分成,除去成本和给社员的分红,合作社还剩八千多块钱,比前年翻了一倍还多!”

林晚秋接过账本,仔细看了起来,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记得清清楚楚,还有社员们的分红记录,谁分了多少钱,签了名,都一目了然。她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满是成就感,这不仅是家人和社员们努力的结果,也是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发挥了作用。她抬起头,对家人说:“爸、妈、哥,咱们明年可以再添点新农具,比如播种机,这样春播的时候能省不少力,还能提高播种效率。”

寒假期间,林晚秋每天都会去合作社的田地里看看,穿着厚厚的棉袄,蹲在田埂上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和分蘖数,遇到有社员在田里干活,就跟他们聊聊天,问问他们遇到的问题。她还组织社员们召开了座谈会,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比如如何识别小麦的病虫害、如何进行冬季田间管理、如何规划明年的种植品种等。

她还提出了一个新想法:“等明年夏收后,咱们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再吸纳周边村子的五十户农户入社,把种植面积扩大到两百亩以上;另外,咱们还可以尝试种植经济作物,比如中药材黄芪和苹果树,黄芪市场需求大,价格高,苹果树三年就能结果,以后能给合作社增加不少收入。”

社员们听了林晚秋的提议,都纷纷表示支持,王大伯第一个举手:“晚秋,你读了大学就是不一样,想法比我们多,也比我们看得远!我们都听你的,你说种啥,咱们就种啥,你说咋干,咱们就咋干!”其他社员也跟着附和,眼神里满是信任。

寒假很快就结束了,林晚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人和社员们,背着行李回到了学校。大二的课程更加深入,除了专业课程,还增加了实验课程和实习任务,难度也大了不少。林晚秋更加努力地学习,她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期刊,了解最新的育种技术和研究成果,做了厚厚的读书笔记。

在实验课程中,林晚秋参与了一个小麦抗逆性育种的项目,指导老师是学校有名的李教授。她和同学们一起,在实验室里进行小麦种子的萌发实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和盐浓度条件,观察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在实验田地里,他们则设置了干旱、低温等处理组,观察小麦在不同逆境环境下的生长情况,记录株高、叶面积、生物量等数据,分析小麦的抗逆性差异。这个项目让林晚秋对作物育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高了她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暑假的时候,林晚秋按照学校的要求,去了地区农科所实习。农科所的专家们早就听说过她的事迹,知道她在老家组织了合作社,还改良了作物品种,对她很重视,让她参与了一个玉米新品种培育的项目,跟着农科所的张研究员学习。在农科所的日子里,林晚秋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和实验田地里,早上天不亮就去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上午在实验室里进行玉米花粉的采集和储存;下午进行人工授粉和杂交实验;晚上则整理数据,写实验报告,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有一次,农科所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出现了叶片发黄的情况,从底部的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专家们一时找不到原因,试了几种方法都没用。林晚秋看着发黄的玉米叶片,心里很着急,她仔细观察了玉米的生长环境,发现这片玉米地的土壤颜色比其他地方浅,还采集了土壤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pH值和养分含量分析。结果发现,这片土壤结果发现,这片土壤的氮元素含量仅为正常地块的三分之一,且pH值偏碱,影响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这正是玉米叶片发黄的根源。林晚秋立刻拿着检测报告找到张研究员,指着数据解释:“张老师,您看,这片地的氮含量太低,玉米分蘖期和拔节期需要大量氮肥,缺氮就会导致下部叶片发黄;而且土壤偏碱,还会抑制根系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加重叶片失绿。”

张研究员接过报告,反复核对数据后,眼中露出赞许的神色:“晚秋,你观察得太细致了!我们之前只考虑了病虫害和浇水问题,倒是忽略了土壤养分的检测。你说说,该怎么解决?”

林晚秋早有想法,当即提出方案:“首先得追施速效氮肥,比如尿素,每亩撒施二十斤,快速补充氮元素;其次要施点硫酸亚铁,调节土壤酸碱度,同时补充铁元素,缓解叶片发黄;另外,后续浇水要控制量,避免土壤板结,影响根系吸收。”

张研究员听完,立刻安排工作人员按方案操作。三天后,原本发黄的玉米叶片渐渐恢复了翠绿,新生的叶片更是油亮饱满,长势比之前还要旺盛。农科所的其他专家看到这一幕,都对林晚秋赞不绝口,有位老专家拍着她的肩膀说:“晚秋啊,你这孩子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懂实践,能把实验室数据和田间情况结合起来,比不少年轻研究员都强!”

这次经历让林晚秋更加明白,农业科研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必须扎根田间,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难题。实习期间,她还把农科所玉米新品种的种植技术要点记下来,整理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打算带回家给合作社的社员们参考。

实习结束时,张研究员代表农科所给林晚秋写了推荐信,信里详细描述了她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称赞她“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是农业领域难得的人才”,还特意提出,只要她愿意,毕业后随时可以来农科所工作,薪资和待遇都按骨干研究员标准安排。

林晚秋拿着推荐信,心里满是感激,但她婉拒了张研究员的邀请:“张老师,谢谢您的认可,不过我毕业后想回农村,我们村的合作社还等着我回去带领大家种更多好庄稼。以后要是农科所有适合农村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我肯定第一个申请在我们合作社试点!”

张研究员虽然有些惋惜,但也理解她的选择,笑着说:“好!有志气!以后你们合作社遇到任何技术难题,随时来找农科所,我们一定全力支持!”

回到学校后,林晚秋更加坚定了回乡的决心。她开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选题就定了“华北地区小麦抗逆性育种研究”——她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培育出更适合家乡气候的小麦品种,既能抗干旱,又能抗倒伏,让合作社的小麦产量再上一个台阶。

为了做好研究,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和实验田里。每天天不亮就去实验田观察小麦生长,记录不同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叶片卷曲程度、株高变化;晚上则在实验室里分析数据,研究小麦的抗逆基因表达。遇到不懂的问题,她就拿着笔记本去请教李教授,有时候一聊就是大半天,教授办公室的灯常常为她亮到深夜。

李教授很欣赏她的执着,不仅给她指导实验方案,还帮她联系了省农科院的基因检测实验室,让她能更精准地分析小麦的抗逆基因。有了这些支持,林晚秋的研究进展很快,不到半年就筛选出了三个抗逆性较强的小麦品系,实验田的数据显示,这三个品系在干旱条件下的产量比普通品种高15%以上,抗倒伏能力也提升了不少。

大四上学期末,林晚秋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初稿。她把研究过程、实验数据和结论都写得详细而清晰,还特意加入了“品种推广建议”部分,结合家乡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提出了适合合作社种植的方案。李教授看完初稿后,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晚秋,你的论文不仅学术性强,还很接地气,能直接指导生产,这才是农业科研该有的样子!”

在论文答辩会上,林晚秋思路清晰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面对评委们提出的“如何解决抗逆品种在高肥条件下的倒伏问题”“如何降低品种推广的成本”等问题,她都结合实践经验给出了合理的回答。最终,她的毕业论文以全票通过答辩,还被评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推荐参加省级优秀论文评选。

大四下学期,同学们都忙着找工作或考研,宿舍里每天都充斥着讨论面试、修改简历的声音。有同学劝林晚秋:“晚秋,你成绩这么好,还拿了农科所的推荐信,不如留在城市工作,待遇好,发展空间也大,回农村多可惜啊!”

林晚秋却笑着说:“农村才是我想扎根的地方,看着合作社的社员们靠种庄稼过上好日子,比在城市拿高薪更让我开心。”她不仅拒绝了农科所的邀请,还推掉了几家农业企业的高薪offer,一门心思准备毕业后回乡。

毕业离校那天,室友们都来送她。张芳抱着她的胳膊,眼眶红红的:“晚秋,真舍不得你走,以后我们想跟你学种庄稼,还能去你们合作社找你吗?”

“当然能!”林晚秋笑着点头,从包里拿出几张合作社的照片分给她们,“你们看,这是我们合作社的麦田,这是我们种的苹果园,等你们放假了,随时来玩,我带你们去田里摘果子!”

李娜则塞给她一本《作物育种新技术》,说:“这是我爸托人给我买的,里面有很多最新的育种方法,你带回去说不定能用得上。以后我们常写信,你要是需要什么资料,我帮你在学校图书馆查!”

告别了室友和老师,林晚秋背着行李,手里提着装满农业书籍和种子的箱子,再次踏上了回家的火车。火车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渐渐从高楼大厦变成了田野村庄,熟悉的麦田、河流、白杨树一点点映入眼帘,她的心里越来越激动——她知道,家乡的土地、家人的期盼、合作社社员们的笑脸,都在等着她回去。

火车到达县城时,林晚秋远远就看到了站台上的家人和社员们。林建国和王秀兰站在最前面,手里提着刚煮好的鸡蛋;林卫东举着一个写着“欢迎晚秋回家”的牌子,旁边还站着王大伯、李婶等十几个社员,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容。

“晚秋,欢迎回家!”林卫东快步跑过来,接过她手里的箱子,兴奋地说,“你不知道,咱们合作社的小麦今年又丰收了,亩产能达到一千三百斤,县领导都来视察了,还说要把咱们合作社评为‘全县农业示范基地’!”

林晚秋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听着他们热情的话语,心里暖得像开了花。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这片养育她的土地,才是她实现梦想的地方。未来,她要带着合作社的社员们,种出更多好庄稼,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让这片黄土地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