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强烈推荐一本好看的现言脑洞小说——《时光褶皱里的我们》!本书以林砚为主角,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星黎洱”的文笔流畅,让人沉浸其中。目前小说已更新187648字,千万不要错过!
时光褶皱里的我们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五月的风犹如母亲温暖的手,轻轻拂过,吹得教室后窗的梧桐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一场美妙的音乐会。倒计时牌上的数字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变成了“56”,旁边的体温报备表则像一本崭新的日历,换了新的一页,记录的红勾越来越密集,如同一颗颗闪耀的红星,预示着非典的阴影在慢慢消退。课间操恢复了,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只是大家还习惯在交谈时保持半米距离,仿佛那是一道无形的屏障,保护着彼此的健康。
林砚把优化后的疫情模型递给赵磊时,对方眼睛瞪得像铜铃:“你怎么想到加‘社区防控力度’这个变量的?加上之后,预测的拐点和新闻里专家说的几乎一模一样!”
“猜的。”林砚含糊道。他只是把2023年总结的非典防控经验,拆解成了2003年能理解的参数——比如“街道消毒频率”“居民减少外出天数”,藏在复杂的公式里,让赵磊以为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
“苏晓说要拿给她爸看,”赵磊兴奋地把模型塞进书包,“说不定能帮上市一院呢!到时候我也算为抗疫做贡献了!”
林砚笑了笑。他看着赵磊眉飞色舞的样子,突然想起2023年的同学群里,有人说赵磊后来成了数据科学家,在疫情期间开发了疫情预测系统。原来有些轨迹,即使被轻微修正,也会朝着注定的方向延伸。
下午的体育课,男生们在打篮球,女生们坐在看台上聊天。林砚没上场,靠在栏杆上晒太阳,手里转着那枚黄铜齿轮——苏晓送他的“时间的牙齿”。齿轮边缘的星点被磨得发亮,是他这段时间反复摩挲的痕迹。
“不打吗?”苏晓抱着一瓶矿泉水走过来,递给她一瓶,“你以前投篮挺准的。”
林砚愣了愣。他已经忘了18岁的自己会打篮球。
“现在不想打。”他拧开瓶盖,喝了一口,凉丝丝的水流过喉咙,带着夏初的味道。
苏晓在他身边坐下,目光落在他手里的齿轮上:“我爷爷的日记里说,齿轮要和锚点放在一起,才能‘咬合时间’。你总把它带在身上?”
“嗯。”林砚把齿轮放回口袋,和MP3贴在一起。这阵子MP3很安静,除了播放音乐,再也没出现过乱码或警告,仿佛“时间修正者”也进入了蛰伏期。
“我爸说,下周末就能回家住了。”苏晓望着篮球场,声音里带着轻松,“他瘦了好多,但精神挺好,还说要请你吃饭,谢谢你提醒他防护服的事。”
“不用谢。”林砚的心跳快了些,“是你爷爷日记写得准。”
他还是没敢说实话。有些秘密,像齿轮里的润滑剂,知道的人越少,运转得越顺畅。
苏晓没再追问,只是从书包里掏出个小本子:“我整理了爷爷日记里关于‘时间褶皱’的记录,你看看对不对。”
本子上画着简易的流程图:“星轨指引方向(坤位)→生门提供入口(仓库)→锚点稳定时空(MP3)→契机开启缝隙(7月13日辰时三刻)”,旁边还标注着注意事项:“需携带与两个时空均有联系之物”。
“‘与两个时空均有联系之物’是什么?”林砚指着那条备注。
“不知道,”苏晓摇摇头,“爷爷只写了‘旧物承新忆’,可能是指……既属于2003年,又能让你想起2023年的东西?”
林砚摸了摸口袋里的MP3。它是2003年的旧物,里面却装着他28岁的记忆,或许就是这个。
“快考试了,”苏晓合上本子,“考完试,离7月13日就剩十几天了。”
林砚的心脏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一直刻意不去算这个日子,可它还是在一天天逼近。
“你……”苏晓犹豫了一下,“回去之后,会忘了这里吗?”
“不会。”林砚说得很肯定,“我会记得消毒水的味道,记得赵磊的模型,记得你爷爷的日记,记得……”他顿了顿,“记得这个夏天。”
苏晓的脸颊泛起微红,低下头,手指绞着校服衣角:“我爷爷说,时间不是直线,是绕圈的。说不定……我们还会再遇见。”
篮球场上突然传来欢呼,赵磊投进了一个三分球,正朝看台上挥手。苏晓笑着朝他挥了挥,回头时,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林砚看着她的笑脸,突然觉得“回去”这个词,没那么重要了。
回家的路上,林砚路过开发区工地,发现蓝色挡板拆了一半,露出里面初具雏形的桥梁结构。父亲说这周末项目就要验收了,比原计划晚了半个月——因为上次他举报劣质钢筋后,工地停工整顿了一周,重新采购材料耽误了时间。
“验收那天我想请个假,”晚饭时,林砚突然说,“想跟你一起去。”
父亲正扒饭的手顿了顿:“去工地干嘛?又脏又吵。”
“想看看。”林砚看着父亲,“你建的桥,我还没见过。”
父亲的眼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笑了:“行啊,让你看看你爸的本事。”
母亲在一旁打趣:“太阳打西边出来了?以前让你去工地送文件都不肯。”
林砚没说话,低头扒饭。他只是想在验收当天,亲眼看着父亲平安走过那座桥——不是为了阻止什么,而是为了确认,那些被他小心翼翼修正的细节,最终织成了一张安全的网。
周末的验收很顺利。林砚跟着父亲在工地上转,听他跟监理讨论钢筋强度、混凝土标号,讲得眉飞色舞。阳光照在父亲的侧脸,汗珠子顺着鬓角往下淌,他却毫不在意,眼里只有那座即将完工的桥。
“等通车了,我带你从这桥上走一趟,”父亲拍着他的肩膀,力道比以前重了些,“让你看看,你爸建的桥,结实着呢!”
林砚用力点头,喉咙有点发紧。他知道,2023年的父亲确实做到了——退休后,他总拉着林砚去那座桥散步,说这是他这辈子最满意的作品。
验收结束后,父亲去办公室签字,林砚在工地门口等他,却意外撞见了老王。那个曾经采购劣质钢筋的材料员,正被项目经理训斥,低着头,手里捏着一个皱巴巴的烟盒。
四目相对时,老王的眼神躲闪了一下,匆匆离开。林砚看着他的背影,突然想起2023年的某个雨天,他在小区门口见过老王——他成了保安,看到业主会主动敬礼,笑容有点腼腆。
原来错误也会发芽,只要有重新生长的机会。
晚上回家,林砚翻开日记本——他开始像苏晓祖父那样,记录下这个时空的日常:“5月24日,晴。父亲的桥验收通过。赵磊的模型被市一院采用。苏晓说她爸下周三回家。”
写完,他把那枚黄铜齿轮压在日记本上,看着齿轮的影子投在纸页上,像个小小的星图。
MP3里播放着周杰伦的《晴天》,是赵磊昨天刚拷进去的。旋律里唱着“故事的小黄花,从出生那年就飘着”,林砚突然觉得,自己像那朵被风吹到另一时空的小黄花,虽然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却也在新的土壤里,开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期。
他不知道7月13日那天,自己会不会真的走进那个“时间褶皱”。但此刻,他只想把剩下的56天,过成值得被“时间的牙齿”咬住的、闪闪发光的日子。
窗外的月光爬上书桌,落在日记本上,给那个小小的齿轮影子镀上了一层银边。林砚合上本子时,听见MP3里的歌切换到了《遇见》,熟悉的旋律在寂静的夜里流淌,温柔得像一句晚安。
这个夏天,似乎比记忆里的任何一个都要漫长,又都要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