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唐人间烟火胜长安是一本备受好评的历史古代小说,作者小现礁的苏羽溢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陈默字青云李持盈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引人入胜。如果你喜欢阅读历史古代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大唐人间烟火胜长安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天刚蒙蒙亮,寒气凝霜,坊间还静悄悄的。陈默裹紧那件厚实了些的旧袄——小丫熬夜缝补好的,又将一块粗布叠成方巾蒙住口鼻,拎着个破旧藤筐,悄无声息地溜出了院子。
他没有叫醒小丫。捡拾垃圾终究不是光彩事,他一个人去做便好。
根据小丫昨晚的提示,他熟门熟路地绕到坊北角落的垃圾堆积处。这里气味混杂,各种生活垃圾、炉灰渣滓堆积如山,在寒冷的清晨散发着酸腐的气息。他忍着不适,用一根捡来的木棍仔细翻找。
果然,在一些残羹冷炙和烂菜叶中间,他找到了几根被啃得干干净净、显然熬煮过多次的羊骨和零星几块不知是什么牲畜的骨头。骨头上的油脂和肉膜早已消失,只剩下灰白的骨质,有些甚至已经有些风化发脆。
“就是这些了……”陈默心中默念,顾不上脏污,小心地将这些废骨一一捡入筐中。他又顺手捡了些相对干燥的碎木柴和易燃的茅草,打算用来烧制骨炭。
回到小院时,小丫已经醒了,正端着破盆准备洒水压尘,见他拎着一筐骨头回来,眼睛顿时亮了:“哥,找到啦?”
“嗯。”陈默将筐放下,压低声音,“快去把门闩好。我们得抓紧时间。”
兄妹俩在后院最偏僻的角落,用几块破砖头临时搭了个极其简陋的小窑灶。陈默将那些废骨砸成小块,与干燥的木柴、茅草分层放入灶内点燃。
这个过程远比他想象的困难。火候难以控制,不是烧得太旺可能把骨头烧成灰,就是火势太小无法达到足够温度。浓烟滚滚,呛得两人连连咳嗽,还得时刻小心不让火势蔓延开。陈默全神贯注,根据父亲笔记里模糊的“烧透”、“去其有机质”等提示,不断调整着柴火的添加和通风。
小丫则紧张地在一旁打着下手,递柴火,用破扇子扇风,小脸被熏得黑一道白一道。
经过近一个时辰的反复尝试和失败,灶膛里的火终于渐渐熄灭。待温度稍降,陈默用木棍小心地拨开灰烬,露出了里面一些呈现灰黑色、结构酥松的块状物——这就是初步烧制好的骨炭了!
他小心地取出一块,入手比普通木炭要重些,轻轻一捏,便碎成颗粒。他将其捣碎成粉末,用手指捻了捻,颗粒比想象中的要细腻。
“成功了?”小丫屏息问道。
“还不知道,得试试看。”陈默不敢确定。他立刻取来少量之前熬好、尚未经过脱色处理的深褐色糖浆,分成两份。一份加入少量新制的骨炭粉末,另一份则加入之前使用的普通木炭粉末作为对照。
搅拌、静置、过滤……
当浑浊的糖液缓缓透过层层麻布滤下时,结果逐渐清晰可见。加入骨炭粉的那一份,滤出的糖液颜色明显更为清亮透彻!而加入木炭粉的那一份,虽然也有脱色效果,但远不如骨炭显著!
“哥!这个!这个更清!”小丫指着那份滤液,惊喜地低呼。
陈默心中也是激动难抑。成功了!虽然只是最简陋的条件下的初步成功,但这无疑验证了父亲笔记的方向和骨炭的巨大潜力!这意味着,他们有可能生产出比之前品质高得多的白糖!
他立刻着手进行下一步,将过滤后的清亮糖液进行二次熬煮、结晶……
整个白天,兄妹俩都沉浸在紧张而兴奋的实验中。他们不断调整骨炭的用量、糖浆的浓度、熬煮的火候。失败依然时有发生,要么骨炭加多了吸附过度导致出糖率骤降,要么温度控制不佳糖浆焦糊。
但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让两人雀跃不已。当傍晚来临,油灯再次点亮时,陈默的手中,终于出现了那么一小撮色泽明显更白、颗粒更加细腻均匀的糖晶。虽然仍无法与后世精制白糖相比,但放在这大唐开元年间,已是足以令任何糖商震惊的极品!
“成了……小丫,我们真的成了!”陈默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有了这个技术,他们才算真正拥有了立足的资本。
小丫看着那在油灯微光下泛着诱人光泽的糖粒,眼睛亮晶晶的,用力点头。
然而,喜悦之余,陈默并未被冲昏头脑。他看着屋内弥漫的烟火气和新制骨炭的痕迹,眉头渐渐皱起。实验成功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大规模烧制骨炭必然烟气更大,极易引人注意;购买大量骨头作为原料也需要资金和渠道,且容易留下痕迹;更重要的是,改进后的工艺虽能产出更优质的糖,但产量依旧低下,无法满足索拉姆那种级别商人的胃口,更别提应对可能存在的觊觎。
“哥,怎么了?”小丫敏锐地察觉到他的情绪变化。
“没什么。”陈默摇摇头,将成功的喜悦压下,“我们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这糖越好,盯着它的人,可能就越多。”
他吹熄了油灯,屋内陷入黑暗,只有窗外清冷的月光渗入。兄妹俩靠坐在炕上,分享着沉默和一份沉重而真实的希望。
远处,隐约传来更夫巡夜的梆子声,悠长而寂寥。
在这座庞大帝国的都城深处,一间最不起眼的破屋里,一场悄然的技术变革正在孕育。它微小如星火,却可能在未来,燃起照亮一个时代的火焰。
(第七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