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的刊行,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分量不轻的石子。其言语通俗,图示清晰,所列之法又多是经验之谈与切实可行的改良,不仅在皇庄与八旗田庄中迅速流传开来,甚至一些留心农事的地方官员,也设法寻来抄录,在辖地内择选试行。一时间,“瑞嫔娘娘”之名,在前朝务实派的官员中,也有了不小的声望。
长春宫内,青蕊的生活却依旧保持着某种规律性的忙碌与宁静。暖棚内的作物随着季节更替轮换,番茄苗已然开花,挂着青涩的小果,引得常来的阿哥们啧啧称奇。那改良煤炉在造办处工匠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更耐用的陶土配方,虽仍比不上铁器,但已能投入使用,康熙已下旨在内务府下属的一些作坊和仓库率先推广,以节省木炭。
这一日,春光烂漫,胤禛与胤禵兄弟俩下了学堂,又径直来了长春宫。如今这里几乎成了他们除上书房外最常驻足的地方。今日胤禛手中还拿着一卷图纸,神色间带着几分兴奋与思索。
“瑞嫔娘娘,”他规规矩矩行完礼,便将图纸在石桌上铺开,“这是工部呈送的关于京西一处皇庄附近水利的图样。庄头上报,今春雨水不足,高地之田引水灌溉甚是艰难,需人力担水,费时费力。儿臣……儿臣观此图,见有溪流经过,便想起了娘娘昔日曾提及的‘水车’之利。”
青蕊低头看去,那是一幅绘制得颇为精细的局部地形图,清晰地标出了田亩、溪流与高差。她心中微动,胤禛如今已不再满足于宫苑内的“格物游戏”,开始主动关注起宫外的事务了。这是一个极好的迹象。
“四阿哥有心了。”青蕊赞了一句,目光落在图纸上那条蜿蜒的溪流上,“利用水力,确是省人力的好法子。你可知,水车亦有多种形制,需因地制宜。”
她让德顺取来炭笔和几张糙纸,一边画一边讲解:“若水流湍急,落差较大,可用‘筒车’,以水流冲击轮叶,带动轮轴旋转,轮缘系有竹筒或木筒,升至高处时,便可自动将水倾入渡槽,流入田间。”她寥寥几笔,勾勒出筒车的大致结构与工作原理。
“若水流平缓,则可用‘翻车’,又名‘龙骨水车’,以人力或畜力驱动,利用刮板链条将水从低处带往高处。”她又画了翻车的简图。
胤禛听得极其专注,目光随着青蕊的笔尖移动,不时发问:“娘娘,这筒车轮叶角度,是否需与水流方向相合?其大小又与汲水高低、水量多寡有何关系?”
这些问题已然触及了流体力学与机械设计的初步原理。青蕊心中欣慰,耐心解释道:“轮叶角度确需讲究,以便更好承接水力。至于大小高低,则需计算……嗯,需根据溪流速度、汲水高度以及所需水量来综合考量,并非越大越好。这其中涉及之力学权衡,需在实践中反复调试方能得宜。”
她没有给出精确的公式,而是强调了“实践”与“调试”的重要性。
一旁的胤禵虽然对引水灌溉兴趣不大,却对那能自己转动的“筒车”模型产生了浓厚兴趣,拿着青蕊画的简图,嚷嚷着要让造办处给他做个小的放在太液池里玩。
青蕊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十四阿哥若喜欢,改日我们便一起动手,做个微缩的模型可好?用竹篾和木片即可。”
“好!一言为定!”胤禵高兴地拍手。
胤禛却依旧沉浸在那水利图中,他指着图纸上一处标记为“旧渠淤塞”的地方,蹙眉道:“娘娘,即便有了水车,若渠道不畅,亦是枉然。清淤浚河,亦是耗费人工的大项。”
“四阿哥所虑极是。”青蕊点头,“水利之事,乃系统工程,需统筹规划。不仅要有提水之器,还需有输水之渠,蓄水之塘。甚至,可在渠道关键处设下闸门,以调控水量,旱时放水,涝时闭闸。”
她顺势提出了“闸门”的概念,并用一个简单的杠杆原理,解释了如何用较小的力气启闭较重的闸板。这又将问题引向了更基础的力学。
胤禛眼中闪烁着豁然开朗的光芒。他忽然起身,对着青蕊深深一揖:“谢娘娘教诲!胤禛今日方知,格物之理,竟能与国计民生如此息息相关!往日只知死读圣贤书,竟是井底之蛙了!”
他这话语出自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之口,带着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重与觉悟。
青蕊连忙扶住他:“四阿哥快快请起。你能有此悟性,心怀天下,实乃皇上之福,大清之福。圣贤书明理,格物致知则能实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她适时地肯定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给人以离经叛道之感。
这次关于水利的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胤禛不仅详细记录了筒车、翻车、闸门的原理和可能的应用场景,还就如何测算水流速度、如何估算用工等实际问题向青蕊请教。青蕊则引导他思考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制定计划,将一个大问题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逐一解决。
末了,胤禛郑重地将那张水利图和自己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的纸张收好,语气坚定地说:“娘娘,儿臣想将此图与今日所思,呈报皇阿玛,并请旨去京西皇庄实地勘察一番!”
青蕊看着他眼中那簇被点燃的、名为责任与求知欲的火焰,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历史的轨迹,或许正在因她这只蝴蝶的翅膀,而发生着细微而深刻的偏转。
“四阿哥有此志气,甚好。”青蕊温和地鼓励道,“实地勘察,方能知其究竟。只是需注意安全,多带人手,凡事多看多问,切勿莽撞。”
“儿臣谨记娘娘教诲!”胤禛再次行礼,这才与依旧惦记着做水车模型的胤禵一同离去。
几日后,康熙帝果然在皇四子胤禛的再三恳请之下,准允了他前往京西皇庄实地勘察的奏请,不仅派遣了数名工部的资深吏员随行协助,还特意调拨了一队御前侍卫沿途护卫。此事在深宫之中起初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众人都以为这不过是少年皇子一时兴起的好奇之举。然而,当胤禛在外奔波数日,风尘仆仆地返回紫禁城,郑重其事地向父皇呈递上一份虽然笔触尚显稚嫩、却数据详实可靠、图文并茂的勘察报告时,朝堂上下都不禁为之侧目。这份奏报不仅精确标注了各处水车的建议安装位置,详细列出了渠道清淤的具体实施方案,更难得的是还附上了用工物料的初步估算清单。康熙端坐在龙椅之上,凝视着跪在丹墀之下、面容因日晒而略显黝黑、眼神却格外清澈明亮的少年皇子,手中捧着这份沉甸甸的奏折,竟久久未能言语,深邃的目光中闪烁着复杂难明的神采。
“这些都是你亲眼所见,亲手所算?”康熙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回皇阿玛,儿臣不敢欺瞒。实地测量有吏员协助,数据核算儿臣反复验算,图纸亦是儿臣根据瑞嫔娘娘讲解之原理,结合实地情形所绘。”胤禛声音沉稳,条理清晰。
康熙挥了挥手,让他退下。御书房内只剩下他与梁九功。
“瑞嫔……”康熙指尖敲着御案,目光深邃,“教导皇子,倒是一把好手。”
梁九功躬身赔笑:“瑞嫔娘娘心思灵巧,又能引导阿哥学以致用,确是难得。”
“学以致用……”康熙重复着这四个字,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他想起自己幼年登基,亦是在实务中摸爬滚打,深知“知行合一”之重要。瑞嫔此举,无形中暗合了他的治国理念。
不久后,京西皇庄的水利工程便依着胤禛的报告(经工部官员复核修正后)开始动工。消息传回,青蕊在长春宫听闻,只是微微一笑,继续侍弄她那些已然开始泛红的番茄。
春日和煦的阳光温柔地洒落在长春宫的庭院里,带着生命活力的春风轻轻拂过,送来草木萌发时特有的清新气息。精心修建的暖棚内,排列整齐的番茄植株郁郁葱葱,鲜红的果实犹如颗颗红宝石般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青蕊轻移莲步走近,小心翼翼地摘下一颗完全熟透的番茄,放在掌心细细端详片刻后,才轻轻咬下一口。顿时,酸甜可口的汁液在口腔中弥漫开来,带来令人愉悦的味觉享受。
这清新自然的滋味,恰如她此刻澄明宁静的心境,既踏实安稳又充满期待。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精心播撒的种子,无论是实际种植在田间地头的作物种子,还是播撒在那位年轻继承人稚嫩心田里的智慧种子,都已经在这片沃土中悄然扎根。这些种子正在积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迎来蓬勃生长的美好时刻。而她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景象,投向了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的更为宏大的格局,那盘需要精心谋划的国家发展大棋。

维C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