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C文学
一个有营养的小说推荐网站
王宁小说从琅嬛玉洞开始长生章节免费阅读

从琅嬛玉洞开始长生

作者:诚华

字数:91963字

2025-10-21 19:03:42 连载

简介

从琅嬛玉洞开始长生》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东方仙侠小说,作者“诚华”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是王宁,一个充满个性和魅力的角色。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91963字,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从琅嬛玉洞开始长生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四章 筑基塑体 格物致知

那初次内功修炼所捕捉到的一丝微弱“气感”,如同在无尽黑暗的实验室中,示波器屏幕上第一次跃起的、虽微弱却清晰可辨的信号波形。它短暂、模糊,强度评级仅为可怜的1/10,持续时间不过寥寥数秒,但其意义却非同小可。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数据点,它更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他所假设的“意识-呼吸-能量(内力)”调控通路,至少部分是真实存在的,并非完全源于古人的臆想或隐喻。内功,这个看似玄奥莫测的体系,其底层很可能蕴含着某种尚未被现代科学充分认知的、基于人体复杂生理机制的可操作规律。

然而,紧随这“成功信号”而来的,是身体反馈回的、不容忽视的负面数据。仅仅是维持三刻钟的五心朝天盘坐,下肢的麻木和腰背肌肉的酸胀就持续了将近半个时辰才缓缓消退,这显示核心肌群与下肢血液循环耐受性极差。而演练那套被他视为“入门级生物力学模型”的《太祖长拳》时,暴露出的问题则更为严峻:核心肌群无力,导致转腰发力时下盘晃动,动作稳定性严重不足;上肢与下肢的绝对力量匮乏,出拳如柳絮,踢腿似无力,毫无劲道可言;心肺功能及肌肉耐力更是堪忧,仅仅打完一遍不连贯的套路,呼吸就已变得急促,额角见汗,心率明显加快。这具长期属于原主王瑾的身体,十数年如一日地沉溺于书山墨海与无望的情感内耗之中,严重缺乏最基本、最必要的体育锻炼,肌肉维度小,肌腱强度低,能量代谢水平平庸,可谓“文弱”到了近乎“残次”的程度,远远未能达到进行有效武学修炼的“硬件门槛”。

‘主要瓶颈确认:当前身体硬件基础(包括但不限于:肌肉绝对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最大摄氧量与效率、神经肌肉协调性、骨骼肌腱强度、基础代谢率)严重制约‘内力’软件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及成长上限,同时亦无法支撑外功招式所需的力学输出与体能消耗。问题优先级重新评估:立即将‘全面提升身体基础素质’设为与‘内功感悟训练’、‘武学理论梳理’并行,且在当前阶段更具紧迫性的核心任务。必须采用系统化、可量化的工程学与营养学方案予以解决。’

面对这显而易见的身体短板,王宁的内心没有丝毫的气馁、焦虑或自我怀疑。在漫长的科研生涯中,遇到瓶颈、发现预设之外的限制条件,乃是家常便饭。关键在于能否迅速、准确地识别问题本质,冷静分析其产生的多层次原因,并据此制定出逻辑严密、步骤清晰、可执行性强的解决方案。身体的孱弱,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复杂的、但完全可以被系统性攻克的“生物体功能优化工程”与“营养输入输出平衡”问题。

他立刻回到书房,重新审视并大幅修订了《武学初探实验计划 V1.0》。在新版本的计划中,“身体素质系统性强化工程”被提升到与“内力感知与引导训练”、“武学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三者并列的核心支柱地位,并专门开辟了独立的子计划文档,命名为《身体机能优化方案》,其中初步规划了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营养补给、恢复监测等多个模块。

第二天清晨,天光未亮,王宁便已自然醒来。生物钟的精准,是他多年科研生涯养成的习惯。他首先进行了例行的内功静坐尝试。依旧选择《基础吐纳诀》作为操作协议,环境、姿势、时间严格固定。这一次,在意识高度集中约二十五分钟后,下丹田区域再次传来了那熟悉的、微弱的温热感,持续时间约五秒,强度评级仍为1/10。‘数据记录:第二次尝试,气感现象重复出现,出现时间略有提前,持续时间与强度无明显变化。重复性得到初步确认,排除了首次的偶然性。关联变量:意识聚焦度。待验证变量:呼吸深度与节奏微调的影响。’

完成静坐,稍事活动身体后,他来到院中,开始《太祖长拳》的分解动作练习。他不再追求连贯性,而是将每一个招式拆解成独立的“力学单元”,反复练习,仔细体会重心转移、力矩产生、核心发力的细微感觉,并不断在脑中构建和修正相应的物理模型。

早餐时间过后,王宁正式召见了负责他饮食起居的厨娘周婶和负责杂役跑腿的少年阿吉。他需要将计划的第一步——营养补给和器械准备——落实下去。

周婶是个约莫四十多岁的妇人,身材微胖,面容敦厚,穿着干净的粗布衣裙,双手因长年劳作显得有些粗糙。她是山庄里的老人,原本是在大厨房帮佣,被临时指派来听雨小筑,心里对这个似乎有些“落魄”且“古怪”的老爷,既有几分敬畏,也有些许看不太起的疏离。阿吉则是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少年,身材瘦小,眼神灵活中带着怯懦,是山庄外围仆役的孩子,刚被调来不久,对这位新主人充满了未知的恐惧。

两人垂手站在书房外间,大气不敢出。王宁坐在书桌后,目光平静地扫过他们。他刻意调整了自己的呼吸和语调,模仿着记忆中王瑾那温和、甚至略带一丝中气不足的文弱语气,但说出的话语内容,却清晰、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周婶,”他开口,声音不高,却让周婶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自今日起,我院中的饮食,需做一番调整。”

“老爷您请吩咐,老身听着呢。”周婶连忙应道,心中却暗自嘀咕起来。这位老爷落水被救回来后,整个人给人的感觉就有些不对劲了。以前是温吞水似的,没什么脾气,也没什么存在感;现在虽然说话还是那般调子,但那眼神…那眼神看过来,仿佛能把你里外看个通透,让人心里发毛。

王宁缓缓说道,措辞尽量贴近这个时代的认知:“此番落水,元气损伤颇大。我翻阅了些医书古籍,深知此时需得以厚味填补,固本培元,强健筋骨乃是第一要务。因此,往后的膳食,需格外注重滋补之效。”

他一条条详细说明,如同在宣读实验材料清单:

“其一,每日早餐,鸡蛋必不可少,至少需两枚,以水煮或蒸成蛋羹为佳,易于消化吸收。”

“其二,午膳与晚膳,肉食乃重中之重。首选牛肉,其次鱼肉、鸡胸肉。烹制时务必清淡,少用油盐,尽可能保留食材本味。猪肝、羊肾等物,若有新鲜合适的,亦可每隔几日制备一些。”

“其三,各类蔬菜亦不可缺,尤其绿绿叶蔬菜,需每日保障供应。”

“其四,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需作为常备。”

“其五,主食米饭照旧,但可掺入三成小米或燕麦一同烹煮。”

“最后,牛乳或羊乳,每日早晚各送一碗过来。时令水果,适量供应即可。”

这一长串细致入微、且明显偏向“荤腥厚味”的要求,听得周婶目瞪口呆,脑子都有些转不过弯来。鸡蛋每日两枚?这已是富裕人家的吃法了!还要顿顿有肉,牛肉更是金贵!猪肝羊肾?那是下等人才吃来解馋的玩意儿!还有那牛乳羊乳,腥膻之物,除了孩童和病人,谁日日饮用?这…这比起王老爷以前那几乎堪称“清苦”、偏好素食淡饭的饮食习惯,简直是翻天覆地,判若两人!这般花费,就算老爷有些产业,长此以往恐怕也…而且,读书人不是讲究“清心寡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吗?这般大吃大喝,岂不有违圣人之道,与那田间力巴何异?

“老爷…”周婶脸上堆满了为难之色,声音都带着点颤抖,“这…这般安排,是否过于…过于油腻厚重了?老身只怕…只怕于您的贵体不宜啊。况且…这花费着实不小,庄子上的份例怕是…”

王宁早已预料到她的反应和顾虑。他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适时地流露出几分属于“文弱书生”的、因身体不济而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的疲惫与无奈,语气却更加斩钉截铁,不容商量:“周婶,我知你好意。然我此番落水,非同小可,寒气深入肺腑筋骨,非寻常汤药能速愈。此法乃是我从《千金方》、《食疗本草》等古籍中觅得的固本之法,关乎性命根基,绝非儿戏。银钱之事,你无需担忧,我自有计较,绝不会短了采买之资。你只管依我吩咐,尽心制备便是。若庄子上有人问起,或大厨房那边有何说道,你便直言,是我王瑾为调理落水后遗症,遵医嘱…不,是遵古籍所载之法,强健身体所需,一切后果,由我自行承担。”

他再次强调“落水后遗症”和“古籍所载”,将个人行为的突兀性归结于客观的健康需求和知识来源,并主动承担了可能引发的议论,彻底堵住了周婶的嘴。周婶看着王宁那虽然温和却异常坚定的眼神,知道再多说也无益,只得在心里叹了口气,暗忖这位老爷怕是落水伤了脑子,行为愈发古怪了,但面上却不敢表露,只得躬身应道:“是,老爷,老身明白了,这就去重新拟定菜单,今日午膳便按新法子来。”

打发了满腹疑虑的周婶,王宁将目光转向了惴惴不安的阿吉。

阿吉被他那平静无波的目光一扫,顿时觉得浑身不自在,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

“阿吉,”王宁开口道,语气依旧放缓,“我需你去找山庄内的木匠和铁匠,帮我打造几样物事。”说着,他从书桌上拿起一叠他熬夜绘制的草图。图纸是用工笔细描而成,线条精准,比例协调,每个部件都标注了详细的尺寸、用料要求(如“需用硬柞木”、“铁链环扣需牢固焊接”等),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受力分析示意,虽工具简陋,却透着一股严谨的工程图纸气息。

“老…老爷您要打造什么物件?”阿吉既好奇又紧张地凑上前,伸长脖子看去。只见纸上画着些他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东西,既不像家具,也不像农具,更不像读书人用的东西。

王宁耐心地指着第一张图,那是一个结构简单的立架,中间一根横杠,高度似乎可以调节,下方有基座埋入土中,旁边还标注了埋深和加固要求。“此物名为‘引体架’,需用最结实的硬木打造,埋入院中东南角那片空地上,务求稳固,纵有人悬挂其上剧烈晃动亦不能有丝毫松脱。”这是他设计的基础背部与上肢力量训练器械。

接着是第二张图,画着两个带有弯曲弧度的木质手柄,中间以数节铁链连接,铁链中段设计了一个可拆卸的挂钩,用于加挂不同重量的石锁或特制铁块。“此物名为‘提拉器’,手柄需依照人手掌形状打磨圆滑,并包裹一层软布以防磨伤。铁链务必坚韧,环扣需工匠精心打制,确保承重安全。”这是简易的、可调节负重的全身性力量训练工具,模拟杠铃和哑铃的部分功能。

第三张图,是一个硕大的、圆柱形的袋子,图示表明内部填充干燥黄沙与柔软碎布的混合物,袋口以牛皮绳扎紧,悬挂在一个坚固的木质或铁质框架下,垂吊高度可调。“此物名为‘击打沙袋’,外包需选用上等厚牛皮,至少三层缝合,确保耐磨抗打击,不易破损。”用于训练拳、肘、膝、腿的击打力量、硬度、发力技巧以及抗击打耐受度。

第四张图,则是一个用韧性藤条编织成的、直径约两尺的圆环,上面用细线划分出不同大小的网格区域,固定在一个可移动的木质支架上。“此物名为‘精准靶’,用于在五步、十步、十五步外,投掷这般大小的鹅卵石,”王宁随手从笔洗里捞起一颗光滑的小石子示意,“要求石子能穿过指定的网格。需做得轻便,便于移动摆放。”这既是为未来可能接触的暗器手法做准备,更是锻炼手眼协调性、视觉聚焦能力与神经控制精度的绝佳方法。

阿吉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古怪玩意儿,脑子里一团浆糊。引体?提拉?击打沙袋?精准靶?老爷一个读书人,要这些力巴武夫才用的东西做什么?难道读书读傻了,想去考武状元不成?可这年纪…也太晚了点吧?

“老爷…这…这些东西,做来何用啊?”阿吉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巨大疑惑,脱口问道。

王宁脸上露出一丝属于“落魄书生”试图强身健体却不得其法、故而求助于“偏方”的窘迫与执着,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点自嘲又认真的意味:“唉,阿吉啊,你有所不知。此番湖中历劫,方知一副好筋骨的重要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若无强健体魄支撑,终究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这些器具…乃是我从一些散佚的古籍杂录中偶然见得,据记载乃古时导引术士或边军用以打熬筋骨、循序渐进之法。我欲效仿之,看能否有所裨益。你只管按图去找手艺好的匠人打造,银钱不是问题,但务必要求他们做得坚固、耐用、安全。若有匠人好奇问起,便说是我王瑾读书闲暇,用以活动筋骨、聊作健身之趣的玩物,不必大惊小怪。”

他将行为动机巧妙地包装在“落水感悟”、“古籍杂录”、“导引术士”、“边军之法”以及“读书人健身之趣”这几重外壳之下,既解释了行为的突兀性与不合常理,又最大限度地符合了他目前“书呆子”兼“落水后行为异常”的人设,可以有效降低外界的好奇与深究。

阿吉虽然听得云里雾里,觉得老爷这想法实在是离奇古怪,但既然老爷吩咐得明白,又有充足的银钱可使唤那些匠人(匠人们巴不得有这等稀奇活计,工钱还好商量),他便也不再深想,接过那叠绘制精良的图纸,恭敬地应道:“是,老爷,小的记下了,这就去找刘木匠和张铁匠。”

待两人都领命离去,王宁走到院落中央,开始了今日的“适应性体能训练”。没有现成的器械,他便充分利用自身重量和环境进行训练:靠墙静蹲,感受股四头肌的灼烧感;以石阶为支撑进行倾斜式俯卧撑,体会胸肩臂的发力;仰卧于蒲团之上进行卷腹,激活核心肌群;原地高抬腿,提升心肺心率……每一个动作,他都严格遵循自己设定的组数、次数和间歇时间,仔细感知着目标肌群的收缩、拉伸、酸胀乃至力竭时的颤抖,并随时在脑中的训练日志里记录下详细的身体反馈。

‘靠墙静蹲,第一组持续六十息(约一分钟),大腿前侧酸胀感明显,评级中度;第二组持续四十五息,肌肉颤抖,力竭…记录:股四头肌、臀大肌为显著薄弱环节,需重点强化。倾斜俯卧撑(高度及腰),第一组完成12次,肩前束与肱三头肌疲劳感显著;第二组完成8次,动作变形…记录:上肢推力肌群基础力量严重不足。原地高抬腿,持续一百五十息,呼吸急促,心率估计超过140次/分…记录:心肺功能与下肢耐力需同步提升。’

他的训练过程毫无“武道”的飘逸或美感,只有精确到肌肉群的目标定位、冷酷到近乎无情的重复执行,以及对自身生理反应一丝不苟的监测与记录。汗水很快便浸湿了他单薄的里衣,在深秋的微凉空气中蒸腾起淡淡的白气,呼吸也变得粗重而规律。但这具久未经充分调动的身体,在被如此系统、如此深度地激活时,所反馈出的那种疲惫中的活力,酸痛中的成长感,却让他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自身这具“生物仪器”进行深度调试与优化的掌控愉悦。

下午的大部分时光,他则再次沉浸在了琅嬛玉洞那浩瀚的武学典籍海洋之中。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最基础的吐纳法与拳脚图谱。他开始有计划、有方向地向更深层的理论区域探索。他重点搜寻那些带有总纲性质、原理性论述的典籍,例如某些高阶内功心法的开篇总诀、上乘轻功的身法要义精解、以及一些知名门派对于“气”、“劲”、“意”、“神”等核心概念的独特阐述与辨析。

他依旧随身携带着他的《观察日志》和炭笔,但记录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他不再仅仅是机械地抄录典籍原文,而是开始进行高强度的归纳、对比、交叉验证与理论提炼。他将不同的武学理论体系,视为不同的、基于观察和经验总结的“科学假说”或“技术发展路线图”。

“《秋水心法》总纲强调‘意如流水,无孔不入,绵绵不绝,后劲悠长’,其内力特性描述偏向持续性、渗透性与稳定性…假设其能量(内力)运行模式偏向低频率、长波长、高 coherence(相干性)?其‘意’的运用,是否类似于一种温和的、持续的神经调制信号?”

“《燃木刀诀》内力运转口诀‘心火炽燃,焚尽八荒’,追求瞬间的极致爆发与破坏力…其能量代谢模式可能高度依赖于无氧酵解途径,短时间内产生大量能量同时,也积累了显著的‘代谢副产物’(这或许对应武学描述中的‘火气’、‘燥热’乃至‘走火入魔’的生理基础?)。”

“《凌波微步》残篇中提及‘依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步履间合天地生克之理,趋吉避凶,妙到毫巅’…这能否理解为一种高度复杂的、基于特定数学模型(八卦方位可视为一种空间坐标与状态标记系统)的空间几何优化算法与实时概率预测机制,用于在动态对抗中计算并选择最优的闪避路径与移动策略?”

“各门各派内功均核心围绕‘经脉’概念构建运行体系,但细究之下,不同典籍对于主要经脉的走向、细微分支、以及各经脉具体功能的描述,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这暗示了‘经脉’系统可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性?或者,‘经脉’本身并非单纯的物理管道,而是某种更高维度的能量信息结构在三维肉体上的投影或映射,不同的内功心法,相当于使用了不同的‘观测仪器’或‘解码协议’,从而导致了对同一 underlying reality(底层实在)的不同描述?”

他将这些思考、假设和疑问,分门别类地记录在日志的不同区域,并尝试用自己熟悉的科学概念进行类比和翻译。这个过程,更像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在研读不同的宇宙模型报告,或者一个系统生物学家在对比不同的细胞信号通路图谱,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发现的乐趣。

傍晚时分,周婶带着两个小丫鬟,提着一个大大的食盒,再次来到了听雨小筑。她脸上依旧带着几分忐忑,将菜肴一一布在偏厅的饭桌上:大碗明显能看到黄色小米混杂其间的米饭,一盘保持完整形态、仅用姜葱清蒸的肥大鲈鱼,一碟切得齐整、色泽白皙的鸡胸肉,一碟翠油油的焯水菜心,一碗飘着几粒枸杞和淡淡油花的猪肝汤,以及一小碗散发着轻微膻气的羊奶。

看着这桌与他过去饮食习惯截然不同、分量十足且明显偏向高蛋白的晚餐,王宁面色平静如水。他走到桌边坐下,拿起筷子,如同进行一项必要的能量补充程序,开始进食。他吃得很慢,细嚼慢咽,充分感受食物的质地和味道,但目标明确——将这些食物视为修复今日训练造成的肌纤维微损伤、合成新的肌肉组织、补充肝糖原储备所必需的“特种燃料”和“高级建筑材料”。他一丝不苟地完成着“摄入任务”,尽管羊奶的膻味让他微微蹙眉,但他还是面无表情地将其饮尽。

味道虽然大多清淡,保留了食材的原味,但那种实实在在的饱腹感,以及食物下肚后身体逐渐弥漫开来的、不同于以往的温热感(这或许与蛋白质较高的食物热效应有关),都与他之前食用那些清淡寡油饮食后的感觉截然不同。这是一种更为充实、更具支撑力的生理感受。

夜幕彻底笼罩了曼陀山庄,听雨小筑内只点亮了一盏油灯,昏黄的光晕在书房内摇曳。王宁坐在灯下,铺开纸笔,开始整理和归档今日所有的收获与数据:体能训练的详细记录与身体反馈分析、内功修炼的气感出现时间与强度变化、从琅嬛玉洞摘录的武学理论要点与个人思考批注、以及对于新饮食的初步生理感受评估……所有信息都被他分门别类,以极其严谨的格式,记录在相应的日志和计划书中。

他偶尔会停笔,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清冷的夜风吹入,带走一室的沉闷。窗外,竹影婆娑,月色朦胧,万籁俱寂。身体各处传来的、因白日锻炼而产生的、清晰而深刻的轻微酸痛感,如同无数个微小的信号发生器,在不停地提醒着他这具身体的现状以及正在发生的、积极的改变。前路依旧漫长,身体的基础改造是一项浩大工程,绝非旦夕之功;武学理论的海洋更是浩瀚无涯,深不可测。

然而,在他的心中,却没有丝毫的急躁、迷茫或畏难情绪。有的,只是按部就班执行计划的绝对冷静,是对于每一个微小进步和数据积累的珍视,是对于一步步揭开这个世界底层物理规律与生命奥秘的、强烈而纯粹的期待与热忱。

科学的锻炼,理性的饮食,系统的学习,严谨的记录……这一切看似枯燥乏味、按部就班的举动,都只是为了那一个终极目标——将自身这具一度孱弱的躯体与心智,打造、淬炼成最完美、最可靠、最强大的实验载体与探索工具,以此去叩问那武道的极致巅峰,去探寻那内力能量的本质,乃至最终,去触及生命存在的终极奥秘。

筑基塑体,格物致知。这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已然在他脚下清晰地铺展开来,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每一个环节都闪烁着理性与智慧的光芒。他知道,最快的捷径,就是脚踏实地。而他已经,稳稳地踏出了这至关重要的、系统性自我改造的第一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