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由著名作家“赤军”编写的《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小说主人公是周勃张居正,喜欢看小说推荐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小说已经写了159922字。
中国宰相的非正常死亡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南门立木
改革当然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平民百姓,二是世袭贵族。平民百姓并非不愿意变更旧法,但他们更希望生活安定,不知道商鞅颁布的新法能够持续多久,如果三天两头变更,朝令夕改,再好的法令也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只能使他们无所适从。
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商鞅制定好了新法,在颁布执行前先搞了一个试验。他找了根三丈长的大木头立在国都雍城的南门,招募民众,许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去北门,就赏赐给他“十金”。当时所谓的金,并非真正的黄金,而是指的铜,铜可以用来铸钱,可以做高级器皿,更可以铸造工具和武器,在当时的价值和后世的黄金不相上下。
当时的城池都很小,估计从雍城南门跑到北门,也不过半顿饭的功夫,那根木头虽然粗大,要扛着它穿过整个城池,也不是件很难办的事情。就为了这么一件小事,竟然说要赏赐十斤铜,百姓们都觉得新鲜,可是又怕上当受骗,所以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却谁都不愿意动手。
隔了一天,商鞅看没人肯搬木头,就加重赏格,许诺说要赐给能搬的人“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个大汉站出来,心说大不了上当受骗,也费不了我多少力气,于是扛起木头就走。他把木头搬到北门,那里真的早就有商鞅的部下等着呢,当场兑现承诺,付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向百姓表明,商鞅讲话是算数的,不会欺骗群众。他说要变法,那就一定会变法,法令颁布后即不会轻易修改——经过了这次试验以后,商鞅才开始正式颁布他的改革法令。
新法颁布下去以后不久,都城中很多人都跑去商鞅那里,表示说:“这些新法太严苛了,对百姓来说太不方便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居住在都城中,能够见到高官商鞅,并且敢去发表自己意见的,不是贵族也是上层平民,而不会有普通百姓掺杂在其中。这些人的后台是在秦国掌握权势的世袭贵族,他们看到商鞅的态度很坚决,没有转寰的余地,又看到秦孝公完全支持商鞅的变法措施,于是就怂恿着太子驷故意去触犯新法,想给商鞅来个难堪。
奖励军功,压抑贵族,这些措施肯定是会使贵族们跳脚的,他们很想看看碰上国君的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国君触犯了法令,商鞅将会怎样处置。处罚太子吗?那是不可能的,孝公绝对不会答应;放过太子吗?则商鞅的威信就会下降,他说的话再没人肯信,变法也就会不了了之了。
商鞅知道此事后,毫不客气地禀报孝公说:“新法所以不能广为推行,是因为在上位者不肯遵守。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随意处置,但可以惩罚太子身边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太子,才会闹出事来。”于是派人逮捕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狠狠打了一顿板子,又捉住另一位老师公孙贾,施以“黥刑”。
所谓“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一辈子也抹不去,成为永久性耻辱的标志,对于当时的贵族士大夫来说,这比杀了他更狠,让他从此抬不起头来。这两个人的氏不是“公子”就是“公孙”,可见都是与秦君有血缘关系的世袭贵族,商鞅拿他们开刀,也是想要杀鸡儆猴,给所有贵族们一个严重的警告。
据说经过这两件事情,既安定了百姓之心,又警告了世袭贵族,新法终于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了。新法执行了十年,史书上记载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那些最初说新法不便于民的人纷纷跑来恭贺商鞅,说:“您做得对,新法真是好东西,对老百姓和国家都太有利了。”商鞅冷笑着说:“这些都是故意捣乱的家伙。”下令把他们流放到边远地区去。
当然,守旧势力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大约在公元前342年前后,公子虔再次跳了出来,违犯新法。这次商鞅更不会轻饶他,将其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

维C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