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乔掂了掂手里的包裹,分量惊人。
这重量,不像是信。
邮递员帮着她把那个巨大的军绿色帆布包扛上楼,一边擦汗一边感叹:“妹子,你家男人可真实在!我送了这么多年信,就没见过往家里寄这么大包裹的!”
苏乔笑着应了,道了谢,关上门。
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下来。
她将包裹放在客厅的地毯上,用一把从空间里取出的瑞士军刀,利落地划开帆布包外面缠绕的粗麻绳。
包裹散开。
没有华丽的包装,只有最朴实的震撼。
一沓沓用牛皮筋捆扎得整整齐齐的大团结,如同砖块般码放着,旁边是厚度同样可观的各色票证。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布票,肉票,甚至还有几张在这个年代极难搞到的工业券和自行车票!
这数量,比上次多了一倍不止。
而在钱和票的最上面,静静地躺着一个牛皮纸信封。
苏乔的心,没来由地跳了一下。
她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
熟悉的、力透纸背的字迹,但这次,明显比上次要潦草、急切得多,笔锋的顿挫间,仿佛能看到书写者内心的焦灼。
“苏乔同志:”
称呼依旧是公事公办的。
但内容却完全不同。
“信已收悉。家中之事,不必惊慌。我已去电县武装部刘部长,他是我的老战友,若再有人上门骚扰,或遇任何无法解决之难题,直接去武装部找他,报我的名字即可。万事以自身安全为要,切勿与人发生争执。”
信到这里,顿了一下。
下面另起了一段,字迹更加用力,几乎要划破纸背。
“上次所寄钱票恐有不足,此次一并补上。缺什么就去买,不要节省。房子若不安全,刘部长会帮你安排更妥当的住所。切记,勿要委屈自己。”
短短几行字,没有一句安慰,却句句都是安排。
没有一句软话,却处处都是“有我担着”的强硬。
苏乔捏着信纸,眼前几乎能清晰地浮现出顾长风收到她那封“绿茶信”后的模样。
他肯定是在办公室里,皱着他那英挺的剑眉,将信纸看了不下十遍。
然后,他会坐立不安,烦躁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手指无意识地收紧,喉结滚动。
最后,这个习惯用行动解决一切的男人,会拿起电话,动用他所有的关系,去为千里之外的她,铺平所有道路,清除一切障碍。
好家伙。
这冰山,是被我一封信给炸毛了?
不用怕的嘛,我一个弱女子也是可以搞定一切的。
我那只是逗逗你。
苏乔的唇角控制不住地上扬。
她还以为他会回信质问,或者用更冷硬的语气警告她不要惹是生非。
却没想到,他直接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最坚实的后盾。
负责的男人还是不错滴~
他以为她是个在家担惊受怕,被小偷和极品亲戚吓得瑟瑟发抖的娇气包。
殊不知,他眼里的娇气包,转头就在黑市里单枪匹马,赚到了他好几年的津贴,已经悄悄成了兜里揣着数千巨款的小富婆。
这种奇妙的信息差,带来的反差感,让苏乔觉得……格外有趣。
这种被人笨拙地、却又不容置疑地护在身后的感觉,也确实让她冰冷了十年的心,暖了一下。
就一下。
她把钱和票仔细收好,尤其是那张崭新的自行车票。
这可是个好东西。
她决定,明天就去把这出戏演全套了。
第二天一早。
苏乔久违地换上了那身的确良碎花衬衫,将自己打扮成一个朴素又带点娇憨的新婚小媳妇模样。
她拿着那一沓厚厚的票证和钱,直奔县城最大的供销社。
消息,有时候比风传得还快。
顾营长疼媳妇,把家底都掏出来寄回了家。这个说法,不知怎么就在家属院里传开了。
当苏乔出现在供销社,并且在售货员爱答不理的白眼中,面不改色地拍出一沓崭新票证时,整个供销社都安静了。
“同志,这块五花肉,我全要了。”
“这几匹的确良,颜色不错的,都给我包起来。”
“还有那个麦乳精,也来两罐。”
“哦对了,自行车票。”
当苏乔拿出那张崭新的、盖着红戳的永久牌自行车票时,周围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售货员那张原本冷冰冰的脸,瞬间笑成了一朵菊花,热情得像是见到了亲妈。不,应该见到了亲奶一样!
“哎哟!妹子!你稍等!我这就去给你提车!保证是刚到的新货,锃亮!”
在无数道羡慕、嫉妒、探究的复杂目光中,苏乔面带羞涩,仿佛对这一切都有些不知所措。
她一只手扶着崭新的、能当镜子照的永久牌自行车,车把上挂着肉,车后座上绑着布料和各种吃食,在一群嫂嫂的簇拥下,风风光光地回了家属院。
王嫂看着那辆闪闪发亮的自行车,眼里的羡慕都快溢出来了。
“乔乔啊,还是长风有本事,也知道疼你!这自行车,整个县城都没几辆呢!”
“是啊,长风对我……是挺好的。”苏乔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脸颊上飞起一抹恰到好处的红晕。
这副娇羞又幸福的模样,彻底坐实了她“被男人捧在手心里疼”的形象。
就在她享受着这种万众瞩目的“表演”时,一个穿着干净军装的年轻男人,快步走到了她面前。
男人很年轻,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眼神清亮,站得笔直。
他先是有些不确定地看了看苏乔,然后目光落在她身边那辆崭新的自行车上,似乎确认了什么。
他快走两步,在苏乔面前站定,双脚并拢,猛地抬手,敬了一个无比标准的军礼。
那清脆的动作,让周围叽叽喳喳的议论声瞬间消失。
“是顾嫂子吗?”
年轻的军人声音洪亮,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我是团部警卫连的王小虎,顾……顾团长让我来看看您。”

维C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