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舍的竹帘将午后的阳光滤成柔和的光斑,洒在陆晗释然含笑的脸上。那一句“是时候换一种活法了”,如同最终落下的定音锤,敲定了这场艰难谈判的胜利。
杜仲基心中波澜万丈,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沉稳。他知道,此刻的点头只是开始,后面还有更繁琐的细节和来自团队的巨大阻力需要攻克。
“晗哥,感谢您的信任。”杜仲基举起茶杯,以茶代酒,“这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决定,但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一个让您终身难忘的决定。”
陆晗也举起杯,与他轻轻一碰,眼神中闪烁着一种久违的、混合着冒险与期待的光芒:“希望我们这把赌对了。杜导,后面的事情,恐怕还需要你多费心。”他指的,自然是如何说服他那庞大的、保守的团队。
“分内之事。”杜仲基点头,“我会准备一份更详细的、针对您团队疑虑的补充说明。核心是强调这是一次‘战略性形象升级’,而非‘冒险’。具体的商务条款和风险控制方案,也会一并完善。”
离开茶舍,杜仲基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了邓潮和陈贺。电话那头,陈贺的欢呼声几乎要震破听筒,连一向沉稳的邓潮,语气中也带着明显的欣慰和期待。
接下来的几天,杜仲基几乎是不眠不休。他针对陆晗团队可能提出的每一个质疑点,都准备了详尽的应对方案和数据分析,将“风险”逐一转化为“机遇”,将“掉价”重新包装为“破圈”。这份堪比商业计划书的补充材料,连同陆晗本人的强烈意愿,最终形成了一股难以抗拒的力量。
在经历了几轮激烈的内部争论后,陆晗的团队终于勉强松口,同意陆晗以“特别嘉宾”的身份参与节目录制,并签订了一份条件极其苛刻(包括形象保护条款、最终剪辑审核权等)的短期合约。片酬远低于市场价,但杜仲基坚持保留了未来收益分成的可能性。
尽管条件严苛,但这扇最艰难的大门,终究是被撬开了一道缝隙。
一个微风和煦的下午,在杜仲基那间简陋的出租屋里,历史性的一刻到来了。
邓潮、陈贺、陆晗,这三位咖位、风格、处境截然不同的艺人,第一次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聚在一起。房间狭小,气氛却有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邓潮作为老大哥,主动打破了稍显尴尬的沉默,笑着对陆晗说:“欢迎加入我们这个‘不靠谱’的团伙,以后就要一起‘吃苦受罪’了。”
陆晗有些腼腆地笑了笑:“潮哥,贺哥,以后请多关照。我……没什么经验,可能会拖后腿。”
陈贺立刻插科打诨:“哎哟喂!晗哥您可别这么说!您往那一站就是流量担当!脏活累活有我和潮哥呢!您就负责帅,顺便展现一下您不为人知的幽默细胞就行!”
轻松的笑声顿时冲淡了陌生感。杜仲基看着眼前这三位:一位寻求突破的影帝,一位渴望翻身的谐星,一位意图转型的顶流。这个组合看似突兀,却暗含了巨大的戏剧张力和可能性。
他拿出那份已经被翻得有些卷边的策划案,铺在小小的茶几上:“三位老师,从现在起,我们就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哈哈哈哈哈》项目,正式启动!”
杜仲基简要重申了节目的核心规则和目标,强调了“真实”和“自力更生”的铁律。三人听得认真,邓潮不时提出一些关于安全性和执行细节的疑问,陈贺则已经开始脑补各种搞笑场面,陆晗虽然话不多,但眼神专注,显然在努力适应这种全新的合作模式。
“好了,蓝图已经绘就。”杜仲基合上策划案,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现在,我们面临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挑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人,缓缓说出了那个悬在每个人心头的问题:
“我们的启动资金,在哪里?”
兴奋的笑容凝固在脸上,现实的压力如同冷水泼下。是啊,再完美的创意,再强大的阵容,没有钱,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草台班子已经搭起,名角已然就位。
但大戏开锣的启动资金,还毫无着落。真正的“生存挑战”,从组建团队的第一天,就已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