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文字的海洋”编写的《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小说主人公是林恩汉斯·冯·,喜欢看历史脑洞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小说已经写了161317字。
第三帝国的终结与新帝国的诞生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十四章:波西米亚铁砧
第一节:红利显现,扩张刺痛苏军神经
北波西米亚的晨光,透过乌斯季兵工厂的玻璃窗,洒在正在运转的生产线上。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修复后的机床,一枚枚7.92mm步枪弹从生产线上滚落,被装入木箱;隔壁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围着一辆缴获的苏制T-34/85坦克,对其发动机进行改造——这是冯·克劳斯部队控制北波西米亚后,分基地带来的“初期红利”,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滋养着这支战斗群。
短短半个月,乌斯季分基地已形成稳定产能:弹药生产线日均产出步枪弹1.2万发、手榴弹800枚,偶尔还能组装出少量75mm山炮弹;坦克维修车间不仅能修复缴获的苏制坦克,还能通过更换零件、优化火力系统,提升坦克的作战效能,截至目前,已有25辆修复改造后的T-34/85重新编入装甲突击群;拉贝河畔乌斯季的铁路编组站,则成了物资转运枢纽,从占领区征集的煤炭、钢铁,以及生产出的弹药、装备,都通过这里输送到各部队,让战斗群的后勤耐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但这份“红利”,很快就引来了更猛烈的风暴。苏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在得知冯·克劳斯部队不仅未被肃清,反而依托分基地不断壮大后,陷入了极大的焦虑。“一支装备日益精良的德军残部,盘踞在我们向柏林推进的侧翼,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切断我们的后勤线,威胁主攻方向的安全!”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在作战会议上拍案而起,语气中满是愤怒,“必须立即调集重兵,彻底铲除这股德军,绝不能让他们影响我们的整体战略!”
很快,苏军就制定了清剿计划:组建一支代号“雷霆集团军”的精锐部队,以第82步兵军为核心,加强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第11坦克旅(配备50辆T-34/85坦克),总兵力约1.5万人,由经验丰富的伊万诺夫中将指挥,从布拉格方向出发,由东向西直扑冯·克劳斯的立足点,首要目标是夺回拉贝河畔乌斯季,切断德军南北联系,最终将其压迫至埃尔茨山脉歼灭。
情报部门很快将苏军的动向传递到冯·克劳斯的指挥部。“将军,苏军‘雷霆集团军’已完成集结,兵力约1.5万人,坦克50辆,敌我兵力对比接近3:1,坦克数量更是悬殊。”情报参谋拿着报告,神色凝重,“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正面硬拼根本没有胜算。”
冯·克劳斯看着地图上苏军的推进路线,手指轻轻敲击桌面,沉吟道:“正面防御就是自杀。我们必须利用系统的指挥优势、部队的韧性,以及内线作战的便利,打一场机动防御战——以空间换时间,用要点消耗敌军,等他们疲惫时,再伺机反击。”
第二节:战略定调,机动防御谋破局
冯·克劳斯在指挥部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向军官们详细阐述了机动防御战的计划,将整个战役分为“弹性防御诱敌”“坚守消耗敌军”“集中力量反击”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明确了核心目标与兵力部署。
“第一阶段,弹性防御与诱敌深入。”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拉贝河畔乌斯季,语气坚定,“拉贝河畔乌斯季是苏军的首要目标,也是我们诱敌的关键。我命令贝尔曼中校,率领一个加强步兵团(约2500人)并配属反坦克营(配备30门反坦克炮、50具‘铁拳’火箭筒),驻守拉贝河畔乌斯季。战斗打响后,你们要依托预设的反坦克阵地和雷场,给予苏军先头部队重大杀伤,但绝不能死守一线阵地,要梯次向城区核心工事撤退,制造‘溃败’的假象,引诱苏军主力深入城区,陷入巷战泥潭。”
“第二阶段,坚守消耗敌军。”他转向负责后勤与情报的军官,“一旦苏军进入城区,巷战就是我们的主场。后勤部门要利用【基础后勤优化】科技,通过地下通道、夜间运输等方式,确保守军的弹药、医疗物资不断供;情报部门要实时监控苏军的兵力调动和后勤情况,为指挥部提供精准情报;我会通过系统,实时掌握守军的伤亡和物资存量,精准调配预备队和资源,让苏军在巷战中不断消耗锐气。”
“第三阶段,集中力量反击。”冯·克劳斯的目光变得锐利,“苏军深入城区后,侧翼必然暴露,后勤线也会拉长。我命令冯·维茨兰中校,率领山地团(约3000人),在苏军进攻期间,不断骚扰其后勤补给线,伏击运输车队、破坏桥梁,迫使苏军分兵保护交通;同时,将装甲突击群(由28辆修复改造后的T-34/85坦克、100名‘风暴’突击队员组成)隐蔽在拉贝河畔乌斯季以西的森林中,待机而动。等苏军疲惫不堪、侧翼出现漏洞时,装甲突击群立即发起突击,城内守军同步反击,一举瓦解苏军攻势。”
军官们仔细聆听着计划,原本凝重的神色逐渐缓和——冯·克劳斯的计划,既避开了苏军的兵力优势,又充分发挥了己方的长处,让他们看到了破局的希望。“请将军放心!我们一定按照计划执行,挫败苏军的清剿!”贝尔曼中校和冯·维茨兰中校同时起身,立正敬礼。
随着会议结束,各部队迅速行动,开始构筑防御工事、布设雷场、隐蔽装甲力量,一场针对苏军“雷霆集团军”的机动防御战,即将拉开帷幕。
第三节:浓雾突袭,苏军初攻遇阻击
几天后的清晨,北波西米亚被一场浓密的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足50米。这种天气,本是防御方的“天然屏障”,却成了苏军“雷霆集团军”发起进攻的绝佳时机。
凌晨5点,伊万诺夫中将下达进攻命令:“坦克旅在前,步兵随后,突破德军外围防线,尽快拿下拉贝河畔乌斯季!”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50辆T-34/85坦克冲破浓雾,向拉贝河畔乌斯季外围的德军阵地扑去;后面,1.2万名苏军步兵组成密集的冲锋梯队,踩着坦克的履带痕迹,快速推进。
此时,驻守外围阵地的德军士兵,早已按照计划进入战斗位置。他们躲在战壕里,透过浓雾,紧盯着前方传来履带声的方向。“注意!苏军坦克来了!”班长低声提醒,同时示意反坦克手做好准备。
当第一辆苏军坦克出现在视线中时,德军反坦克炮班长一声令下:“开火!”反坦克炮瞬间轰鸣,炮弹穿透浓雾,精准命中苏军坦克的正面装甲,坦克瞬间停在原地,浓烟从炮塔缝隙中冒出。紧接着,其他反坦克炮和“铁拳”火箭筒也纷纷开火,浓雾中不断传来坦克爆炸的巨响和士兵的惨叫声。
苏军先头部队没想到德军的防御如此顽强,短短半小时,就损失了8辆坦克、300多名步兵。“立即增派坦克,加大攻势!”伊万诺夫中将得知战况后,下令投入更多兵力——他坚信,只要突破德军的外围防线,德军就会溃败。
更多的苏军坦克和步兵涌入战场,德军外围阵地的压力骤增。贝尔曼中校看着不断推进的苏军,知道“诱敌”的时机已到,立即下令:“各部队梯次撤退,向城区核心工事转移!注意,撤退时要留下部分兵力断后,制造混乱,让苏军以为我们在溃败!”
德军士兵按照命令,一边向苏军射击,一边有序撤退,部分断后部队还故意丢弃了一些步枪、弹药箱,营造出“仓皇逃窜”的假象。苏军指挥官看到这一幕,果然误判德军已溃败,兴奋地向伊万诺夫汇报:“将军!德军抵挡不住了,正在溃败!我们请求全力追击,一举拿下拉贝河畔乌斯季!”
伊万诺夫中将大喜过望,立即下令:“全军追击!不要给德军喘息的机会!”苏军主力如同潮水般涌入德军撤退的路线,快速向拉贝河畔乌斯季城区推进,丝毫没有察觉,自己正一步步走进冯·克劳斯精心布置的陷阱。
第四节:巷战泥潭,苏军推进遇阻碍
上午10点,苏军先头坦克部队率先进入拉贝河畔乌斯季城区。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完好,看似空无一人,但隐藏在废墟、窗户、屋顶的德军士兵,早已做好了战斗准备。
“坦克继续推进,步兵肃清两侧房屋!”苏军坦克连长下令。坦克轰鸣着沿主干道前进,步兵则分成小组,逐一检查街道两侧的房屋。就在这时,屋顶突然传来枪声,一名苏军步兵应声倒地——德军狙击手正隐藏在屋顶的烟囱后,瞄准苏军步兵射击。
“有狙击手!快找掩护!”苏军步兵纷纷躲到墙角、坦克后面,向屋顶射击,但德军狙击手早已转移位置,消失在浓雾中。紧接着,街道两侧的房屋里,德军士兵突然冲出,手持StG-44突击步枪,向苏军步兵发起突袭;废墟中,“铁拳”小组也趁机出动,一枚火箭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一辆苏军坦克的侧面装甲,坦克瞬间爆炸。
苏军陷入了混乱——狭窄的街道让坦克无法展开,只能沿着主干道缓慢推进,成为德军“铁拳”小组的活靶子;步兵失去坦克掩护后,在德军的突袭下节节败退,伤亡不断增加。伊万诺夫中将得知战况后,愤怒地拍了桌子:“一群废物!连小小的城区都拿不下来!立即增派预备队,不惜一切代价推进!”
更多的苏军预备队涌入城区,但情况并未好转。德军士兵依托熟悉的地形,神出鬼没地发动突袭:有时在街道上设置路障,引诱苏军坦克停下,再用“铁拳”攻击;有时通过地下通道,绕到苏军身后发起偷袭;有时隐藏在废墟中,用机枪压制苏军,消耗其有生力量。
战斗持续到傍晚,苏军仅推进了不足2公里,却损失了15辆坦克、800多名步兵,而德军仅伤亡300余人。拉贝河畔乌斯季城区,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潭,将苏军主力牢牢困住,让他们寸步难行。
与此同时,冯·维茨兰中校率领的山地团,也在苏军后勤补给线上展开了行动。他们在苏军运输车队必经的桥梁上安装了炸药,当车队通过时,瞬间引爆炸药,桥梁坍塌,数十辆满载弹药、粮食的卡车坠入河中;在偏僻的乡村小路上,山地团士兵埋伏在树林中,待苏军运输车队靠近后,突然发起攻击,缴获了大量物资,俘虏了数十名苏军运输兵。
苏军的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前线部队的弹药、粮食开始出现短缺,伊万诺夫中将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
第五节:系统赋能,守军坚守不崩溃
拉贝河畔乌斯季的巷战,一打就是五天五夜,战况异常惨烈。德军守军虽然兵力不足,但凭借系统的赋能和顽强的意志,始终坚守着核心工事,未曾崩溃。
【基础后勤优化】科技,在这场坚守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后勤部门通过系统,精准计算守军的弹药、医疗物资消耗,制定了“夜间运输+地下通道输送”的补给方案:每天凌晨,补给车队关闭车灯,沿着偏僻的小路向城区输送物资;同时,士兵们利用战前挖掘的地下通道,将弹药、药品、食品从城外输送到城内各阵地。虽然补给量仅能满足守军的最低需求,但从未断绝——每当守军的弹药即将耗尽时,补给就会及时送达;每当伤员增多时,医疗物资就会送到医护人员手中。
“如果没有系统的后勤支持,我们恐怕撑不过第三天。”贝尔曼中校看着手中刚送来的弹药箱,感慨道。前几天,城内的医疗物资即将耗尽,不少伤员因无法得到及时救治而面临生命危险,就在这危急时刻,后勤部门通过地下通道,送来一批绷带、药品和抗生素,挽救了数十名伤员的生命。
【基础步兵装备改良】科技,也为守军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改良的StG-44突击步枪,在潮湿、多雾的巷战环境中,可靠性大幅提升,很少出现卡壳、故障的情况;改良后的手榴弹,爆炸威力更大、杀伤范围更广,成为德军对付苏军步兵的“利器”。“以前在潮湿天气,步枪经常卡壳,现在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专心对付敌人。”一名德军士兵一边擦拭着手中的突击步枪,一边说,武器的可靠性,无形中提升了士兵们的士气。
更重要的是,冯·克劳斯通过系统界面,能够近乎实时地掌握各连排的战况:哪个阵地伤亡较大、哪个阵地弹药不足、哪个阵地需要预备队支援,系统界面上都清晰标注。他根据这些信息,精准调配资源和预备队——将弹药优先输送到战斗激烈的阵地,将预备队派往伤亡较大的防线,确保每一份资源、每一名士兵都用在刀刃上。
即使在最艰难的第四天,德军守军的伤亡已超过1000人,部分阵地甚至只剩下几名士兵,但在冯·克劳斯的精准指挥和系统的赋能下,守军的组织度始终维持在临界点之上,没有出现崩溃的迹象。而苏军,在五天五夜的消耗战中,不仅伤亡超过3000人,坦克损失22辆,更重要的是,士兵们的士气早已低落,进攻锐气被彻底磨蚀,不少士兵甚至开始畏惧巷战,不愿再向前推进。
伊万诺夫中将看着迟迟无法突破的德军防线,以及不断传来的伤亡报告,变得越来越焦躁——他知道,再这样耗下去,苏军的后勤补给会彻底断绝,到时候只能被迫撤退。“立即投入所有预备队!明天一早,发起总攻,务必拿下拉贝河畔乌斯季!”伊万诺夫中将下达了最后的命令,试图做最后的挣扎。
第六节:时机成熟,装甲突击备出战
苏军即将发起总攻的消息,很快通过情报部门传递到冯·克劳斯的指挥部。冯·克劳斯看着系统界面上苏军的兵力部署:苏军主力集中在城区东部,准备明天的总攻;侧翼仅部署了少量步兵和装甲车,防御薄弱;同时,冯·维茨兰山地团传来消息,苏军的后勤补给线已被严重破坏,前线部队的弹药、粮食仅能支撑1-2天。
“时机到了!”冯·克劳斯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苏军主力疲惫不堪,侧翼暴露,后勤短缺,正是我们发起反击的最佳时机!”他立即下令:“通知贝尔曼中校,明天凌晨,城内守军做好反击准备,待装甲突击群发起进攻后,立即从城内向外反击,夹击苏军;通知装甲突击群指挥官,今晚23点,从隐蔽位置出发,向苏军侧翼的薄弱环节——第82步兵军与第11坦克旅的结合部移动,明天黎明时分,发起突击,直插苏军师级指挥所所在地;通知冯·维茨兰中校,继续加强对苏军后勤补给线的骚扰,防止苏军从后方调兵支援。”
当晚23点,隐蔽在拉贝河畔乌斯季以西森林中的装甲突击群,悄悄出发。28辆修复改造后的T-34/85坦克,关闭了车灯,沿着森林中的小路缓慢前进;100名“风暴”突击队员,乘坐装甲车,跟在坦克后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防止被苏军巡逻队发现。
装甲突击群指挥官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一旦突击成功,就能巡逻瓦解苏军的指挥体系,为整场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一旦失败,不仅会损失宝贵的装甲力量,还可能导致整个防御战功亏一篑。“所有人注意!保持安静,加快速度,务必在黎明前抵达指定位置!”指挥官通过电台,向各单位下达指令。
凌晨4点,装甲突击群顺利抵达苏军侧翼的薄弱环节。此时,苏军侧翼的守军大多已进入梦乡,仅留下少数岗哨在巡逻,丝毫没有察觉,一支精锐的装甲力量已悄然逼近。“各单位做好战斗准备!黎明时分,准时发起突击!”指挥官看着手表,等待着进攻的信号。
与此同时,拉贝河畔乌斯季城内的德军守军,也做好了反击准备。士兵们检查着手中的武器,补充着弹药,眼神中充满了斗志——他们知道,反击的时刻即将到来,只要坚持下去,就能挫败苏军的进攻,守住这片来之不易的阵地。
第十四章:波西米亚铁砧
第七节:黎明反击,装甲锐不可当
城内的苏军本就疲惫不堪,得知侧翼遭到德军装甲突击后,更是人心惶惶,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抵抗。部分苏军士兵见大势已去,开始丢弃武器,向后撤退;还有些士兵则直接放下武器投降,不愿再做无谓的牺牲。
装甲突击群一路势如破竹,上午7点左右,终于抵达苏军师级指挥所所在地——一座位于城郊的废弃工厂。此时,伊万诺夫中将正在指挥所得知侧翼失守、城内苏军溃败的消息,正对着参谋们大发雷霆,试图组织兵力反扑。
“将军!德军装甲部队已经到门口了!”一名参谋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语气中满是恐惧。伊万诺夫中将脸色骤变,刚想下令转移,工厂的大门就被德军坦克撞开,“风暴”突击队员蜂拥而入,将指挥所团团包围。
“放下武器!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突击队员们举着StG-44突击步枪,对着指挥所得意大喊。伊万诺夫中将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最终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手枪,下令部队停止抵抗。
苏军师级指挥所被攻克,指挥体系彻底崩溃,前线的苏军更是群龙无首,溃败之势愈发不可收拾。冯·克劳斯抓住战机,立即下令投入所有预备队,扩大战果——预备队沿着装甲突击群开辟的路线快速推进,追击溃败的苏军;城内的守军则彻底肃清城内残余苏军,随后出城与预备队汇合,形成合围之势,对苏军溃兵展开全面追击。
苏军“雷霆集团军”丢盔弃甲,一路向东逃窜,沿途留下了大量燃烧的坦克、废弃的武器装备和阵亡士兵的尸体。截至当天下午,德军已追击至莫斯特盆地以东,苏军被迫后撤数十公里,才勉强稳住阵脚,重整部队。
拉贝河畔乌斯季防御战,以冯·克劳斯部队的胜利告终。此役,德军共歼灭苏军4500余人、俘虏2000余人,击毁苏军坦克32辆、装甲车15辆、反坦克炮28门,缴获大量弹药、粮食和燃油;而德军仅伤亡1800余人,损失坦克5辆,以较小的代价,挫败了苏军师级规模的重点清剿。
第八节:乘胜扩张,控制卡罗维发利
击退苏军“雷霆集团军”后,冯·克劳斯部队的士气达到了顶峰。士兵们带着胜利的喜悦,稍作休整后,便按照冯·克劳斯的指令,向西发起扩张,目标直指此前与美军短暂对峙过的卡罗维发利(卡尔斯巴德)三角地带。
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位于捷克北波西米亚西部,连接德国南部与波西米亚腹地,不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还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轻型工厂,战略价值极高。此前,美军第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曾试图抢占这里,但被德军的武力威慑击退,此后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并未派驻重兵防守。
冯·克劳斯深知,夺取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不仅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还能将防线向西推进,直接与美军前锋部队形成稳定对峙,为后续发展争取更多空间。他下令:由冯·维茨兰山地团为主力,辅以一个装甲连和一个步兵连,组成扩张部队,快速向卡罗维发利推进,务必在美军反应过来之前,控制该区域。
扩张部队在冯·维茨兰中校的带领下,一路向西疾驰。沿途的捷克民众,得知德军击败苏军的消息后,态度明显缓和——此前他们对德军心存忌惮,但看到德军能抵御苏军的进攻,保护他们免受战火波及,不少民众甚至主动为德军指引路线、提供食物。
两天后,扩张部队抵达卡罗维发利城外。此时,美军仅在城内派驻了一个侦察连,负责监视德军动向,根本没有料到德军会如此迅速地发起扩张。“立即向美军侦察连发出通牒,要求他们在1小时内撤出卡罗维发利,否则我们将视为敌意行为,发起进攻!”冯·维茨兰中校下令。
美军侦察连指挥官接到通牒后,陷入了两难境地——他没有“与德军开战”的授权,且德军扩张部队的兵力远超自己,若强行抵抗,只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他立即通过电台向美军第3装甲师师长汇报情况,请求指令。
美军师长考虑到,此前与德军的短暂对峙中,已见识到德军的战斗力,且目前美军的核心战略是向柏林推进,不愿在波西米亚西部与德军陷入持久战,最终下令:“立即撤出卡罗维发利,退守德国边境,继续监视德军动向,等待进一步指令。”
1小时后,美军侦察连全部撤出卡罗维发利。扩张部队顺利进入城内,未费一兵一卒,就控制了卡罗维发利三角地带。消息传到冯·克劳斯的指挥部,他欣慰地说:“卡罗维发利的控制,让我们在波西米亚的立足之地更加稳固,也为后续的发展,打下了更好的基础。”
第九节:战后整合,分基地再添新力
控制卡罗维发利后,冯·克劳斯立即着手开展战后整合工作,将这片新占领区快速转化为新的分基地,为部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是指挥与后勤体系的搭建。冯·克劳斯将卡罗维发利城内最豪华的温泉酒店,改造成新的前沿指挥中心和士兵疗养所——酒店的会议室被改造成作战室,配备了系统终端和地图投影设备,方便指挥官制定作战计划;酒店的客房则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官的办公和休息区域,另一部分作为疗养所,收治在拉贝河畔乌斯季战役中受伤的士兵,让他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恢复伤势。
其次是生产体系的整合。卡罗维发利城内及周边,有多家生产农具、机械零件的轻型工厂,冯·克劳斯下令:组织技术人员对这些工厂进行改造,将部分生产线调整为军用物资生产线,主要生产步枪零件、手榴弹外壳和军用帐篷等基础物资;同时,将这些工厂与乌斯季、拉贝河畔乌斯季的分基地生产体系相连,实现资源共享、产能互补——乌斯季分基地生产的弹药,可通过铁路输送到卡罗维发利,再分发到西部防线的部队;卡罗维发利工厂生产的机械零件,可输送到乌斯季的坦克维修车间,用于坦克的修复和改造。
在人力整合方面,冯·克劳斯延续了此前的“筛选+动员”模式:一方面,对卡罗维发利的技术工人、工程师进行登记,通过系统筛查忠诚度后,邀请他们加入工厂生产,为其提供优厚的薪资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在当地招募青壮年,组建新的辅助部队,经过基础训练后,负责城市治安维护和防线巡逻,减轻正规部队的压力。仅一周时间,就有600多名技术工人加入生产,12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为部队补充了大量人力。
系统资源也随着新分基地的运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人力从5900人提升至8500人,石油从1250吨提升至1800吨(部分来自缴获的苏军燃油,部分来自卡罗维发利周边的小型燃油设施),弹药从3400吨提升至4500吨(各分基地产能稳步提升),钢铁从4100吨提升至5200吨(矿产网络持续产出),稀有材料从720吨提升至950吨(新控制了卡罗维发利附近的一座小型稀有金属矿)。
与此同时,冯·克劳斯还下令科研部门,启动下一项关键科技——【连排级战术协同】的研究。“经过拉贝河畔乌斯季战役,我们发现,基层单位的战术协同能力,直接影响战斗的胜负。”冯·克劳斯在科研会议上强调,“【连排级战术协同】科技,要重点提升连排单位之间的配合效率,让步兵、装甲兵、反坦克部队能更好地协同作战,进一步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第十节:危机暗藏,目光锁定比尔森
随着分基地的不断运转和势力范围的扩大,冯·克劳斯部队迎来了短暂的“黄金发展期”——兵力稳步增长至52000人,形成了更完整的编制;生产体系初步成型,物资供应日益稳定;与美军形成了微妙的对峙平衡,东线苏军也暂时无力发起新的进攻。
但冯·克劳斯深知,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更大的危机暗藏在平静之下。从东线来看,苏军“雷霆集团军”虽然受挫,但并未被彻底歼灭,经过休整和补充后,必然会卷土重来,且下次进攻的兵力和装备,一定会比这次更强大;从西线来看,美军虽然暂时采取观望态度,但绝不会容忍德军在波西米亚不断扩张,一旦美军完成向柏林的推进,或者找到合适的时机,很可能会对德军发起进攻,争夺波西米亚的控制权。
“我们没有时间沉溺于眼前的胜利,必须尽快提升实力,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好准备。”冯·克劳斯站在卡罗维发利指挥中心的地图前,目光凝重地看着南方——那里,坐落着捷克最核心的工业城市之一,比尔森。
比尔森之所以成为冯·克劳斯的下一个目标,原因极为明确:首先,比尔森拥有斯柯达兵工厂的核心资产——这座战前欧洲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虽然部分设备在战争中被破坏,但核心生产线和技术人员仍在,只要控制比尔森,就能修复斯柯达兵工厂,大幅提升部队的军工产能,甚至能自主生产坦克、火炮等重型装备;其次,比尔森周边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能为军工生产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彻底解决部队“资源依赖缴获”的问题;最后,控制比尔森,能将波西米亚的控制区连成一片,进一步巩固防线,为后续应对美苏的进攻,提供更广阔的战略空间。
“比尔森,是我们必须夺取的目标。”冯·克劳斯指着地图上的比尔森,对身边的军官们说,“拿下比尔森,我们就能拥有真正的核心军工基地,实力将实现质的飞跃,才能在美苏的夹缝中,站稳脚跟,甚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他立即下令:情报部门尽快收集比尔森的详细情报,包括守军兵力、防御工事、斯柯达兵工厂的受损情况;作战部门开始制定进攻比尔森的初步计划,重点考虑如何突破守军防线、保护斯柯达兵工厂的核心设备;后勤部门则加快物资储备,尤其是弹药和燃油,为进攻比尔森做好准备。
指挥中心内,军官们再次忙碌起来,新的作战计划开始酝酿,新的风暴,即将在波西米亚的南方拉开帷幕。而冯·克劳斯站在地图前,目光坚定——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他都必须拿下比尔森,为自己的部队,争取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18,500平方公里(控制捷克北波西米亚大部及卡罗维发利地区,约为捷克斯洛伐克战前领土面积的 约23.4%,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124%)
– 总兵力:52,000人(经历苦战有损耗,但整合部分战俘及占领区动员后,兵力仍稳步上升)
– 系统资源:
– 人力:8,500(控制区人口资源进一步开发)
– 石油:1,800(控制部分燃油设施并缴获可观)
– 弹药:4,500(军工生产体系初步成型)
– 钢铁:5,200(分基地网络矿产产出稳定)
– 稀有材料:950(控制矿区持续产出)
– 备注:成功击退苏军师级规模清剿,稳固并扩大了波西米亚控制区,与美军形成微妙对峙。下一步战略目标:向南进攻比尔森,夺取核心重工业基地。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