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完整版都市种田小说《由矿山编辑部引出的故事》,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主角是伍玉安向文,是作者艾浩喆所写的。《由矿山编辑部引出的故事》小说已更新303235字,目前连载,喜欢看都市种田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由矿山编辑部引出的故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金秋时节,丹桂馥郁的芬芳如同一首轻柔的乐章,在空气中悠悠奏响,那丝丝缕缕的甜香,恰似岁月馈赠的温柔密语,诉说着时光的悠然与美好 。
1999 年 10 月 30 日,阳光洒在金鼎矿务局这片土地上,一场意义非凡的盛会 ——《阳光》编务暨煤矿文化工作会,正热烈地筹备着。当踏入矿务局,首先映入眼帘的江边的原煤仓和运煤飞斗,好似一座沉稳的堡垒,静静伫立在江水之畔。它庞大的身躯敦实厚重,灰白色的外壁在阳光照耀下散发着质朴的光泽。仓体上一道道斑驳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过往无数个日夜的繁忙与坚守。
与原煤仓相伴的,是那滔滔不绝流淌着的江水。江水奔腾不息,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与原煤仓周围偶尔传来的机械运作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别样的交响曲。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细长的柳枝轻轻扫过地面,给这工业气息浓郁的画面添了几分柔和。
原煤仓旁,各种运输车辆往来穿梭。一辆辆卡车满载着乌黑发亮的煤炭,有序地驶向原煤仓。巨大的卸煤装置如同一个训练有素的大力士,精准而有力地将煤炭倾倒进仓内。仓顶,复杂的管道与机械装置相互交织,它们协同运作,将煤炭合理地分配、储存,为后续的运输与销售做好准备。
在这原煤仓的背后,是金鼎矿务局多年来不断发展变革的身影。也许是出于对生产效率的提升需求,也许是对资源合理调配的长远考量,井架的时代逐渐远去,而江边的原煤仓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煤矿生产的篇章,见证着这个特殊日子里《阳光》编务暨煤矿文化工作会的召开,也见证着金鼎矿务局在时代浪潮中的不断前行 。
矿区内,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卡车有序穿梭,车轮扬起的尘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宛如点点繁星。远处,堆积如山的煤炭在日光的轻抚下,反射出乌亮的光泽,那是矿工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这片土地的宝藏。矿区的道路两旁,种满了高大的白杨,此时正值秋季,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声细语,又像是在为这场文化盛会鼓掌欢迎。
当目光投向矿井深处,那里是矿工们挥洒汗水的战场。头戴安全帽、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矿工们,在狭窄的巷道中忙碌穿梭。他们的脸庞被煤灰涂抹得黝黑,唯有一双双眼睛闪烁着坚定与希望的光芒。电钻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巷道中不断回响,每一下都仿佛是他们与大地的对话。矿工们双手紧握工具,一下又一下地开凿着煤层,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他们的手臂因长期劳作而肌肉隆起,每一次挥动都充满了力量,那力量仿佛能穿透坚硬的岩石,将深埋地下的煤炭唤醒。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不断滑落,滴在脚下的土地上,瞬间消失不见,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收获的希望。
结束了一天的井下劳作,矿工们拖着疲惫却又满足的身躯回到地面。走进矿区的食堂,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那是家的味道,是一天辛劳后最温暖的慰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大口吃着饭菜,一边分享着当天井下的趣事,爽朗的笑声在食堂里回荡。虽然工作辛苦,但此刻的他们,脸上洋溢着朴实的快乐。 饭后,矿工们有的回到宿舍,简单洗漱后,躺在床上休息,恢复着体力,为下一次的工作养精蓄锐;有的则来到矿区的活动中心,这里是他们放松身心的乐园。有人在乒乓球桌前挥汗如雨,小小的银球在桌面上快速穿梭,伴随着一声声清脆的击球声和叫好声;有人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翻阅着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汲取着精神的养分;还有人聚在一起下棋,棋盘上的厮杀同样激烈,大家各显神通,为了胜利绞尽脑汁。
在这片充满工业气息与自然韵味交织的土地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参会者们,怀揣着对煤矿文化的热忱与期待,似归巢的倦鸟急切奔赴温暖的巢穴一般,齐聚于此,共同擘画煤矿文化事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这场会议上,《星光》的诞生与成长,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赢得了中国煤矿文联的高度关注。
回溯到 1998 年 4 月,时任中国煤矿文联主席的梁东,偶然间翻开《星光》,那扑面而来的清新文风与真挚情感,瞬间击中了他的内心,宛如在黑暗中寻得了一盏明灯。他诗兴大发,欣然吟出:“何处仙山映彩霞,南天怒放一枝花;苍茫瀛海光璀璨,夜夜繁星落我家。” 这首诗,恰似对《星光》的深情礼赞,将其比作南天绽放的绚烂花朵,又似夜空中熠熠生辉的繁星,照亮了煤矿文学的一方天地。随后,他郑重致信《中国煤矿文联通讯》和《阳光》编辑部,为这一在煤矿领域蓬勃兴起的 “星光灿烂现象” 高声叫好,那声音仿佛穿越时空的号角,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煤矿文学创作之中。
这十五年来,《星光》已然成为矿区文学青年融入火热生活的一片肥沃土壤,他们在这里播撒文学的种子,挥洒青春的激情,用文字编织着梦想的画卷。正因如此,《星光》如同一颗闪耀的明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喜爱,逐渐成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滋养着每一个热爱文学的灵魂。”
在十里坪煤矿,但凡稍有知名度的人士,大多与《星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是在上面发表过饱含心血的作品,犹如在文学的天空中留下自己独特的轨迹;或是积极参与编务等活动,为《星光》的茁壮成长添砖加瓦。令人惊叹的是,在全国的广袤大地上,《星光》都拥有着一群如星星般闪耀的热心作者和读者。他们虽身处不同地域,却因《星光》这根无形的纽带紧密相连,共同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自由翱翔。
《星光》的创作队伍也在时光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寥寥十来人,如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如今的燎原之势,壮大到一百多人。作者的范围更是广泛,遍及矿区、市区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云南、江苏等地,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将热爱文学的人们紧紧网罗在一起。许多前来投稿的作者,即便明知《星光》没有稿酬,却依然满怀热忱地表示:“只为能在《星光》发表作品,这既是一种灵魂的交流,更是对这片文学热土坚定不移的支持。”
《星光》的作者群体丰富多彩,有奋战在井下一线的工人,他们用质朴的文字描绘着矿井下的艰辛与坚韧,那文字就像一把把锄头,开垦着生活的希望;也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用细腻的笔触书写着人间的温暖与希望,恰似春日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房;有忙碌于机关事务的干部,从工作的角度展现着煤矿发展的脉络,如同绘制精密的地图,为煤矿的前行指引方向;也有坚守在门房的守卫,在平凡的岗位上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宛如夜空中闪烁的微光,照亮了生活的细微之处。
曾有一位叫王大远的门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精心编写出了《煤矿安全三字经》。这篇凝聚着他智慧与心血的作品,在《星光》上发表后,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金鼎煤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源看到这篇 “三字经” 后,高度重视,当即批示把它作为安全教育学习材料在各矿推广。
一时间,这篇 “三字经” 如同一股春风,吹遍矿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了大家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读物。后来,《四川工人日报》和《中国安全生产报》也纷纷刊登了这篇 “三字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它的价值。为此,集团公司还对王大远进行了奖励,以表彰他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奖励恰似一颗闪耀的勋章,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在抗击非典的那段艰难而又刻骨铭心的日子里,身为《星光》主编的向文,不顾个人安危,如同一员无畏的勇士,深入基层,积极采写了一篇反映矿区白衣天使与非典抗争的报告文学《考验》。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白衣天使们在疫情面前的勇敢与坚守,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抗击疫情防线,那身躯宛如巍峨的高山,阻挡着病毒的肆虐。文章刊登在《星光》上后,立刻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人们如饥似渴地争先传阅,一时间在矿区形成了 “洛阳纸贵” 的热烈景象。大家被白衣天使们的英勇事迹所感动,也对《星光》能及时记录下这些感人瞬间而称赞不已,《星光》仿佛成为了传递爱与力量的使者。24 岁的熊显华高中毕业后一直待业在家,生活一度陷入迷茫,仿佛置身于黑暗的迷宫,找不到出口。然而,自从接触到《星光》,他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丝曙光,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写作。在《星光》的悉心滋养下,他不断努力,笔耕不辍,如同勤劳的蜜蜂,在文学的花海中辛勤采撷。最近,他的新体验小说《暗火摇曳》已正式与上海华文出版有限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回首走过的路程,熊显华感慨万千:“是《星光》成就了我。如果没有《星光》,我可能至今还在迷茫中徘徊,是它给了我梦想的翅膀,让我能够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它就像我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光阴荏苒,岁月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如今,《星光》已经出了 137 期。成长了十五载的《星光》,恰似一个朝气蓬勃、雄姿英发的少年,褪去了曾经的稚嫩,以其朴实与丰颖尽展风华。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无数人的成长与梦想,也承载着大家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文学的发展轨迹。让人感动的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群耐得住寂寞、勤于思考的矿区文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阵地,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文学的净土。他们用青春和心血,凝结着《星光》的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符号,那一个个标点符号仿佛是他们心灵的音符,奏响了文学的美妙乐章。他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反复斟酌着每一个字句,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精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来编辑、校对稿件,不辞辛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星光》的成长付出了无数的努力,留下了那么多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星光》的历史长河中。
中国著名诗人梁上泉赋诗称道:“金江滚滚耀金沙,煤海滔滔涌浪花。抒写诗文为采矿,聚光送暖万千家。” 这首诗,无疑是对《星光》和这些矿区文人最好的赞美,将他们的贡献比作滚滚金江、滔滔煤海,形象而生动。
《星光》,它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宛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文学的征途。 会上,《阳光》主编赵崇文和《星光》主编向文先后发言,详细地汇报了办刊情况。一个是全国煤炭系统最高级别的、跻身行业文学杂志之林的佼佼者《阳光》,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高质量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煤炭行业文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成为了煤炭行业文学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十里坪煤矿人职工业余时间用毛边纸油印的小得不能再小的文学期刊《星光》,它虽显得有些微不足道,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同夜空中一颗微小却努力闪烁的星星。他们在一起对话,乍一听,简直不可思议,仿佛是参天大树与无名小草在交流。然而,《星光》与《阳光》的对话,不可理解却又不难理解。就像大自然中的显海与阳光一样,本身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阳光》如同那温暖而又明亮的阳光,照耀着整个煤炭行业的文学天空,给予文学创作者们温暖与希望;而《星光》则像是那浩瀚星空中闪烁的繁星,虽微小却也能照亮一方天地,为热爱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片自由创作的小天地。它们相互辉映,共同为煤炭行业的文化建设贡献着力量,恰似交响乐团中的不同乐器,虽音色各异,却共同奏响了美妙的文化乐章。
初识《阳光》是在 1994 年,此时《星光》已创办 5 年。《星光》始终坚持突出煤矿特色、培养文学青年、丰富企业文化、构建精神家园的办刊宗旨,以企业办刊面向矿工文友交流的精准定位,在为繁荣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努力跋涉着,在文学与企业文化的结合上不断探索着,如同一位坚毅的行者,在文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这时候的 “阳光” 还不叫《阳光》,而是《中国煤矿文艺》。1994 年第 1 其本是总第 3 其然不是创刊号,但其内容却异常丰富,仿佛是一个装满宝藏的百宝箱。翻开这本刊物,里面有中国煤矿文化基金会工作思路的详细阐述,为煤矿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同指南针,引领着前行的道路;有英杰人物的光辉事迹,激励着广大煤矿工人奋勇前行,好似激昂的战歌,鼓舞着人们的斗志;有社会写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时代的变迁;有文学大观,汇聚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恰似一场文学的盛宴,满足着读者的精神需求;还有反映矿工文化生活与 “黑色旋律” 的多彩时空,展现了煤矿工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描绘出生活的斑斓。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美不胜收,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学的奇幻世界之中。读者们对这本刊物的反响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声名鹊起,迅速在煤炭行业内传播开来,如同春风吹遍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学的热爱。后来又看到 1996 年的几期,上面有著名文艺家高度评价《中国煤矿文艺》,全煤十家优秀文学期刊介绍,煤矿歌手获全国大奖等等,每期都有振奋人心的消息纪事。
700 万煤矿工人自己的斑斓世界,通过这本刊物得以展现,它也成为了基层文学小刊物最好的参照,宛如一座灯塔,为基层刊物照亮前行的方向。向文毫不犹豫地订了次年的《中国煤矿文艺》,满心期待着能继续从这本刊物中汲取营养,如同久旱的禾苗渴望甘霖。可不知为什么,很久都没有收到这份刊物,后来订单还被退了回来。
当向文一遍遍翻着手中仅有的几本《中国煤矿文艺》的时候,中国煤炭报登出消息,原《中国煤矿文艺》更名为《阳光》出版发行了。解读《阳光》,发现它在原刊物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阳光品质与刚健的风格。它的文字更加亮丽,仿佛闪耀着光芒,能穿透读者的心灵,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黑暗;它的彩页更加精美,每一幅图片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它在煤矿工人心中的分量也更加重要了,成为了大家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恰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氧气。在时下办刊困难的情况下,它以行业文学质量与发行量独树一帜,作为矿工,向文为有《阳光》感到骄傲。作为基层煤矿小刊,向文自叹不如,唯有努力耕耘,以《星光》之热,在祖国边远的矿区发一点亮光,为煤矿文化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如同渺小的萤火虫,努力散发着微弱却温暖的光芒 。
在金鼎煤业矿区,《星光》它承载着独特的使命,虽然看似单薄,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宛如一只灵动的知更鸟,于改革的浪潮中敏锐地捕捉着春天的讯息,将那些令人振奋的变革之声传递给每一位矿区的读者。 这本刊物始终聚焦于矿区生活,不遗余力地讴歌着英雄矿工们的拼搏奉献。那些在幽深矿井下挥洒汗水的身影,那些为了煤炭事业默默坚守的故事,都被《星光》以文字的形式一一记录。它用真挚的笔触,倾诉着人们对这多彩世界的深层思考,无论是工作中的感悟,还是生活里的点滴触动,都在刊物的字里行间流淌。凭借着对矿区文化的深耕细作,《星光》为丰富矿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在金鼎煤业矿区,乃至所在的金江市,它都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名气,成为了当地文化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星星。
矿里有一位资深的高级工程师,他是《星光》的忠实读者。闲暇之余,他总会翻开这本刊物,沉浸在那些文字所构建的世界里。
有一次,他放下手中的《星光》,感慨地说道:“要是《星光》能有大的题材拿来深入创作,再配上好的印刷条件把内容精美地呈现出来,那肯定够得上公开发行的水平,让更多人看到咱们矿区的风采。” 然而,《星光》没有那些看似华丽的条件。它只是一如既往地坚守着立足矿区的初心,以业余自办的形式艰难前行。那黑白的封面,虽不夺目,却如同石榴籽粒般,凝聚着众多作者的心血和热情。这些作者们,有的是一线的矿工,在结束一天的繁重工作后,借着微弱的灯光,将心中的故事和情感付诸笔端;有的是矿区的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刊物贡献着自己的才华。而刊物的读者们,同样对它痴迷不已,每一期的发行,都能在矿区引发小小的阅读热潮。尽管不断有作者的文章变成铅字发表,《星光》上的作品也不时登上一些报刊的版面专栏,但它从来不奢望哪一级的什么人给予多高的评价。
对《星光》而言,每年的《星光》座谈会便是最珍贵的时刻。在座谈会上,各方人士及文友们齐聚一堂,大家围绕着刊物热烈地讨论,时而慷慨激昂,为刊物的未来出谋划策;时而因观点的碰撞而脸红耳热。
但热闹过后,一切又复归淡泊,刊物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默默前行。偶尔有人送来一两幅字画,编辑部的成员们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挂在编辑部里,这字画就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成为了《星光》人最大的慰藉。 时光匆匆,《星光》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八年的漫长岁月。
在这八年里,它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与挑战,却始终未曾放弃。怀着一颗朴素而坚定的心,主编向文决定向中国煤矿文联梁东主席去一封信。在信中,向文详细地汇报了《星光》的办刊情况,从刊物的创办初衷,到一路走来所面临的困难,再到如今取得的点滴成绩,都一一诉说。同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梁东主席诗词、书法的欣赏之情。梁东主席身为《中华诗词》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其诗词和书法作品牵动着无数文人墨客的心。
向文在信中还表达了对梁东主席麾下《阳光》的推崇,这一切皆缘于太阳石家族的煤炭情结,大家同属煤炭文化领域,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使命。这封信通过《阳光》转呈,向文心中满是期待,期待着能得到梁东主席的回应。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封特快专递从北京东城区和平里九区一号的《阳光》编辑部发来。梁东主席给《星光》的字写满了一整张四尺宣纸:“何处仙山映彩霞,南天怒放一枝花。 苍茫瀛海光璀璨,夜夜繁星落我家。”
梁东主席不愧是吟长,出口成章,这诗句意境深远,将对《星光》的赞美与期许融入其中。同时,他作为中国煤矿第一笔,出手便是书法精品,那苍劲有力的字体,让《星光》编辑部的同仁们赞叹不已。他们想象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挥毫泼墨时的情景,仿佛能看到他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笔锋游走间,情与意都融入了这诗行之中。感受着这份来自远方的关怀,《星光》编辑部的成员们都沉浸在春天般的温馨之中。
可惊喜还不止于此,不久之后,他们又收到一封由《阳光》寄来的信。令《星光》编辑部没有想到的是,梁东主席在吟诗题字以后,又专门致信《星光》编辑部并十里坪煤矿领导。
在信中,梁东主席饱含深情地写道:“在《星光》月刊创办八年、即将出满百期之际,我收到了《星光》编辑部的同志寄来的刊物,读过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本用毛边纸打印而成的刊物,从中,我感受到了基层文学爱好者对文学事业的执著,感受到了基层领导同志为煤矿文化工作做出的不懈努力。正是有了这样‘两手都硬’,既能正确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又关心职工文化生活的领导者,才有了全煤行业文化百花园的繁荣景象,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太平现象’。在企业困难的境况下,我看到了煤矿文化工作的希望,也对煤矿文化工作的未来充满了自信。为了表达我的心情,特写了一首诗寄上,祝《星光》越办越好!” 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对《星光》的肯定、赞誉与热忱,这些话语再次令《星光》编辑部的成员们感动不已。
更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梁东主席在致信《星光》编辑部并十里坪煤矿领导的同时,又致信《煤矿文联通讯》及《阳光》,热情推荐十里坪煤矿人出刊百期的《星光》。他在信中不吝赞美之词:“一个煤矿不避简陋编辑文学刊物而且办就是上百期”;“这里一定有文学的富矿在不断开采,这里一定有一个执著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群体,这里一定有淡泊名利辛苦耕耘的园丁,这里一定有‘两手都硬’、能正确理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而又十分关心职工和青年精神生活的领导人”;“历史上本来就有‘盛世修志’、‘富而思文’,而十里坪煤矿乃至整个金鼎煤业山下的金鼎矿务局,说富眼前还说不上,说困难特别是经济上的困难,肯定是有的。唯其如此,在困难的时候讲文,播撒文化的种子,尤其难能可贵,尤其富有远见卓识”;“我们《阳光》可否研究一下如何支持他们,从这里出发还能做些什么?” 煤矿文联两刊随即撰文介绍《星光》,连同梁东主席的书柬辟专栏发表。
金鼎矿务局第一个看到中国煤矿文联两刊《星光》专栏消息的是局工会景治才主席,他看到消息后,立刻拿起电话,向十里坪煤矿工会主席牛大宏表示对十里坪煤矿和《星光》的祝贺。局党委朱立华书记得知此事后,也对《星光》给予了嘉奖,肯定了他们在煤矿文化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这一系列的认可与鼓励,让《星光》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它也将继续在矿区这片土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星光》文学杂志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当它走过一百期这个重要的里程碑之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品质,毅然做出了改为双月刊的决策。这一改变,不仅仅是发行周期的调整,更是对刊物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一次全新探索。
在提升刊物质量的道路上,《星光》积极地融入到本地区的文化活动之中。在矿文协的大力支持下,它如同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使者,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精彩纷呈的作品讨论会。在这些讨论会上,作者们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对每一篇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从主题的挖掘到写作手法的探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为作品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同时,文学沙龙系列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这里成为了文学爱好者们的聚集地,大家在这里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交流阅读感悟,共同沉浸在文学的魅力之中。
为了迎接局矿庆建国五十周年这一盛大的节日,《星光》积极行动起来,广泛征集作品。每一篇投稿都承载着作者们对祖国和矿区的热爱与祝福,从激昂的诗歌到深情的散文,从生动的小说到真实的报告文学,每一种体裁都展现着独特的风采。此外,《星光》还积极与《玉垒》诗刊合作,为 “共和国风采” 栏目组稿,将那些展现祖国壮丽山河和伟大成就的优秀诗作推荐给更广泛的读者。不仅如此,在全煤第四届乌金奖的评选中,《星光》也肩负起推荐佳作的重任,精心筛选出那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和煤矿特色的作品,为煤炭行业的文学发展贡献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星光》还助力作者出版了矿工的第一个诗歌专集,让矿工们的心声通过文字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迎盛世” 征文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参与,一篇篇优秀的作品如璀璨繁星,照亮了这个特别的文学征程。
在内容方面,《星光》始终保持着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力。它不仅继续关注本矿的热点纪事,用文字记录下矿区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和矿工们的奋斗身影,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金鼎煤业矿区的改革风云。从企业的战略调整到职工的生活变化,从新技术的应用到管理模式的创新,《星光》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报道和展现。同时,它还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如参加金江市可持续发展及二滩库区命名的讨论,为地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其中,一篇反映矿务局职工群众发扬当年创业精神重振金鼎煤业雄风共渡难关的纪实报告《虎秋,我们夺煤保钢》脱颖而出。这篇文章真实地记录了矿工们在艰难时期的拼搏与坚守,他们不顾恶劣的工作环境,日夜奋战在采煤一线,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为了保障国家的钢铁生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后来,经《阳光》编辑的精心修改,更名为《重返夺煤保钢的日子》并登载了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煤矿工人的艰辛与伟大。几乎每期《星光》都有这样贴近时代、贴近矿区生活的力作,这些作品不仅成为了矿区发展的生动记录,也成为了激励广大职工的精神力量。
时光荏苒,《星光》走过百期,又迎来了创刊十周年这个重要的时刻。而此时,恰逢共和国五十华诞、建矿三十周年,这一系列的重要节点,无论是对于国家、企业,还是对于《星光》这本文学刊物来说,无疑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这一年也是国家机构改革的关键之年,煤炭部变为煤炭局,统配煤矿一律下放到地方,整个煤炭行业处于交接的特殊时期,煤矿经济也因此跌入低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星光》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依然坚守着文学的阵地,努力为矿工们提供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
10 月 30 日下午,一场关于文学刊物发展的重要会议如期举行。会议的前半段由《阳光》和《星光》的两位主编发言。《星光》主编向文是一个典型的实干家,平日里,每一期刊物的诞生都离不开他的辛勤付出。从稿件的编辑,对每一篇文章进行字斟句酌的修改,到印刷环节的精心挑选纸张、确定印刷工艺,再到装订时的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本刊物的质量,一多半的工作都是他亲力亲为。然而,当面对出头露面讲话这样的场合时,他却显得有些不自在。他深知,在全国众多的行业大刊物面前,《星光》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存在,但他也明白,这次会议是一个交流的好机会,还是要把最重要的内容呈现出来。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七点提纲式的汇报,简洁明了地阐述了《星光》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挑战。
《阳光》主编赵崇文同样是一个朴实且实在的人,但毕竟《阳光》是一本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刊物,赵崇文凭借其丰富的编辑经验和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对期刊领域的形势了如指掌。无论是横向与其他同类刊物进行对比,还是纵向回顾《阳光》自身的发展历程,《阳光》都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在发言中,赵崇文对各方面给予《阳光》的支持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尤其是那些特邀编务们,他们的默默奉献为《阳光》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说到动情处,赵主编不禁眼含热泪,话语也有些哽咽,他的这份真挚情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当谈到 2000 年的打算和发行前景时,他又展现出了无比的自信,详细地阐述了《阳光》未来的发展规划和目标,让大家对这本刊物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会议主持人、文联秘书长王玉敏女士对赵崇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赵崇文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在诗坛颇具名气的诗人,自从来到北京投身编辑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许多作者都曾得到过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他为《阳光》的发展可谓是呕心沥血。赵崇文本来也是这次会议的主持人之一,在发言结束后,他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在会场上下左右忙碌着,协调会议的各项事宜,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许传播主席看到这一幕后,感慨地说:“赵崇文是我们《阳光》的一条花文忠牛。” 在我们煤炭行业,似乎每个单位都有这样一些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人,《星光》的主编向文无疑也是其中之一。
会议休息时,大家看到两位主编相谈甚欢。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学理想和追求,虽然来自不同的刊物,但都在为煤炭行业的文学发展努力着。《阳光》的摄影编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温馨的画面,迅速将镜头对准了这两个 “花文忠牛”,用相机定格下了这个充满意义的瞬间。在新的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大家都衷心祝愿这两位主编所带领的刊物能够蓬勃发展,就像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让这两只在文学领域努力奋进的 “丑小鸭”(赵主编还笑着说:“我们的《阳光》本来就不丑嘛”)早日变成美丽的天鹅,在文学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