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入室内,唤醒了沉睡中的李退之。他睁开眼,第一感觉就是背上的疼痛已经减轻了许多,这让他有些惊讶——莫长老的”玉清愈伤膏”效果确实非凡。
他小心翼翼地起身,换上一件干净的道袍。今天是玄尘子师叔的课,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玄尘子在清虚观地位特殊,性情孤傲,极少与弟子交流,能有机会聆听他的教诲,实在是难得的机会。
洗漱完毕,李退之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还有些时间。他取出昨晚借来的《玄门正法篇》,认真复习了一遍,以弥补早课的缺失。虽然他早已熟读此书,但每次重读都有新的体会。
“真理越辩越明,道法越习越精…”他轻声诵读着书中的句子,感受着其中的奥妙。
时间很快来到卯时。李退之收好书籍,整理衣冠,向”暮雨小筑”走去。
暮雨小筑位于清虚观后山,环境幽静,四周古松环绕,一泓清泉从筑前流过,潺潺水声如同天籁。这里是玄尘子的居所,平日里很少有弟子敢来打扰。
来到小筑前,李退之看到已有十几名弟子在门外等候,他们都是清虚观的核心弟子,修为不凡。见他到来,众人露出诧异的神色,窃窃私语起来。
“那不是李退之吗?他怎么来了?”
“听说是玄尘子师叔特许的,不知道是何缘故。”
“昨天早课上的事你们听说了吗?他居然敢顶撞掌教,还指责张琮师兄…”
正当议论纷纷之际,暮雨小筑的门缓缓打开,一位面容清癯的中年道士站在门前。他一身素白道袍,长发随意挽起,面无表情,眼神深邃如渊。
“玄尘子师叔!”众弟子连忙行礼。
玄尘子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退之身上,停留了一瞬,然后转身走进小筑:”进来吧。”
弟子们依次入内,李退之走在最后。暮雨小筑内部布置简朴,一张木桌,几个蒲团,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除此之外别无他物。窗外的山景尽收眼底,云雾缭绕,如临仙境。
玄尘子在主位坐下,示意弟子们就座。众弟子按修为高低次序入座,李退之自觉地选择了最角落的位置。
“今日所讲,乃《道藏天机》。”玄尘子开门见山,”此书玄奥,非悟性上乘者难以理解。你等听后,各自体会,不懂之处,可以提问。”
《道藏天机》是清虚观最为深奥的典籍之一,据说是上古大能所著,内容涉及天地运行、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转化等玄妙道理。一般弟子很难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高深典籍。
玄尘子取出一本古朴的书册,翻开第一页,开始讲解。他的声音不高不低,没有任何情感波动,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仿佛直击心灵。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道之人,首重明心见性,知晓天地运行之理…”
随着讲解的深入,不少弟子开始显露疲态。《道藏天机》内容晦涩难懂,加上玄尘子的授课方式过于直接,没有太多浅显易懂的比喻,让许多弟子难以跟上思路。有几名弟子甚至开始打瞌睡,只是碍于玄尘子的威严,不敢表现得太明显。
然而,李退之却听得入神。虽然他从未接触过《道藏天机》,但多年来在藏经阁接触的各种典籍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上他天生悟性非凡,对玄尘子所讲的许多复杂概念都能迅速理解,甚至能将其与自己修行的混沌元气联系起来。
“五行相生相克,实则为一体两面。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此为相生之道;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为相克之道。然而,相生与相克并非绝对,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
玄尘子讲到这里,忽然停下来,环视四周:”尔等可有疑问?”
弟子们面面相觑,有几个想问但又不敢开口,生怕问出愚蠢的问题惹恼这位性情古怪的长老。一时间,殿内陷入尴尬的沉默。
李退之思索片刻,鼓起勇气举手:”弟子有一疑问,请师叔指点。”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他身上。作为一个曾经的”废柴”,居然敢在玄尘子的课上提问,这让众人既惊讶又期待——期待看到他出丑。
玄尘子面无表情地看向他:”说。”
“师叔所言,五行相生相克并非绝对,而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转化。弟子不解,这’特定条件’指的是什么?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还是五行本身的属性变化?若是后者,五行的本质属性岂不是不稳定的?这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是否相悖?”
这个问题一出,殿内瞬间寂静。众弟子惊讶地看着李退之,没想到他能提出如此深刻的问题。这不仅显示出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还表明他对道家理念有相当深入的思考。
玄尘子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好问题。五行之道,本就是变中求恒,恒中有变。’特定条件’既包括外在环境,也包括内在本质。五行属性虽有定性,但在极端条件下可发生质变。这非但不违背’道法自然’,反而是’自然之道’的最高体现——变化本身即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李退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多谢师叔解惑。那么,这种’极端条件下的质变’,是否可理解为一种超越常规认知的特殊状态?比如,水在极寒条件下会变为冰,改变物理性质,但本质依然是水…”
玄尘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不错,此乃’质变’的一种体现。在修行中,当能量积累到临界点,同样会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状态。这也是突破境界的本质所在。”
两人一问一答,竟然就《道藏天机》中的深奥概念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讨论。其他弟子听得目瞪口呆,有些甚至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讨论什么。那些原本对李退之不屑一顾的弟子,此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废柴”的实力——至少在理论研究方面,他的造诣远超同辈。
讨论持续了一刻钟,直到玄尘子微微颔首,示意话题告一段落,才继续讲解下面的内容。剩下的时间里,李退之又提出了几个精辟的问题,每次都得到了玄尘子认真的回应。
临近课程结束时,玄尘子合上书册,环视四周:”今日所讲,到此为止。尔等回去后好生领会,下次课前,每人交一篇心得。”
弟子们起身行礼:”是,师叔。”
“李退之留下,其余人可以离开了。”玄尘子突然说道。
众弟子面面相觑,不明所以,但也不敢多问,纷纷退出暮雨小筑。李退之心中忐忑,不知玄尘子留他何事。
待其他人都离开后,玄尘子示意李退之坐下:”你对《道藏天机》似乎很有见解。”
“不敢当。”李退之恭敬地说,”弟子只是偶有所思,望师叔不吝指正。”
玄尘子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你与其他弟子不同。他们修炼多年,但大多只是按部就班地提升境界,从未真正思考过修行的本质。而你,虽然无法引气入体,却对道法有着深刻的理解。”
李退之不知该如何回应,只能低头称是。
“‘道法自然’四字,你是如何理解的?”玄尘子突然问道。
李退之思索片刻,缓缓答道:”弟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法’是运行的规则,’自然’是存在的状态。修行之人,应顺应宇宙规律,探寻本源奥秘,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所谓’道法自然’,并非被动接受外在环境,而是主动契合宇宙的本来面目。”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道:”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层层递进,揭示了修行的终极目标——超越人为造作,回归本真自然。但这种’自然’,不是原始未开化的状态,而是对宇宙规律的高度契合与融入。”
李退之越说越是投入,引经据典,见解独到。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言语间充满对道法的虔诚与热爱。
玄尘子静静地听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平静。等李退之说完,他淡淡地评价:”书读得多,见解也不错。但知而不能行,终是遗憾。”
这句话仿佛一盆冷水,浇灭了李退之刚刚燃起的热情。是啊,再多的理论知识,若无法修行,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弟子明白。”李退之低下头,声音中带着一丝落寞。
玄尘子起身走到窗前,背对着李退之:”你知道为何我特许你来听课吗?”
“弟子不知。”
“因为我看到了你的潜力。”玄尘子转过身,目光锐利,”你与常人不同,体内无法容纳灵气,但这未必是坏事。有时,不能循常规之路,反而能找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李退之一愣,没想到玄尘子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位一向冷漠的长老,居然认为自己的”缺陷”可能是一种优势?
“师叔的意思是…”
“我没有什么意思。”玄尘子打断他,”只是告诉你,不要被常规所束缚。修行之路千万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你已经找到了一条独特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
李退之恭敬行礼:”弟子谨记师叔教诲。”
玄尘子微微点头:”明日起,你可以继续来听课。另外,背上的伤如何了?”
“多谢师叔关心,已经好多了。”李退之感激地说。
“莫长老的’玉清愈伤膏’确实不凡。”玄尘子淡淡地评价,”你且回去吧,记得明日交一篇《道藏天机》的心得。”
“是,师叔。”李退之再次行礼,转身离去。
走出暮雨小筑,李退之心潮澎湃。玄尘子的话虽然简短,但字字珠玑,给了他极大的鼓舞。特别是那句”不要被常规所束缚”,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回到住处,李退之立即取出纸笔,开始撰写《道藏天机》的心得。他思绪敏捷,笔下生花,很快就写出了一篇深入浅出、见解独到的文章。写完后,他又修改了几遍,确保每一个字都准确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午后,莫长老来访,看到他正在专注写作,笑着问道:”听说你在玄尘子师叔的课上表现不错?”
“弟子惭愧,只是抛砖引玉罢了。”李退之谦虚地回答。
莫长老拿起他刚写完的心得,仔细阅读,眼中的赞赏之色越来越浓:”不错,不错!对《道藏天机》的理解很到位,尤其是对’五行相生相克’

维C文学